第30章 深圳人的創新環境(3)(2 / 2)

借鑒國際成功經驗,1999年8月開始,市政府發起成立“深圳市創新科技投資有限公司”,並在香港注冊成立中國(深圳)高新技術創業投資基金。2000年9月,深圳市又成立了創業投資同業公會,2000年10月又頒布了枟深圳市創業資本投資高新技術產業的暫行規定枠。在政府投資的帶動下,投資規模迅速擴張,各類型投資機構不斷誕生,專業性創業投資機構就130多家,創業投資行業的注冊資本超過100億元人民幣。

(2)加大科技投入力度

深圳市的科技三費高於全國平均水平。2000年開始,市本級科技三項費6.95億元,比上年增長65.4%,以後逐年增加,到2006年科技三費達到170億元,比2005年增長37%。同時,獎勵資金也在加大,2006年市科學技術獎勵資金從過去的800萬元提高到2000萬元。

(3)政府區分別類,因勢利導

深圳市政府出台一係列政策,出重金扶植科技企業,絲毫沒束縛企業的手腳,完全是按市場規律、市場機製激發企業的創新熱情,迸發了蓬勃活力與生機。但是,在創新初級階段,僅靠市場這隻“無形之手”還不行,還需要政府出麵協調引導,必須是市場的“無形之手”和政府的“有形之手”兩手並用、相得益彰,才能找準科技與經濟良性互動的突破口與結合點,達到良性循環。

深圳市政府主要工作就是區別分類,因勢利導,在這方麵深圳市政府做了“三個支持”:

“硬件”上支持。從土地、資金、服務、風險投資等方麵給予高新技術企業直接支持,扶上馬送一程,解決企業的燃眉之急。

“間接”支持。就是開發的主動權企業自主,政府不幹預,堅持到位不越位,充分尊重企業和企業家的選擇,為他們發揮創新才能創造條件。

“軟件”上支持。就是製定完善政策和製度,建立創新機製,大張旗鼓,營造環境。

七、實施人才工程

深圳市抓住21世紀國際上一些發達國家進行信息產業的調整,麵臨信息高端人才流動的機遇,積極引進高級人才。2001年首次到國外進行招聘,市領導帶隊組織了45家企事業單位赴美國與200多人達成項目合作意向。為引進這些人才,深圳市政府製定了一係列優惠政策,特別是鼓勵和支持創辦企業,專利和技術入股,提供購房、入戶、子女入學等方麵的便利,打動了不少人員的心。同時,引進國內人才也有大的力度,從1996年開始,到2000年每年從全國重點大學引進1萬名大學生,開始擴大到2萬名;還通過設立企業博士後工作站,讓高端人才來深圳工作,創辦留學生創業園。

通過積極選拔優秀科技人才、管理人才出國培訓、進修,大膽提拔、擇優任用優秀的年輕科技專家,為人才的脫穎而出創造機會與平台。

積極探索利用國內外教育資源,以新的思路和模式發展高等教育。

1999年建立虛擬大學園,吸收了國內外50多所著名高校入園,集研究、教學、產業化於一體的大學城初具規模,在校博士生、碩士生達到1萬人以上,使深圳科技創新和高級人才培養能力顯著提高,高新技術企業、研發機構如魚得水,為深圳的高科技發展提供堅強的科技後盾。

深圳創新科研基地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與環境。深圳清華大學研究院的產研模式,讓人耳目一新。科研瞄準市場,科研與市場結合,科研與產業結合,這就是深圳的模式,稱為“四不像”

“四不象”雖然不倫不類,但是功能獨特,機製靈活,非常實用。

一是大學又不完全像大學,科研與生產結合,內在功能不同;二是科研院所又不完全像科研院所,科研與企業結合,實施目標不同;三是企業又不完全像企業,研究院與深圳市結合,運行機製不同;四是事業單位又不完全像事業單位,完全追求效益,管理機製不同。

“四不像”機製,使他們建立並形成了完善的自主創新孵化體係,實現了研發機構與孵化器、創業投資三者的一體與良性互動,從而擺脫了多年研發與市場兩張皮的困惑,為許多科研機構闖出一條求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