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篇 教育與孩子成長3(3 / 3)

懲罰會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

如今,在現實生活中,父母給孩子們的鼓勵、支持和諄諄教導實在太少,而責罵、嘲諷和懲罰的次數卻往往很多。有的父母奉行“孩子不打不成器”或者“棒頭出孝子”的信條,使一些孩子幾乎都在指責和漫罵聲中成長;有的孩子還不時地忍受著父母施予他們的罰站、罰跪或者毆打等體罰。誠然,大人懲罰孩子的目的是為了幫助他們認識自己不當的或者是錯誤的言行,促使他們立即改正;可是懲罰是壓力教育,對孩子來說,其結果往往是壓而不服,更何況年幼孩子的心靈是非常柔弱的,懲罰隻會使他們產生懼怕,引起自我防護的叛逆心理。所以,懲罰不但不能喚起孩子們的良知,而且還侮辱了他們的人格,也嚴重地影響著孩子們的身心健康。

例如,有一個三歲的男孩被父母送入全托幼兒園,雖然他在園內活潑、好動、合群,但因為他十分想家,在入園後不久的某天早晨,趁教師不備,溜出大門回家。在自家門口,他高興地呼喊正要上班的媽媽,卻被父母一頓數落;隨即父親從單位趕回,又把他狠罵一頓。當時,他似乎還是無所謂的樣子,不一會,因為玩弄桌上的酒杯,後腦袋遭母親重打一掌,他即刻躲閃到牆角邊,許久不能動彈,之後便哈哈大笑,大叫“坦克車來壓死我了,把我的骨頭壓碎了”等等。次日,他發呆及哭笑無常。數日後,他大聲叫喊“老虎來了,快走”,躲進了衣櫥,父母隻得送他去住院治療。

又例如,有一名初中一年級男生,從小被寄養在農村奶奶家,七歲入城與父母生活。他愛勞動,關心集體,學習成績中等。但是由於他比較貪玩,常常不按時完成作業,教師為此不斷地寫紙條向其家長告狀。加之他的某些不文明習氣,父母和哥哥對他看不慣,經常對他漫罵或者責打。以他母親的話來說:“在家裏沒有他說話的餘地,”親子關係與手足關係極其不佳。他曾經對相好的同學說道:“我不喜歡這個家。”他懼怕家人連續不斷對他的懲罰。為了逃避懲罰,他學會了說謊;為了報複父母和哥哥,他多次偷竊家裏的錢物。進入初中,依然得不到家人與老師對他的信任,他喪失了信心,一心想棄學自謀出路,因而三次離家出走。

獎勵和懲罰是相對的兩種教育孩子的方法。從以上事例說明,懲罰的效率不僅很低,而且懲罰的結果往往隻能使孩子的心靈變得粗野、遲鈍,甚至出現心理障礙。它破壞了成年人與孩子之間的心靈聯係,父母的教育也宣告失敗。因而,懲罰總是失大於利,甚至有百弊而無一利。

有經驗的父母在教育子女的時候,總是運用提醒、支持、鼓勵和說服等教育方法。在年幼的孩子出現良好行為的時候,父母給他們一個微笑,撫摸他們的小腦袋,拍一拍他們的肩頭,或者摟抱他們一下,都會起激勵孩子的作用,並且對他們良好的行為規矩的形成會起到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對於少年兒童,父母如果能夠留意他們的長處和閃光點,經常給予適當的鼓勵和讚許,可以激發他們的良知,他們的行為改善了,父母自然也會更加喜歡他們。這樣,一個奇妙的良性循環就會開始運轉起來。

為了孩子的身心健康,請家長們更多地了解自己的孩子,對他們要嘴下留情,手下留情,不要“懲罰”,應從正麵去積極教育,使他們在健康和愉快的氣氛中茁壯成長。

孩子的藝術細胞在哪裏

一、在給孩子的每一次的機會裏

在孩子尚未長大之前,不要過早地給孩子畫下圈圈框框,多給孩子創造機會,讓他多接觸不同的東西。家長要抓住時機,給孩子以科學的指導。比如,孩子一歲時可以握筆“塗鴉“了。將筆和紙交給孩子,特別是顏色鮮豔的筆,不僅使孩子畫畫的要求得到滿足,也能刺激孩子視覺的發育,使手指等小肌肉得到發展和鍛煉。假如此時父母因孩子畫得不好,或者紙筆扔了,就責備孩子,就會限製孩子的創意了,也許因此會使孩子厭煩了畫畫。

二、在家長對孩子的鼓勵與讚賞裏

日本幼兒教育專家指出,人的腦細胞網絡是由出生後受到刺激,逐步發展與完善的,人生下來就具有各種細胞,其功能起初是潛在的。如果不適當地給予刺激,它們便不能分裂增殖,很可能在發揮作用之前就告終結。興趣就是對這種潛在的種種細胞有效的刺激。如果這種刺激持續而強烈,興趣就會使細胞增殖。兒童時期,大腦細胞需要多種刺激,從而為具備多種功能作準備。興趣的變化不是壞事,它是人自身才能增殖的表現。所以家長應該鼓勵孩子有多種興趣,更不應該因為自己的原因而斥責孩子。

三、在孩子自發地對藝術產生的興趣裏

父母想培養孩子某個方麵的藝術才能時,不要過於性急,急於訓練孩子會打亂孩子興趣愛好的臨界期,使孩子永遠地失去某種能力發展的可能。父母急於求成的結果會使孩子逃避超負荷的訓練,因為繁重的、強迫的刺激將使孩子產生厭惡情緒。

四、在孩子體會到進步時的樂趣裏

切忌嘲笑孩子的努力。在培養孩子的藝術細胞時,隨時保護孩子的積極性。對孩子哪怕是一點微小的進步,也要給予高度的讚賞。即使孩子提出大人不屑一顧的問題,父母也要表示關心,承認孩子付出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