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篇 教育與孩子成長3(2 / 3)

現在,女兒已經大學三年級了,學的是旅遊景點設計,我們又有了更多的理由和機會出去“考察”、“溝通”了。

不要叫小名

在父母的眼裏孩子永遠是長不大的,小名或許會伴隨孩子的一生。筆者認為,要和孩子溝通,首先必須去掉叫小名這個習慣。

叫小名能讓孩子感覺到家的溫暖,但子女長大後就不能再用了。尤其是對十六七歲的少年更不可取,一叫小名在孩子的心裏馬上會產生一種自己還沒有長大或是父母親還把他看成小孩的感覺,久而久之便會蒙上代溝陰影。

小名是孩子兒童時代的稱呼,這種稱呼不能伴隨著他的成長。作為家長,當孩子長大以後對孩子的稱呼就要與社會相同,這樣才能使他感覺到自己已經成年,從而與父母之間也就多了一份平等與溝通。

從愛好切入

記得女兒讀高三時,整天埋頭於書本中。我看在眼裏,記在心裏,暗暗思忖,女兒是校羽毛球隊員,應該從這方麵切入去“誘導”她,減輕高考的壓力。

第二天早晨,我輕輕搖醒女兒,邀她去打羽毛球。她揉了揉惺忪的眼睛,一骨碌起床跟我去文化公園打球。我們邊打邊談,其樂融融。回家的路上,我問女兒高考複習得如何。她坦言,考大專不成問題,但要考上本科還需加把勁。此時,我除了勉勵她,還要她注重勞逸結合,並告誡她:“不會休息的人就不會工作。”女兒理解了我話中的含義,以後每天主動邀我去打羽毛球。結果,女兒的身心更健康了,複習效果提高了,父女間更親近了。

孩子的8大心願

孩子們最需要什麼?隻有問他們自己才知道正確的答案。一位美國學者走訪了20多個國家,對一萬名經濟條件不同的兒童進行了調查,反饋的結果始料未及。當問到孩子們最大的心願和要求時,絕大多數的孩子對吃、穿、玩、用的東西都不大在意,而普遍重視的竟是家庭氣氛和精神生活。

歸納起來有以下幾點:

1.父母不要吵架。

2.大人說話要守信用。

3.爸爸媽媽要彼此謙讓,不要彼此責怪。

4.爸爸媽媽要維護我們的自尊心。

5.我們的小朋友來做客時要表示歡迎。

6.家庭裏要有適當的文娛活動,爸爸媽媽要和我們一起玩。

7.爸爸媽媽言行不對時,要接受我們的批評。

8.對我們少發一點脾氣,多一點笑。

這可以說是孩子們的共同心聲。他們的精神生活、心靈需要比物質條件、經濟生活的要求更強,他們希望有個充滿親密和諧、寬容、民主、活潑、快樂的家庭。他們討厭氣氛沉悶、感情淡漠、關係緊張、專橫的家庭環境。

睡前故事有助於孩子成長

根據德國蒂賓根一教育學家的調研結果表明,晚上臨睡前給他們的孩子講故事的年輕父母明顯增多了,尤其是有越來越多的父親更樂意給孩子講這種睡前故事。這位教育學家認為,這種方式有助於提高孩子的理解力,而過多地看電視則會抑製父母與孩子之間的聯係與交流。這位專家認為,睡前講故事這種方式對兒童感情上的發展非常重要。通過講故事以及講解白天所發生的事情能夠幫助孩子克服怕黑的毛病,並且有利於孩子日後的成長。講故事能夠加深父母與子女之間的交流與聯係,從而使孩子產生一種安全感。另外,適當地給孩子講解一些科學知識也很有必要,比如生命以及地球的起源和意義等,這有助於使孩子能正確看待生命與死亡。

教育孩子要把握好時機

新學期開始的時候。新的一年,新的學期開始或孩子進入新的學習環境時,會有一種新的動力,此時家長因勢利導,便會“旗開得勝”。

享受成功喜悅的時候。家長如能在祝賀鼓勵的基礎上,對孩子提出明確具體的要求,將會收到滿意的效果。

感受到委屈的時候。家長若動以冷靜、寬容、同情的態度去幫助解釋,孩子會產生感激之情,也就容易接受家長的告誡。

在困難、失敗的時候。家長不是訓斥,而是肯定成績,對不足之處給予指點,幫助走出“困境”。

教師來家訪的時候。家長應把孩子的長處告訴教師,同時以希望的口氣提出孩子的缺點,不宜單純地“告狀”。

當有較大過失的時候。這時的理解、同情、體諒是對孩子最重要的關懷,循循善誘能收到極好的效果。

對某種事物懷有濃厚興趣的時候。應積極支持,鼓勵。興趣能推動人去尋求知識,鼓勵人深入鑽研。

作客或有客人的時候。一般的孩子都喜歡聽好話,不願在別人麵前獻醜。所以這時應保護孩子的自尊心,不在客人麵前“揭短”,多談孩子的優點和長處,恰當提出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