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克隆的設想,中國明代的大作家吳承恩已有精彩的描述——孫悟空經常在緊要關頭拔一把猴毛變出一大群猴子,這當然是神話,但用今天的科學名詞來講就是孫悟空能迅速地“克隆”自己。
那麼克隆技術是怎樣發展起來的呢?
我們知道,隻有性別不同的動物結合以後,雌性動物才能懷胎,才能生下小寶寶。而使用克隆技術以後,就不需要雌雄交配,不需要精子和卵子的結合,隻需從動物身上提取一個單細胞,用人工的方法將其培養成胚胎,再將胚胎植入雌性動物體內,就可孕育出新的個體。
這樣培養出來的克隆動物,具有與供體完全相同的特征,完全是一個“複製品”。
1996年7月5日,英國科學家威爾馬特和他的同事用母羊的胚胎細胞“克隆”成功了世界第一隻克隆羊——多莉。
科學家證實,從理論上來說,利用同樣方法,人也可以複製“克隆人”。一旦成為現實,世界上將有可能生存著完全一樣的眾多“克隆人”。
盡管圍繞“多莉”還有些爭議,可它畢竟是世界生物科學的奇跡,這一點沒有人懷疑。
克隆技術的成功,被人們稱為“曆史性的事件,科學的創舉”。有人甚至認為,克隆技術可以同當年原子彈的問世相提並論。
多莉的誕生被美國《科學》雜誌評為1997年世界十大科技進步的第一項,也是當年最引人注目的國際新聞之一。科學家認為,多莉的誕生標誌著生物技術新時代的來臨。克隆羊多莉於2003年死亡,壽命不到7歲。
科學從來都是一把雙刃劍。某項科技進步是否真正有益於人類,關鍵在於人類如何對待和應用它。克隆技術確實可能和原子能技術一樣,既能造福人類,也可禍害無窮。
過去,人們一直擔憂克隆技術一旦成熟,會有用心不良者克隆出千百個“希特勒”,或者克隆出另一個名人來混淆視聽,則是對克隆的誤解。克隆人被複製的隻是遺傳特征,而受後天環境裏諸多因素影響的思維、性格等社會屬性不可能完全一樣,即克隆技術無論怎樣發展,也隻能克隆人的肉體,而不能克隆人的靈魂,而且,克隆人與被克隆人之間有著年齡上的差距。因此,所謂克隆人並不是人的完全複製,曆史人物不會複生,現實人物也不必擔心多出一個“自我”來。
102.哈勃望遠鏡被送上太空
天文學的研究以觀測為基礎。但由於地球大氣的吸收,波長在3000埃以下的紫外光波段對地麵觀測者來說是一個“盲區”。即使在可見光和近紅外波段,由於大氣中的塵埃等物質的阻擋,通常3米左右口徑的大型地麵光學望遠鏡對星象的分辨率也存在缺陷。
天文學家們思考,能不能把望遠鏡“架”在太空,也就是大氣層以外該多好啊,那樣觀測就不會受大氣的影響了。人們不僅能看到更多宇宙中東西,而且看得更清楚。對於天文學上許多懸而未決的“宇宙之謎”來說,這樣的觀測正是破解謎底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