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美國科學家首先製造了一台空間望遠鏡——哈勃望遠鏡,以美國天文學家哈勃的名字命名。哈勃空間望遠鏡從1979年藍圖設計到1990年投入觀測,曆時10餘年,耗資15億美元。若按重量計算,平均每克造價接近130美元,遠比純金更貴。
望遠鏡做好了,接下來的工作就是把它送上太空。
1990年4月25日清晨,美國佛羅裏達州卡納維拉爾角肯尼迪航天中心,數百名天文學家和技術專家翹首注目。遠處巨大的發射平台上,“發現號”航天飛機如同展翼欲升的鯤鵬,正巍然倚靠在發射塔邊。
航天飛機此次飛行肩負著重要使命,就是把耗資巨大、深受世人矚目的哈勃空間望遠鏡送入太空。
上午8點34分,隨著指令的發出,航天飛機噴雲吐焰,在轟鳴聲中直上藍天,標誌著人類探索宇宙的曆程揭開了新的一頁。
哈勃望遠鏡是人類發射進入太空的最大而且最靈敏的光學望遠鏡,天文學家期望著憑借哈勃望遠鏡那銳利無比的“神眼”,去洞察宇宙深層的奧秘。它發回了數不勝數美麗得讓人震撼的天文照片,從此開辟了天文觀測的一個新時代。
現在,“哈勃”太空望遠鏡已到“晚年”。它在太空的十幾年中,經曆4次大修,分別為1993年、1997年、1999年、2001年。2009年5月19日,美國“亞特蘭蒂斯”號航天飛機上的宇航員完成了對哈勃太空望遠鏡的最後一次維護工作後,將其“釋放”回工作崗位。如果沒有問題的話,這將是哈勃太空望遠鏡的最後一次維修。
盡管人們仍對它戀戀不舍,但“哈勃”所剩時日不多,也許在今年或稍晚一些時候就會被換下“一線”。
盡管每次大修以後,“哈勃”都麵貌一新,特別是2001年科學家利用哥倫比亞航天飛機對它進行的第四次大修,為它安裝測繪照相機,更換太陽能電池板,更換已工作11年的電力控製裝置,並激活處於“休眠”狀態的近紅外照相機和多目標分光計,然而,大修仍掩蓋不住它的“老態”,因為“哈勃”從上太空起就處於“帶病堅持工作”狀態。
美國正在積極籌劃研製新一代太空望遠鏡,旨在接替目前還在軌道運行的哈勃望遠鏡。新一代望遠鏡主鏡為口徑達7.5米,其觀察範圍比“哈勃”大4~6倍,清晰度卻不亞於“哈勃”。新一代望遠鏡計劃2003年開始製造,重量預定3000千克,而“哈勃”重達10000千克。製造這麼大而又這麼輕的鏡片,要求在材料上有巨大的突破和進展。
作為將於2010年結束觀測活動的哈勃太空望遠鏡的後續機,計劃於2011年發射升空。但因哈勃太空望遠鏡的修補等延命措施的效果,故發射改期為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