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為重要的是,各地在“兩型社會”建設的實踐中,自覺遵守了相關規定。
2007年12月21日,長沙市國土局拍賣了西湖漁場一塊637.5畝的土地。正在這時,長株潭城市群“兩型”試驗開始了。此時,各項管治規定還沒有出台,但長沙市的決策者認識到:“長沙因山而秀,因水而靈,寧願不要金山銀山,也要我們的青山綠水。”2008年7月30日,長沙市政府毅然宣布:終止西湖漁場約600畝土地的出讓合同,收回土地並將西湖漁場建成“一個讓長沙市民滿意的文化公園”。
“兩型社會”建設讓眾多的“西湖”得到了有效保護。長株潭城市群將以森林覆蓋率穩定在56%為主要標誌,成為中國與世界生態環境最好的城市群之一。
2、先行先試與示範區率先突破
“兩型社會”建設有很多現實的困難,在全麵堅持“兩型”引領的同時,湖南采取了示範帶動的策略。從規劃、項目、改革等方麵著手,以率先形成示範效應為目標,高起點推進示範區建設,大膽創新體製,盡快形成“兩型”建設的新模式,使示範區成為湖南發展的“經濟特區”、新型工業化的先導區、綜合配套改革的先行區、新型城市化的展示區。
深入推進長株潭城市群“兩型社會”試驗區改革建設
在全省範圍內,加快推進長株潭城市群“兩型社會”試驗區改革建設。按照試驗區改革建設的總體部署,充分利用先行先試政策,加快建立“兩型”產業體係,廣泛開展“兩型”單位創建活動,科學製定“兩型”標準體係,實行“兩型”標識,放大示範和引領效應。把長株潭建成全國“兩型社會”建設的示範區、中部崛起的重要增長極、具有國際品質的現代化生態城市群和全國重要的先進製造業基地。
優化提升環長株潭城市群(“3+5”)
統籌規劃環長株潭城市群(“3+5”)的空間格局和目標定位,統一規劃跨區域的資源開發、產業布局、設施配套、市場體係等重大問題。打破行政體製障礙,創新合作機製,優化資源配置。大力推進城際鐵路、機場、長株潭組合港和嶽陽港等現代交通網絡建設,大力發展先進製造業和高新技術產業,大力推動人口、產業、技術、資本和市場的聚集和融合,放大同城效應。加快長沙、株洲、湘潭、衡陽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把環長株潭城市群(“3+5”)建成中部乃至全國重要的經濟增長極和現代化生態城市群。
實現錯位發展
差異才能促進合作。在整體推進環長株潭城市群建設的同時,湖南特別重視建立優化產業布局的協調促進機製,建立分類引導的產業發展導向機製,推動環長株潭城市群各市發揮各自的優勢,對產業進行有差異的、功能互補的布局,實現錯位發展。總體布局是:長株潭以先進製造業、高新技術產業、生產性服務業為主導產業,嶽陽以石化工業為主導產業,衡陽以綜合製造業為主導產業,常德以農產品深加工和製造業為主導產業,益陽以新能源工業和休閑旅遊業為主導產業,婁底以能源、原材料工業及配套工業為主導產業。
五大示範區率先取得突破
為了進一步集中力量,湖南在長株潭城市群“兩型社會”試驗區,選擇大河西、雲龍、昭山、天易、濱湖五大示範區先行啟動探索,提供示範。為了進一步落實責任,又創造性地將“五區”劃分為“十八片”。
三年來,“五區十八片”的各項“兩型”試驗全麵啟動,成就顯著,各示範區成為“兩型社會”最大的亮點。
長沙大河西先導區,是“五區十八片”中最大的示範片區,規劃麵積達到1200平方公裏,同時也是發展勢頭最強勁,前景最令人鼓舞的示範片區。
到2010年7月長沙大河西先導區成立兩年之際,先導區共引進各類工業項目670個,總投資達500億元,形成了先進製造、電子信息、新材料與節能環保、生物醫藥、現代服務業等6大新興產業集群,共有5大產業園區,企業數量近3000家。2009年,先導區高新技術產業產值達到1424億元,占湖南全省高新技術產業總產值的1/3強。
長株潭城市群正朝著環境優美、宜居城鄉快速發展。圖為長沙大河西先導區
2010年7月29日,大河西先導區重大項目發布暨簽約儀式舉行。8個現場簽約的項目投資金額超過200億元,為先導區的兩周歲生日送上一份厚禮。其中3個投資50億元以上的項目是:中聯重科麓穀第二工業園,投資50億元,將打造成中聯麓穀重型機械航母,形成規模產值100億元以上。商用飛機C919機輪刹車係統基地,投資50億元,落戶麓穀科技新城,預計項目產值將突破240億元。湘江產業基金,投資50億元,將重點用於電子信息、新材料產業、生物醫藥、工程機械和服務外包等。在這種勢頭下,再過3年,即到先導區成立五周年之際,聚集人口150萬、經濟總量3000億元的目標完全可以實現。
“兩型”示範區建設和傳統的開發區建設有本質區別,在牢牢把握發展第一要務的同時,要立足於探索改革路徑、創新發展模式,探索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和消費模式。長沙大河西先導區在這些方麵進行了良好示範,在先導區精心製作的占地600平方米的巨大規劃模型上,人們欣喜地看到,整個先導區掩映在一片廣袤的森林之中,洋湖垸、濱江新城、梅溪湖等開發區點綴其間,大小道路縱橫交錯穿梭而過,一派生機。這裏顯示的基本空間格局,就是在先導區全域規劃範圍內,城市建設用地、農業農村用地和生態涵養用地各占1/3。
按規劃,到2030年,長沙大河西先導區將成為一座擁有400萬人口的特大城市,但她不是人們目前所熟悉的城市,而是一座人人期盼的資源節約、山清水秀、生態優良、生活愉悅的嶄新城市。
3、整體推進與協調發展
在加快推進長株潭城市群“兩型社會”試驗區改革建設、優化提升“3+5”城市群的同時,湖南大力促進區域協調發展。
加快湘南開放崛起步伐。重點對接粵港澳和北部灣國際區域經濟合作區,提升合作層次和水平,抓住機遇大力承接產業轉移。加快建設綜合交通體係,大力發展加工貿易和現代農業,加強生態保護,把湘南打造成全省對外開放的引領區、產業承接的先導區和新的經濟增長極。
加大大湘西開發扶持力度。著力改善大湘西基礎設施條件,加快發展優勢特色產業,加強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發展生態綠色旅遊和民族文化旅遊,把大湘西建設成全國重要的生態文化旅遊經濟帶和麵向西部的區域商貿物流中心。加大扶貧開發力度,加強對少數民族地區、庫區水淹區、邊遠山區、林區的扶持。繼續將湘西自治州作為全省扶貧攻堅主戰場,加強重大項目和優惠政策支持。推進武陵山區(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態保護試驗區建設。
這種空間布局,使“3+5”城市群、湘南、大湘西三大板塊即將形成湖南未來發展的“三足鼎立”,促進湖南各區域共生崛起,推動“兩型”建設在全省全麵深入展開。
四、湖南“兩型社會”建設的戰略原則
中共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政府《關於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推進“兩型社會”建設的決定》指出,要“努力實現優化發展、創新發展、綠色發展、人本發展,率先建成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
“四個發展”,是“四化兩型”模式在發展目標上的基本要求,是建成“兩型社會”的基本保證。
1、優化發展是“兩型社會”建設的主要基礎
解決“兩型”與發展的矛盾,其根本途徑是優化發展。優化發展是“兩型”建設的基礎,重點是加快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和加快推進產業結構調整,還包括優化發展理念、發展思路、發展舉措、發展環境等方麵。在這方麵,“兩型社會”建設頭三年湖南的主要探索是:
切實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是我國經濟社會領域的一場深刻變革。承擔著“兩型社會”建設試驗重任的湖南,更為突出地把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作為實現科學跨越、富民強省的主線,把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建設“兩型社會”的要求落實到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和各領域,堅持在發展中促轉變,在轉變中謀發展,實現又好又快、更好更快發展,力圖走出一條以“兩型”為主要特色、具有湖南特點的發展轉型之路。
轉方式既是一場“持久戰”,又是當前正在緊張進行的“大會戰”,有時還是“遭遇戰”。例如,曾有一個產值40億元的塔吊生產企業意欲入駐湘潭九華示範區,要還是不要?對2009年才完成工業總產值90億元的九華來說,這是一個很有吸引力的項目。但是,這個項目占地達2000畝之多,平均產出(產值)密度達不到“兩型”標準,九華因此果斷地放棄了。
堅決淘汰落後產能
轉方式中最突出的問題是淘汰落後產能。隻有堅決淘汰落後產能,改變高投入、高消耗、高汙染、低產出的粗放型發展方式,才能為先進產能騰出市場容量,緩解產能過剩矛盾,促進產業健康發展,才能優化產業結構,提高技術裝備水平和國際競爭力,實現經濟由大變強、更好發展。
淘汰落後產能會遇到很多複雜的現實困難,但為了湖南的永續發展,湖南沒有猶豫,而是痛下決心,堅決付諸實施。
湖南省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2010年4月初公布的數據顯示,“十一五”以來,湖南共關停小鋼鐵企業25家、小造紙企業762家、小火電機組138.5萬千瓦;淘汰落後煉鐵產能263萬噸、煉鋼產能255萬噸、水泥產能1400萬噸、鐵合金產能43.2萬噸、平板玻璃產能70萬重量箱。根據工信部公布的“2010年工業行業淘汰落後產能企業名單”,湖南在2010年還有82家企業要淘汰落後產能。株洲清水塘地區近年來已經關閉整頓了不少汙染企業,2010年9月,株洲表示,清水塘地區綜合環境治理工作涉及的153家汙染企業,要盡快啟動搬遷、改造和關停工作。
大力調整產業結構
湖南把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著力優化產業結構、城鄉結構、區域結構、需求結構和收入分配結構,促進經濟結構由低端向高端、由單一發展向全麵發展、由不平衡不協調向統籌協調發展轉變,增強發展的協調性、均衡性、包容性。
通過長期努力和三年的“兩型”建設,湖南產業結構不斷優化。2009年,全省三次產業的比重為15.1∶43.5∶41.4,與2007年相比,二、三次產業比重分別提高0.8%和1.7%,一次產業比重降低2.5%。特色行業做強做大。2007年,湖南尚沒有主營業務收入超過千億元的產業,2009年,湖南有了機械、有色、食品、石化、輕工、文化、旅遊等7個千億級“巨無霸”。目前,湖南不但仍然是中國重要的糧食生產基地和能源原材料基地,同時還是重要的現代裝備製造和高新技術產業基地,是綜合交通運輸樞紐。
2、創新發展是“兩型社會”建設的主要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