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兩型社會” 建設的人本化綜合基礎設施建設模式(上)(1 / 3)

“兩型社會”建設,千頭萬緒,首先在哪些方麵取得突破呢?

湖南的決策者提出:“要率先構建現代化的綜合基礎設施體係。甚至這個可以放到第一個,好操作。”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視和堅強領導下,基礎設施建設成為湖南“兩型社會”建設成就最為顯著的領域之一,廣大人民群眾無不為湖南基礎設施的大改善而歡欣鼓舞。

一、加快綜合立體交通建設

資料顯示,在發達國家,交通能耗占全社會能源消耗的1/3左右,超過了製造業。中國目前交通能耗約占社會總能耗的20%(2010年8月數據),並且正在逐年上升。交通還是高排放領域,全世界由交通運輸散入空氣的有害氣體已占大氣汙染的50%以上。這種狀況,使降低交通能耗、減少交通汙染成為“兩型社會”建設的重大任務之一。

2009年12月,省政府批準了《“3+5”城市群綜合交通體係中長期發展規劃》,這是全國第一個關於綜合交通體係的規劃。這個規劃按照省第九次黨代會提出的“對外大開放、對內大循環”的綜合交通發展總體要求和“突出兩型、統籌協調、適度超前”的規劃原則,著重從點、線、麵統籌謀劃水、陸、空交通布局,全力打造以軌道交通為核心、各種運輸方式協調發展的“兩型”綜合交通運輸體係。

2010年8月,根據新形勢、新要求和交通建設近期的特點,湖南進一步決定:“加快建設以武廣、滬昆高鐵、‘3+5’城市群城際鐵路為重點的現代化綜合立體交通體係,加快車站、機場、港口配套設施建設,促進公交、地鐵等城市交通與高鐵、城際鐵路、高速公路、機場無縫對接。加快內河航運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內河航運在綜合運輸體係中的作用。”

1、完善公路、軌道交通為重點的交通體係建設

建設現代化綜合立體交通體係,是一個很複雜的問題。根據“兩型”建設的要求和實現科學跨越、富民強省的需要,三年來,湖南重點抓了以下幾項工作。

以高速公路和路網改造為重點,提高公路技術等級

湖南山多水多石頭多,高等級公路建設有特殊困難,公路技術等級低。2007年,湖南高速公路三項主要指標在中部六省中的排名全部居第六。

“兩型社會”建設頭三年,是湖南高速公路超常發展的三年。2008年新開工高速公路18條、2009年新開工15條,兩年新開工的高速公路總裏程3072公裏,在建裏程超過了前16年的總和。2008年12月18日,常吉高速建成通車,省會長沙與13個市州全部實現高速連接。截至2010年9月28日,全省42個在建高速公路項目完成投資402.6億元,占年計劃投資額560億元的73.3%。湖南在建高速公路裏程全國第一,通車和在建裏程全國第三。到2012年,將形成覆蓋全省、快速暢通的高速公路網絡,全省92%以上的縣市半小時內可上高速公路。到2015年底,全省高速公路通車總裏程數將達到6600公裏,實現省內相鄰市州間以高速公路連接,所有縣市半小時內上高速。

在高速公路快速增長的帶動下,湖南路網結構明顯改善,技術等級大提升。到2008年年底,全省等級公路達到118717公裏,占公路總裏程的64.33%;二級以上公路達到8751公裏,占公路總裏程的4.75%,其中高速公路2001公裏、一級公路660公裏、二級公路6089公裏。2009年,全省完成改建公路裏程5929.95公裏,新建公路裏程906.56公裏,其中高速公路通車總裏程達2227公裏,新增通車裏程225.3公裏,進一步提高了公路的技術等級。

加快建設武廣、滬昆高鐵和“3+5”城市群城際鐵路

據統計,鐵路、公路、航空運輸貨運噸公裏能耗的比例為1∶10∶50;鐵路、公交、小客車的客運人公裏能耗的比例為1∶1.5∶6。有關研究還表明,在土地占用方麵,單位換算周轉量占地公路是鐵路的3~5倍左右,貨運噸公裏對環境造成的汙染強度,公路是鐵路的10倍左右。

根據這些特點和湖南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湖南提出:全力打造以軌道交通為重點、各種運輸方式協調發展的“兩型”綜合交通運輸體係。

武廣客運專線是世界上目前運營裏程最長、運營速度最快的高速鐵路,全長1068.6公裏,湖南段606.29公裏,占總長的56.74%。2009年12月26日,武廣客運專線正式投入運營,極大地拉近了湖南與珠三角區域經濟圈的時空距離,提升了湖南省在中部乃至全國的位置。

已經全麵啟動建設的滬昆鐵路客運專線,橫貫東、中、西部地區,是我國線路裏程最長、影響範圍最大、經過省份最多的東西向高等級客運專線,全線長2066公裏,其中湖南段全長508公裏,約占總長的1/4,經過株洲、長沙、湘潭、婁底、邵陽、懷化等六市,設有11個車站。

當前,特別讓人充滿期盼的是“3+5”城市群城際鐵路的修建。

2009年9月,國家發展改革委批複《長株潭城市群城際軌道交通網規劃(2009—2020年)》。這是國內第一個獲批的城市群城際軌道交通線網規劃,其具體實施,將由鐵道部和湖南省政府共同組建長株潭“3+5”城際軌道交通公司,負責項目的建設、管理、經營和資本金外的資金籌措、償還。“中央如此積極參與地方的建設,對於湖南來講,這是最好的發展時機,如果錯過這麼好的建設之機,我們確實要負曆史責任。”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省發改委主任、省兩型辦主任蔣作斌這樣說。這一正在緊張施工中的浩大工程,分為快速城際線與普速城際線。建成後,長株潭核心區通行時間在30分鍾以內,長株潭至“3+5”其他中心城市60分鍾,其他次中心城市90分鍾以內。

還有一個令人激動的項目是正在緊張建設中的長沙地鐵,據遠期規劃,長沙地鐵共建設5條主線及3條支線。其中,經過五一大道的地鐵2號線一期工程將於2013年10月通車,沿芙蓉路修建的地鐵1號線一期工程將於2014年9月通車。

點、線、麵係統規劃,陸、水、空、管全麵布局

內河航運是一種比軌道交通更具有汙染輕、能耗小、占地少、成本低、運能大優勢的運輸方式,它還可以給人們帶來美的享受,促進旅遊業的發展。

內河航運曾是湖南最主要的運輸方式,傳統工業化和對水資源的過度開放,讓這種運輸方式離人們的日常生活越來越遠。“兩型社會”建設喚起了人們對水運的回憶與熱情,2009年,全省內河航道裏程11968公裏,全省港口完成集裝箱吞吐量18.87萬標箱,同比增長33.1%;完成貨物吞吐量16940.36萬噸,同比增長5.7%。目前,全省初步形成以洞庭湖為中心,湘江、沅水等水運主通道為骨架,長沙港、嶽陽港為主節點的現代化內河航運體係,水運整體發展實力躍居長江流域省市第四位。

以輸送油、氣為主的管道運輸在各種運輸方式中能耗最低,無“三廢”排放,有利於改變過分依賴原煤的能源結構,是促進“兩型”建設最有力的運輸方式之一。2005年5月,中石油忠武輸氣管線工程開始向湖南供氣,標誌著湖南跨入了大規模利用清潔能源的新時期。2008年6月,總長260公裏的中石化湖南成品油管道工程竣工,成品油通過管道從嶽陽直輸長株潭地區,湖南人開始全麵感受到管道運輸的存在及其優越性。至2009年底,全省共有輸油(氣)管道裏程為1557.90公裏,比2008年年底增長35.2%。全年累計完成貨運量495.3萬噸,貨物周轉量5.09億噸公裏,分別比2008年增長30.0%和178.1%。

“兩型社會”建設頭三年,湖南的航空運輸高速增長,黃花機場躍升中部第一。2009年,長沙黃花機場旅客吞吐量突破1000萬人次,達1128萬人次,比上年增長33.5%,在全國各機場排名第11位,成為中部第一機場。

2、確立長株潭城市群的全國綜合交通樞紐地位

湖南貫通南北、連接東西,是天然的全國交通樞紐,素有“湖南通,全國通”之說。由於受自然條件的限製和其他各種主客觀原因,湖南又曾經以“不通”著稱。2008年初的冰雪災害期間,京珠高速湖南段堵車100多公裏,給人留下難以忘卻的印象。

以經濟繁榮、生態優良、生活富裕為總目標的“兩型社會”建設,必須建立在對外大開放的基礎上,其前提就是交通上的“對外大開放”。“兩型”試驗以來,湖南確定並開始實施“中部國際航空樞紐、長江中上遊航運中心、全國陸運大通道”三大發展戰略,湖南交通開始呈現出“對外大開放”的喜人格局。

共享同一藍天,打造中部國際航空樞紐

航運是1000公裏以上客運和快捷貨運的最佳方式,是湖南人走遍全國、走向世界的必然選擇,對湖南加強國內外交流與合作,招商引資,發展高端產業、旅遊業、文化產業等“兩型”產業特別重要。

長沙黃花機場,是中部地區及全國區位最佳的機場之一。1000公裏輻射圈覆蓋中國內陸的18個省會城市及香港、台北,兩小時的飛行半徑能涵蓋中國絕大部分城市。在與附近各大中城市的交通方麵,黃花機場與長株潭三市的交通幾乎同等便捷,對鄰省也具有吸引力,如江西萍鄉和宜春距離南昌機場分別為258公裏和219公裏,而到長沙黃花機場的距離則分別隻有170公裏和160公裏。

黃花機場在2004年批複的規劃中被定位為省會機場、國內幹線機場,飛行區等級為4D,候機樓的設計容量僅460萬人次/年,機場停機坪停機位僅19個。近年來不斷擴建,到2009年底,機場飛行區等級提升為4E級,候機樓的設計容量增加到650萬人次,機場停機坪停機位增加到35個,每周實際航班起降超過1700架次。

2010年7月9日,黃花機場召開新聞發布會,正式宣布:《長沙黃花國際機場總體規劃》近日獲湖南省政府、中國民用航空局的聯合批複。這是《民用機場管理條例》實施後,中國民用航空局批複的第一部機場總體規劃。根據新規劃,黃花機場的新定位為:省會機場、國內幹線機場、區域性樞紐機場、國內大型樞紐機場。主要目標是:近期(到2020年),按滿足年旅客吞吐量3300萬人次、貨郵吞吐量38萬噸、年飛機起降26萬架次進行規劃。主要基礎設施建設:近期規劃客機位77個,其他各類機位88個。

對於“3+5”城市群群域的機場建設,《“3+5”城市群綜合交通體係中長期發展規劃》提出:“按照建設中部國際航空樞紐的要求”,到2020年形成“一主三輔”的格局,“一主”為黃花國際機場,“三輔”為常德機場、嶽陽機場和衡陽機場。

對接“黃金水道”,打造長江中上遊航運中心

隨著“兩型”建設的發展,運量大、耗能小、占地少、汙染小、投資少的內河航運再次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並在2009年12月召開的內河航運發展武漢座談會上正式確定為國家戰略。長江正在重振“黃金水道”的雄風,沿江所需的85%的鐵礦石、83%的電煤和85%的外貿貨物依托長江水運來保障。2010年2月11日,載運6萬噸電煤的“時代7”號海輪在長江行駛84海裏後順利靠泊江蘇太倉港,首次成功實現6萬噸級貨輪“江海聯運”,標誌著長江航運進入一個新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