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型社會”建設,關鍵在產業。在於產業的高端化、綠色化、低碳化,在於發展現代產業體係。
“兩型社會”建設三年,長株潭“3+5”城市群以產業為支撐,在低碳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循環產業、產業集群等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實現了新突破。
一、以低碳高新技術提升產業競爭力
低碳經濟與“兩型社會”建設在本質內涵、基本目標上密切相通、高度關聯,世界和中國大力發展低碳經濟,為湖南的“兩型社會”建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重大機遇。近年來,湖南把低碳經濟作為“兩型社會”建設的重要抓手,開始啟動低碳經濟的發展戰略。
低碳經濟是以低能耗、低汙染、低排放為基礎的經濟發展模式,其實質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潔能源開發和發展綠色GDP,其核心是能源技術和減排技術創新、產業結構和製度創新以及人類生存發展觀念的根本性轉變,是人類社會繼傳統農業文明、傳統工業文明及信息革命之後的又一次重大進步。
低碳高新技術是指為實現低碳經濟而采取的技術,其特征是汙染排放量少,合理利用資源和能源,更多地回收廢物和產品,並以環境可接受的方式處置殘餘的廢棄物。
工業是長株潭城市群產業發展的重中之重。長株潭城市群作為國家老工業基地,鋼鐵、有色、化工等傳統重化工業占有較大比重。8個城市中有5個是典型的重化工業城市。2007年重工業增加值占當地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株洲、婁底均在80%以上,株洲甚至接近90%,湘潭與衡陽均超過70%,衡陽接近80%,嶽陽工業增加值為318億元,其中石油、化工兩大產業的產值就超過115億元。隻有長沙、益陽、常德3個城市相對較低。傳統重化工業是典型的高能耗、高汙染行業。
近年來,湖南特別是“兩型社會”試驗區加快完善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係,以促進產業規模擴張、搶占未來競爭製高點為目標,充分利用創新資源,結合國家科技重大專項,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取得了一些重大進展。
1、製定低碳經濟係列政策
低碳經濟在湖南醞釀已久,是“兩型社會”建設深入發展的產物。
2009年8月,湖南召開由省委宣傳部、省兩型辦指導的長株潭“兩型社會”建設與發展低碳經濟論壇會議,明確了把發展低碳經濟作為推進“兩型社會”建設的一個根本途徑來抓的基本思路。
2009年11月發布的《中共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政府關於全麵推進長株潭城市群“兩型社會”建設改革試驗區改革建設的實施意見》(湘發[2009]25號)正式提出,力爭在“低碳經濟發展等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實現新突破”。
2009年12月召開的省委經濟工作會議進一步提出:湖南要把發展低碳經濟作為長株潭“兩型社會”試驗區改革建設的重要內容,在發展低碳產業、技術、建立節能體係、倡導低碳生活、創新與低碳經濟相關的金融財稅和碳交易服務體係等方麵先行先試,探索經驗。
在2010年1月召開的湖南省十一屆人大第三次會議上,時任中共湖南省委副書記、省長周強指出,要探索完善發展低碳經濟政策措施,大力推進節能減排。發展低碳經濟對湖南意義重大,是“兩型社會”建設的重要突破口,是贏得未來發展空間的重要途徑,是爭取更多合作支持的重要手段,有利於湖南在新一輪低碳國際機製競爭中,打破發達國家的涉“碳”技術標準和貿易壁壘,促進外向型經濟加速發展,贏得更大的未來優先發展空間。
2010年4月,湖南向國家發改委上報相關材料,力爭長株潭城市群進入國家首批低碳城市群試點。
2010年10月25日,由中國工程院、湖南省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2010年湖南科技論壇院士行開幕式暨主題報告會在省委禮堂舉行。中共湖南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周強宣布:本次論壇以“轉變發展方式、建設低碳湖南”為主題。
近年來,建行湖南省分行大力支持“綠色信貸”。2009年,全年“綠色信貸”領域新增貸款28.81億元,同比增幅高達128.50%;退出“兩高一剩”(高汙染、高耗能、產能過剩)等國家調控行業貸款3.15億元,較2008年多退出2.45億元。2010年,這種“進退”的幅度再次大為提高。
與湖南簽約共投200億設立“兩型”城市發展基金的國家開發銀行,在信貸政策上出台相應機製,引導鼓勵“兩型”產業發展。其放貸重點是支持湘江流域治汙,而高能耗高汙染企業的擴張將在信貸上遇到阻力。
2、集中攻克關鍵核心技術
近年來在低碳高新技術方麵,長株潭“兩型”試驗區獨領風騷。2009年,長株潭地區高新技術產品增加值1098.8億元,占全省GDP的9.85%。高新技術產業銷售收入占全省的58%,“3+5”城市群占全省的88%,7個高新區占全省的48%。
圍繞優勢行業,形成排他性競爭
長株潭“兩型”試驗區運用先進低碳高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圍繞裝備製造、汽車、鋼鐵、有色、石化等優勢行業,突出引進和研發核心技術,延伸產業鏈條,打造“超級產業”。
2009年,三一重工研製的混合動力挖掘機,集中了混合動力、發動機功率優化控製、電子控製正流量係統、工作裝置輕量化等各種節能技術,可有效減少能量消耗,實現能量回收。該產品比傳統挖掘機節能30%以上、作業效率提高25%以上。該動力節能技術獲得湖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
中聯重科2009年研製生產的CNG(天然氣)環衛車可使一氧化碳排放量減少97%、碳氫化合物減少72%、氮氧化合物減少39%、二氧化碳減少24%、二氧化硫減少90%,節能減排及環保效果十分顯著。另一款新能源市政環衛車一天可以節省60升柴油,即意味著一台車每天可以減少43.2公斤的二氧化碳排放,首批下線的14台新能源市政環衛車被北京市全部訂走。
湖南作為有色金屬之鄉,鋁工業在全國長期處於十分落後狀態,沒有一家上規模和檔次的企業。鋁電解是高耗能產業,每噸鋁生產成本中,電力成本占到40%以上,但節省電力的空間也最大。近年來,晟通集團與東北大學共同承擔的國家“863”計劃項目“新型陰極結構高校節能鋁電解技術與裝備開發”,改造了新型陰極結構電解槽,成為國際領先的鋁電解節能技術。目前,該項技術已推廣至江蘇等地,節能效果明顯。這是具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和核心技術的新型鋁電解槽,是鋁電解百年多發展曆史上的一次重大技術革命。這一世界領先節能鋁電解創新技術在全國推廣後,每年可為國家節省47億度電,相當於再造一個葛洲壩。現在,晟通科技已形成火電、陽極、電解、鑄紮、鋁箔精加工的產業鏈規模,擁有公司申請專利40項,其中國家發明專利20項,承擔亞太七國國際合作項目和省部級科研項目14項,成為推進湖南新型工業化進程的一支重要力量。目前,集團還在積極實施國家發改委節能減排重點項目“回轉窯餘熱發電節能改造”,通過改造餘熱鍋爐來最大化利用煙氣餘熱建設電站,進行廢熱回收利用,每年節能量可達兩萬多噸標準煤。
發展與低碳經濟密切相關的高新技術
2009年,長株潭地區與低碳經濟發展密切相關的電子信息、先進製造、現代交通、新能源與節能、環境保護五大行業產品增加值占到全部高新技術產品增加值的近五成。“3+5”城市群7個高新區的新材料、先進裝備製造、生物等低碳產業增加值占全省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接近80%。
“湖南泰通”是我省最大的節能服務企業,也是國內最早開展合同能源管理的企業之一。公司擁有實施合同能源管理和工業水係統優化、綠色燈光照明、高低壓電機節能改造方麵的核心技術,是湖南省科技廳認定的高新技術企業和省經信委認定的軟件企業。該公司采用“合同能源管理”(EMC)方式為武鋼集團所有水泵係統、燈光照明係統和高低壓電機進行節能改造,每年可為武鋼節電約3億千瓦時、節約10萬噸標準煤、減少二氧化碳排放30多萬噸,每年為武鋼節約資金近兩億元,其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十分顯著。2010年8月30日公布的“工信部推薦工業節能服務公司名單(第一批)”中,湖南泰通電力科技有限公司躋身全國53家入選企業之列,成為湖南省唯一一家入選企業,也是目前全國入選企業中唯一一家提供循環水係統節能改造服務的企業。
湖南年產汙泥達300萬噸,大量重金屬藏身其中,若處置不當,將造成二次汙染。湖南多普生環境能源有限公司自主研發汙泥常溫深度脫水技術,把汙泥當濕毛巾一樣“擰幹”,製成泥餅。處理後的泥餅用於焚燒供熱和發電,攻克了重金屬汙泥汙染的世界性難題。省長株潭兩型辦將該處理技術列為重點支持項目,對湘江沿線城市重金屬汙泥實行無害化處理。
建立低碳公共技術創新服務平台
長株潭城市群選擇有特色的、創新能力較強的地區,建立大型、複合型低碳技術研發創新基地,建設一批節能低碳工程技術重點學科、工程中心和重點實驗室,整合資源,建立低碳公共技術創新服務平台。
3、積極打造低碳產業體係
發展低碳經濟必然要求發展低碳排放和能源消耗低、競爭能力強、市場容量大的產業,並逐步建立起低碳產業體係,使產業發展由高碳型向低碳型轉型。
實現產業結構低碳化
實現產業結構低碳化是發展低碳經濟根本所在。據測算,服務業占GDP的比重每提高1個百分點,萬元GDP能耗可降低1個百分點;工業中的高新技術產業比重每提高1個百分點,萬元GDP能耗可降低1.3個百分點。
為加快“兩型社會”建設,湖南大力調整經濟結構。到2009年底,工業結構得到改善。高加工度行業增加值占規模工業的比重提高到30.1%,六大高耗能行業增加值占規模工業增加值的比重為35.5%,比2005年降低8個百分點。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為11%,比2005年提高3.7個百分點。生產性服務業支撐作用較強,其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2005年的15.6%提高到18.7%。文化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達5.3%,比2005年提高1.1個百分點。
到2020年,長株潭將力爭低碳產業在全省產業經濟及低碳能源在能源生產和消費結構中的比重大大提高,碳排放強度的降幅位居中部地區前列。
大力發展以新能源為核心的低碳基礎產業
低碳基礎產業主要包括節能產業、環保產業以及清潔能源產業南車集團電動公交車等,其中,核心是新能源產業。
新能源產業是湖南經濟的一個新亮點。桃花江核電站、10萬千瓦光伏太陽能利用、比亞迪新能源汽車基地、生物清潔燃料的生產等一批重點項目取得重要進展,水電、太陽能、風能、核能以及生物質能等新能源技術開發取得重要突破,生物質能技術為全國先進水平,長株潭城市群被確定為全國首批推廣應用混合動力汽車的城市群。南車集團電動客車研發技術達到世界領先水平,已具備生產電動客車、混合動力客車3000輛、電傳動係統1000套的能力。按規劃,湖南將在太陽能、風能、核能、生物質能、地熱能及其他新能源、智能電網等重點領域形成六條完整產業鏈,以中電48所、衡陽樟樹等太陽能相關企業,湘電集團、南車時代等風能相關企業,湘電長沙水泵、衡陽特變等核能相關企業,迅達集團、金山實業等生物質能企業,淩天科技、德勝能源等地熱能及其他能源企業為低碳產業發展的重點企業。
湖南節能環保產業基礎良好,發展潛力非常大。2010年6月,中國銀行湖南省分行分別與湖南省環保廳、湖南省7家環保骨幹企業簽訂了《全麵合作戰略協議》和《戰略合作協議》,這標誌著湖南省環保產業發展進入金融資本與產業資本強強聯手、優勢互補、銀企雙贏的階段。今後一段時期,力爭突破一批在節能環保領域居國內先進或領先的核心技術,形成一大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核心競爭力的高技術節能環保企業,建立健全比較完善的富有競爭力的節能環保產業生產運營體係、研發創新體係、管理服務體係和政策標準體係,產業優勢得到更好發揮,特色更加鮮明。
全麵推廣節能減排
建設“兩型”試驗區必須利用低碳經濟的理念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加快推進傳統產業低碳化,特別要對鋼鐵、有色金屬、石油化工、裝備製造業等高耗能、高排放產業進行節能減排技術改造。
在這一過程中,嶽陽提出“寧願少一個GDP,也不要多一個COD”的發展理念,嚴格執行“上大壓小、等量淘汰”的產業政策,關停洞庭湖周邊汙染嚴重的造紙廠,淘汰落後小火電廠、小水泥廠等產能,關停小化工、小煉油等“十五小”汙染企業。到2009年底,全市單位GDP能耗下降19.66%,萬元規模工業增加值能耗下降完成4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