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兩型社會” 建設的統籌化文化經濟融合發展模式(上)(1 / 3)

“兩型社會”建設,首先是一種“兩型”文化建設。建設“兩型”文化,就是要以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為主題,建設人與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文化。三年來長株潭城市群“兩型社會”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以“兩型”文化建設助推經濟硬實力提升為重點,探索“兩型”文化經濟融合發展模式。

一、構建“兩型”文化體係

建設“兩型”文化,不僅是對一味追求政績的GDP文化、沒有節製的物欲文化、虛榮張揚的奢侈文化、吃子孫飯的透支文化等的“矯正”,也是對一種新型的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生產生活方式的倡導與構建。“兩型”文化所倡導的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理念,就是倡導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社會道德,提倡資源節約、環境友好消費方式,降低資源消耗強度,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就是要實現資源低消耗前提下的排放無害化,最大限度地降低社會係統對生態環境係統的不利影響。近幾年,“兩型”試驗區把低碳經濟理念、環境友好精神貫穿於生產、消費、分配、交換各個環節中,最終讓人民群眾能夠獲得可持續發展的良好條件,享受到“兩型社會”帶來的種種實惠。

1、突出“兩型”文化教育

近幾年,在湖南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根據長株潭城市群“兩型社會”改革試驗區建設的工作重點,著力推進文化教育強省建設,努力深化文化教育改革,積極為長株潭城市群“兩型社會”建設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全麵啟動“長株潭城市群教育綜合改革國家試驗區”建設

為加快推進長株潭城市群“兩型社會”建設,經反複協調,多方溝通,圓滿促成了教育部與湖南省政府於2009年8月16日在全省建設教育強省推進工作會議上簽署《湖南省人民政府與教育部關於共建長株潭城市群教育綜合改革國家試驗區協議》,正式設立“長株潭城市群教育綜合改革國家試驗區”,這有利於開展教育綜合改革試驗,探索教育科學發展的新體製、新機製、新模式,有利於構建充滿生機與活力的區域教育格局。目前,試驗區建設工作已經啟動,相關工作機構已成立,《長株潭教育綜合改革試驗區協議》實施方案正在分層次製定和落實。

一是長沙職業教育基地建設成效明顯。根據“兩型”實驗區建設的總體要求,積極推動了“長沙職業教育基地”建設,努力實現長沙職業教育與長沙支柱產業緊密對接,實習實訓基地、公共服務設施共享和中職專業深度整合。長沙職業教育基地首期征地1103畝,財政投入14.8億元,以長沙商貿旅遊職業技術學院為龍頭,統籌整合7所中職學校的專業,按5個專業群建設5個中職教學區,規劃在校生規模2.8萬人,規劃建設規模34.8萬平方米,主體工程絕大部分已接近竣工,合計投入建設資金5.5億元,其中政府投入5億元,銀行貸款0.5億元。

二是株洲職教科技園建設破土動工。株洲職教科技園作為長株潭“兩型社會”建設重點發展區“雲龍新城”的起步項目,已列入株洲市十大重點工程,也是重點支持的長株潭職業教育項目,2009年專門在省本級職業教育專項經費中劃撥了200萬元予以支持。該園規劃占地總麵積5700畝,其中教育園區4650畝,科技園區1050畝,2009年10月已破土動工,預計2012年建成投入使用,園區規劃納入5所高職學院、5所中等職業學校,目前相關職業院校在校生5.81萬人,規劃在校生規模為7.1萬人,計劃總投資40億元,目前,政府已投入2.255億元。

三是長株潭職業院校實習實訓基地建設有序推進。目前,長株潭城市群有在建的國家示範性高職學院4所,中央財政支持的職業教育實訓基地26個,在建的省示範性高職學院16所、省示範性中等職業學校15所、省示範性縣級職教中心10個、省重點實習實訓基地18個、專業教師專業教學水平認證培訓基地15個、省示範性鄉鎮農校20所,是全省“十一五”職業教育重點建設項目最集中的區域。為支持長株潭城市群省級示範性職業院校和重點實習實訓基地等項目建設,2009年,省本級職業教育專項投入支持資金超過2000萬元,拉動地方、職業院校及學校主管部門配套投入資金13.56億元。

四是長株潭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紮實推進。2009年以來,根據全省十大優勢產業、50個產業集群以及現代服務業發展的趨勢與要求,以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為目標,以條件較好的高職院校為龍頭,以產業領域內的規模企業和職業院校為主體,以項目合作和專業群建設為紐帶,以自願和互利共贏為原則,在長株潭實驗區新組建了環境保護、機械裝備製造、商貿旅遊等9個職教集團,使全試驗區職教集團達到12個。從運作情況來看,企業和職業院校積極性都比較高,12個職業教育集團已有765家單位加盟,其中規模企業472家、職業院校215所、其他機構86家,近兩年校企合作訂單培養學生2.6萬人,合作企業接受頂崗實習學生5.8萬人,合作培訓企業員工2.8萬人,教師到合作企業掛職0.3萬人,企業一線專家到職業院校兼職0.2萬人,開展其他合作項目646項,湖南現代物流職院、湖南商務職院等正積極建設整個產業(行業)的信息網絡平台。長株潭校企合作共建生產性實習實訓基地出現了良好勢頭,產學研深度合作、良性互動、共生發展的局麵開始顯現。

積極推進“兩型”學校建設

按照“兩型社會”建設的要求,本著務實、快捷、高效的原則,將“兩型”學校建設與節約型校園、文明高校、綠色學校建設統籌考慮,全力推進。

一是將“兩型”學校建設與節約型校園建設統籌開展。專門下發了《關於編報2009—2013年高等學校節約型校園建設規劃的通知》(湘教通[2009]88號),各高校統籌考慮學校基本建設規劃、基礎設施改造規劃,製定了高校自身的節約型校園建設規劃並上報,以各高校上報規劃為基礎製定了《湖南省屬高校節約型校園建設規劃草案》,目前正在修改完善。2009年5月20日,召開了湖南省高校節約型校園建設工作研討會,明確要求把“兩型”要求納入該建設內容,並公布了《湖南省節約型校園評估方案》,下發了《關於開展高校節約型校園建設評估工作的通知》(湘教通[2009]368號),決定從2009年至2013年對高校節約型校園建設情況進行專項督導評估。

二是結合“湖南省文明高等學校”評審,加強對高校“兩型”建設情況的考評。下發了《關於開展2009年度湖南省文明高等學校申報工作的通知》(湘教工委通[2009]17號),並於2009年11月10日至13日,組織開展了湖南省文明高校創建評估考核工作。在評審過程中,實地考核專家組按照《湖南省文明高校評估專家組實地考核工作規範》,依據《湖南省文明高等學校評估方案》的評估指標體係,結合“兩型”校園建設要求,對五所高校進行了實地考核,采取聽彙報、隨機聽課、召開座談會、個別走訪、實地查看、調閱原始資料等方式進行。

三是將中小學綠色校園建設與“兩型”校園建設結合起來。結合“兩型”學校建設要求,湖南省教育廳與省環保廳聯合下發了創建省級綠色學校的通知,舉辦了一期綠色創建申報培訓班,並圍繞創建開展了一係列活動,如校園環境管理項目、環境小碩士項目、環保征文、環保繪畫、環境警示教育巡展等。目前,長株潭區域內共有省級綠色學校78所,市級綠色學校200多所。

2、建設保護自然環境的文化

人與自然友好相處,這樣一種“天人和諧”的境界,也正是生態文化的執著追求。生態文化,是致力於建立人與自然、人與人的和諧關係,致力於推動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文化形態。

打造生態文化與“兩型社會”建設的契合點

伴隨著科學技術和工業文明的飛速發展,經濟增長、人口增加與能源、土地等資源嚴重不足的矛盾日趨尖銳,人類開始陷入嚴重的生存困境。如何走出生存困境?“兩型社會”的建設應該是我們“突圍”的有益嚐試。“兩型”,即指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所謂資源節約型社會,是指整個社會經濟建立在節約資源的基礎之上,在生產、流通、消費等環節中,通過健全機製、調整結構等手段,采取市場、行政等措施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資源消耗獲得最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所謂環境友好型社會,是指以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為中心,以實現人與人和諧為目標,在環境資源承載力範圍內遵循自然規律,采取有利於環境保護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消費方式,建立人與環境良性互動的關係的一種社會狀態。無論是“資源節約型”還是“環境友好型”,都是建立在人與自然友好相處的基礎之上,都是生態文明的重要標誌。

湖南省打造以“天人和諧”為核心內涵的生態文化主要包括三個層麵:一是采用生態技術和生態工藝,創造出新的技術形式、能源形式和產品形式的物質層麵生態文化;二是以生態和諧為原則的價值觀念、思想意識、理論研究、文學藝術等精神層麵生態文化;三是圍繞生態價值而形成的製度規範、組織體係和社會調節機製的製度層麵生態文化。作為以生態文明為顯著特征的和諧社會的價值取向和必然選擇,生態文化是適應自然、社會和經濟發展的係統性文化,是能對自然、社會、人文等各類資源進行有機協調與整合的文化。從一定意義上說,重視生態文化,建設生態文明,既關涉每一個人的切身利益,也關涉全人類的共同利益、長遠利益。因而,生態文化從本質上能最大限度地得到人民群眾的認同、接受和擁護,容易生發出巨大的向心力,有利於在全社會範圍內形成團結、合作的精神,在實踐中形成求同存異的精神支柱,將廣大人民群眾凝聚在“兩型社會”建設的主陣地,切實推動“兩型社會”的建設和發展。

著力打造生態“硬文化”

在“兩型社會”的視域中,生態文化這樣一個係統工程的建設需要方方麵麵的通力合作。正確的國家大政方針的施行,相關法律法規的完善,科學技術的合理運用,綠色農業、綠色工業等各種綠色“項目”的上馬等等,既是這一“工程”付諸實施的必備條件,也是生態文化的重要標誌。在“兩型社會”建設中,生態文化“軟實力”的提升,必然要以物質形態的生態“硬文化”的打造為基礎。

“兩型社會”強調社會物質生產的技術、能源形式、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等都朝生態保護、生態協調的方向發展。湖南大力發展生態農業、生態工業、生態旅遊業等生態產業的理念和實踐成為生態“硬文化”的核心內涵。而生態農業、生態工業、生態旅遊的實現,都有賴於綠色消費的參與和推動。培養消費大眾的綠色消費意識,在追求生活舒適的同時,注重環保和節約,實現可持續消費,這是經濟結構的綠色化轉型和“兩型社會”建設的內在驅動力。

當然,在當前這樣一個生態文明建設的“初級階段”,生態“硬文化”的打造,必須在法律法規的保駕護航下,才可能取得真正的實效。湖南省政府頒布了一係列適合經濟社會與環境協調發展的生態法律法規,製定了有利於生產、消費方式生態化發展的價格、稅收、信貸、貿易等政策,以此規範社會活動;建立了生態補償製度、關鍵崗位環境責任製和關鍵項目環境風險評價製度,以維護生態價值、環境價值、資源價值和利益分配上的公平正義;遏製違背自然規律、不利於人與自然和諧、阻礙生態文明進步的行為。這既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共同發展關係的客觀體現,又是維護生態環境、保護事業的根本保障。

著力打造生態“軟文化”

生態文化的建設,光靠“硬”性要求和“硬”性指標顯然還是不夠的。生態教育也絕不隻是幾個法律條文、幾張罰款單就可以完全奏效的。其實,杜絕汙染毀損、保護野生動植物、改善生態環境的過程實際上也是改善人性和人類靈魂的過程。生態文化的建設,需要人民群眾發自內心的擁護。這就要求我們加強生態文化的宣傳和教育,培育公眾濃厚的生態意識。湖南省通過報刊、廣電、網絡等各種大眾媒體,借助文學、藝術等“軟文化”,使生態教育走進課堂、走進家庭、走向社會的各個角落,以逐步培養人們“人與自然平等、親和、共生共榮”、“保護生態人人有責”的理念。近年來日益繁榮的生態文學和生態影視,在淨化人的心靈、培養高尚的生態道德情操方麵正發揮著巨大的作用。以倡導人與自然親和關係為靈魂的生態文學和生態影視,不但大量報道和描寫觸目驚心的環境汙染和生態危機,用血與淚的事實從反麵訴諸人們的生態責任意識,而且還善於挖掘現實生活的詩意美,謳歌關心人類生存、熱心生態環境的新人新事和新的道德風尚,展示理想的生態社會,為生態和諧唱響一曲曲激情洋溢的讚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