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親爹也靠不住
說起衛國,要從當初武王滅紂開始。周滅了商之後,把商朝首都朝歌那一帶封給了紂王的兒子武庚祿父,地方就在當今的殷墟,也就是河南北部新鄉一帶。同時派了兩個弟弟管叔和蔡叔輔佐祿父,說是輔佐,實際上就是監視。
後來武王駕崩,成王繼位,成王還小,因此國家就由周公旦管理。也不知道管叔蔡叔是不服周公,還是確實缺心眼,或者既不服也缺心眼,兩人竟然跟祿父合謀造反。周公也不客氣,將他們給滅了。
於是,周公把這塊地方封給了弟弟康叔封,國名就叫衛,衛康叔就是衛國的第一代君主,也是衛姓、石姓、寧姓、康姓、淩姓和常姓的祖先。康叔是武王的同母弟,當時很年輕,周公就給他寫了一部《梓材》,又寫了《康誥》和《酒誥》,詳細告訴他怎麼治理國家。
後來,康叔按照哥哥的指導,將國家治理得有條有理,商朝遺民心悅誠服。那時候,衛國就是天下的模範,各國不斷派出代表團前往“取經”。
為了表彰衛康叔治國有道,成王特地將他從地方大員提拔為中央領導,擔任周朝司寇,也就是最高人民法院院長。
說起來,衛國的祖先很牛。
——公子州籲“篡黨奪權”
公子州籲是個什麼貨色?簡單說,就是衛國的叔段。讓他慶幸的是,衛國的國君不是鄭莊公。
衛武公死後,傳位給衛莊公。衛莊公的夫人生了個兒子,取名叫完,就是世子。古人取名有時候很奇怪,取什麼不好?叫完,那不是遲早要完?
莊公有個小妾,生個兒子叫州籲。
州籲很聰明,很帥,也很喜歡打仗,莊公很喜歡他,讓他當大將。在衛國,州籲的地位跟叔段在鄭國的地位相當,所謂物以類聚,兩個人的私交竟然也很好。
州籲有個哥們,名叫石厚。石厚的老爸叫石碏(音卻),是衛國的大夫。偏偏石碏特別討厭州籲,見兒子跟他混,就警告兒子:“離州籲遠點啊,這人不地道。”
“爹,你知道什麼呀?州籲那遲早要當國君的,我就把寶押他身上了。”
父子二人誰也不能說服誰,一氣之下,石碏把兒子軟禁起來,石厚翻牆出去,索性就住州籲家裏了,也算是為了事業舍棄了親情。
到這裏姓石的讀者請起立,石碏是你們的祖先。石碏是衛康叔的八世孫,本姓姬,衛國公族,叫公孫碏,字石,人們稱他為石碏,後代就姓石。
莊公活著的時候,石碏就提醒不要重用州籲,否則他實力太強,不是好事。莊公當然不聽,說家務事你就別管了。石碏想想也是,這家務事管不好就是自找沒趣,既然看不慣,索性退休回家算了。
後來莊公鞠躬盡瘁了,太子完繼位,就是桓公。桓公看州籲不順眼,把他趕回自己領地去了。州籲可不是好惹的,沒有多久,組織了一支由衛國犯罪分子組成的敢死隊,找個機會殺入衛國首都,刺殺了桓公,州籲自立為衛國國君。
殺害君主而自己當君主,古代史書中叫做“弑”,中國現代的說法就叫做“篡黨奪權”。現在,州籲篡黨奪權了。
回頭再看鄭莊公,若是他不殺叔段,他基本上就是衛桓公的命了。
——石厚的妙計
唐太宗說過:“創業之難,既已往矣;守成之難,方當與諸公慎之。”簡言之,創業難,守成亦難。
州籲沒有接受過唐太宗的教導,可是他還是知道篡位容易,讓大家服氣不容易。要坐穩江山,千秋萬世,那非要大家服氣不可。
怎麼辦?打土豪分田地?州籲可沒有這樣的理論高度,他甚至連李自成“迎闖王不納糧”的忽悠高度都沒有。
他首先想到的是請大家吃一頓好的,溝通一下感情。之後又考慮是不是給全國公務員漲一級工資什麼的,想來想去,沒有什麼好主意。正在發愁,石厚來了。
說起來,石厚真是個人才,州籲想到的,他早就想好了。
“主公,你說的我早就想過,首先我們要做的是立威。原本呢,殺幾個人是最好的辦法。可是現在沒什麼借口,亂殺人也不好,那就成暴君了。怎麼辦?打仗,找個國家來打一仗。”你看,石厚想得夠周到。
“打仗,我喜歡。”州籲就喜歡打仗。
“打仗有什麼好處呢?第一,顯示主公您的實力,讓大家知道您有多厲害;第二,轉移視線,把國內矛盾轉移到國際矛盾中去,激發大家的愛國熱情,更緊密地團結在主公的周圍。”石厚的原話不是這樣,大概是這個意思。
州籲眼前一亮,想不到這兄弟這麼有才。
“快說,打誰?”
“這要好好研究了,太大的國家咱們惹不起,打不過反而掃了威風,太小了又沒什麼意思,反而被人說欺負人。最好是差不多大的,而且出師有名的。譬如鄭國,鄭莊公殺弟逐母,罪不可赦。這不公孫滑就在咱們這裏嗎,正好討伐鄭國。這樣名正言順出兵,大家不會說什麼。”
石厚這樣的人才,還真是不好找。
如今世界,也常常用挑起外戰的辦法轉移執政危機。說起來,祖師爺就是石厚。
確定了方向,就該實施了。自己一個國家去打,既打不過,也不好看,要再找幾個盟國,組成類似聯合國軍。在聯合國軍的問題上,春秋諸侯都會這麼做,今天美國動不動組成聯軍,那應該是跟石厚學的。
粗粗一算,兩人圈定了幾個國家。
魯國、陳國、蔡國都好辦,出點銀子就行了,當下派人前往。宋國不大好辦,為什麼?宋國爵位高,架子大,輕易不肯出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