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時代呼喚經濟學大師(2 / 3)

阿爾弗雷德·馬歇爾是一代經濟學巨匠,如凱恩斯就是他的學生。馬歇爾所提出的或由他發展完善的大量概念和工具,一直滋養著後輩的經濟學家,到現在依然是經濟學這門學科的核心組成部分。

在馬歇爾的努力下,經濟學從人文科學和曆史學科的一門必修課發展稱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劍橋大學在他的影響下,設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經濟學係。

【知識鏈接】

馬歇爾的貢獻

(1)建立了彈性的概念和計算彈性的公式。他分析了需求的價格彈性和供給的價格彈性,得出結論:在短期裏,需求是影響價格的決定性因素;而在長期裏,供給或生產成本是影響價格的決定因素。

(2)在宏觀經濟學方麵,馬歇爾采用了購買力平價的概念來解釋不同國家貨幣之間的彙率。

(3)馬歇爾經濟學說的核心是均衡價格論,《經濟學原理》正是對均衡價格論的論證和引申。

薩繆爾森——一本教材影響整整一代人

薩繆爾森於1915年5月15日生於美國印第安納州的加裏城。1932年,薩繆爾森考入芝加哥大學,專修經濟學。此時的經濟學發展,就如薩繆爾森在1985年2月的一次演講時所說:“1932年我開始在芝加哥大學攻讀經濟學時,經濟學還隻是文字的經濟學。”

薩繆爾森畢業後在哈佛大學繼續攻讀學業,在26歲那年取得博士學位。其博士學位論文《經濟理論操作的重要性》獲哈佛大學威爾斯獎,以此為基礎形成的《經濟分析基礎》為薩繆爾森贏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當時評獎委員會說:“在提升經濟學家理論的科學分析水平上,他(薩繆爾森)的貢獻要超過當代其他任何一位經濟學家,他事實上以簡單語言重寫了經濟學理論的相當部分。”

2009年12月13日,這位經濟學泰鬥級的人物,在其位於美國馬薩諸塞州的家中逝世,享年九十四歲。“一如既往,在做那些能夠給我帶來純粹樂趣的事情的時候,我的所得遠大於付出”。在他六十九歲的時候,他就已經這樣評價自己的一生。

薩繆爾森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美國經濟學家,他的經典著作《經濟學》以四十多種語言在全球銷售超過四百萬冊,是全世界最暢銷的教科書,影響了整整一代人。也正是他的這本著作,將西方經濟學理論第一次係統地帶進中國,並使這種思考方式和視野在中國落地生根。

1948年,薩繆爾森發表了他最有影響的巨著《經濟學》。這本書一出版即告脫銷。許多國家的出版商不惜重金搶購它的出版權,不久即被翻譯成日、德、意、匈、葡、俄等多種文字。這部著作在內容、形式的安排上也可謂匠心獨具,他在每一章的開頭加上曆代名人的警句,言簡意賅地概括全章的主題,使讀者不像是在啃枯燥的理論書,而是在讀一部有文學色彩的史書。這一巨著的出版,為普及、推廣其理論創立了良好的條件。

薩繆爾森的著作頗豐,主要著作有:《經濟分析的基礎》(1947)、《經濟學》(1948)、《線性規劃與經濟分析》(1958),以及獨自撰寫和與多夫曼、索羅等合著的大量這些文章被選編入《保羅·薩繆爾森科學論文集》。

薩繆爾森作為新古典經濟學和凱恩斯經濟學綜合的代表人物,其理論觀點體現了西方經濟學整整一代的正統的理論觀點,並且成了西方國家政府製定經濟政策的理論基礎。

20世紀70年代,西方國家經濟陷入“滯脹”困境,使以“新古典綜合”作為理論基礎的經濟政策遭到破壞,薩繆爾森的經濟理論受到了來自各方麵的挑戰,由此,形成了西方經濟學界曠日持久的大論戰。雖然,以薩繆爾森為代表的經濟理論的正統地位發生了動搖,但是,西方國家經濟作為一種“混合經濟”,仍然離不開薩繆爾森的經濟理論。薩繆爾森也從其他學派的經濟理論中吸收了許多重要的理論觀點,對自己的理論加以修正和完善,使之適合於變化了的經濟情況。從這點看來,薩繆爾森不失經濟學大家的風範。

薩繆爾森這個名字,很多人是首先通過《經濟學》這本教材得以認識的。薩繆爾森在西方經濟學領域中可以說是無處不在,被稱為經濟學界的最後一個通才。人們進入大學讀的就是薩繆爾森的《經濟學》教科書;而當進入高層次經濟理論研究之時,人們還是離不開薩繆爾森,這時薩繆爾森的《經濟分析的基礎》成了經濟理論研究的指導;在幾乎所有的經濟學領域,諸如: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國際經濟學、數量經濟學,人們總是能從薩繆爾森的有關著作中獲得啟示和教益。

【知識鏈接】

斯托爾珀—薩繆爾森定理和要素價格均等化定理

斯托爾珀—薩繆爾森定理是說:生產要素報酬就是生產要素的收益,要素報酬等於要素的邊際產品價值。要素的邊際產品也就是要素的邊際生產率。

在國際貿易中,出口產品生產中密集使用的生產要素(也就是本國充裕的生產要素)的報酬會提高,而進口產品生產中密集使用的生產要素(也就是本國稀缺的生產要素)的報酬會下降,而且無論這些生產要素在哪個行業中使用都是如此。這個結論是由美國經濟學家斯托爾珀和薩繆爾森論證的,因此稱為“斯托爾珀—薩繆爾森定理”。

要素價格均等化定理是說:隻要存在產品價格的差異,兩國就會繼續開展貿易,但最終的結果將是兩國兩種產品的價格完全相等,而生產要素的價格也完全相等,此時如果其他條件不變,貿易也就停止。兩國間開展貿易的結果會使兩國的生產要素價格最終相等這一趨勢被稱為“要素價格均等化定理”。由於這一定理是由薩繆爾森根據赫克歇爾—俄林模型的邏輯論證的,因此該定理又稱為赫克歇爾—俄林—薩繆爾森定理。

艾倫·格林斯潘——他一打噴嚏,全球投資人都要傷風

格林斯潘在擔任美聯儲主席期間,華爾街的人們總試圖從他的講話中捕捉到蛛絲馬跡,但每次都無功而返。就連格林斯潘自己也承認:“我花了不少時間努力回避問題,因為我擔心自己說話過於直白。最後,我終於學會了‘美聯儲語言’,學會了含糊其辭。”

令人哭笑不得的是,格林斯潘居然把這種語言方式應用到自己的感情生活上。在年過花甲後,格林斯潘一直與美國國家廣播公司高級女記者安德拉·米切爾拍拖。然而,他那含混不清、晦澀難懂的語言,常常令這位長於揣度的女記者一頭霧水。

格林斯潘先後求了兩次婚,對方毫無反應。直到1996年的聖誕夜,當他第三次表白心意時,女記者終於弄明白他的真意。1997年4月6日,71歲的格林斯潘結束了單身生活。漸漸的,新娘也喜歡上了格林斯潘的晦澀,她說:“原以為對他了如指掌,可實際上我永遠也猜不透他的心思,這種感覺妙不可言!”

這讓人想起格林斯潘的一句名言:“如果你以為對我已經研究非常透徹了,那我可以告訴你:你一定誤解了我的話。”

既然無法揣摩格林斯潘的講話,就隻能另辟蹊徑了。很快,精明的投資者們就發現了一個“秘密”:格林斯潘的公文包——如果是癟的,表示平安無事;如果鼓鼓囊囊,那可就大有文章了,意味著格林斯潘“有話要說”。

因此,每當美聯儲開會時,篤信此說的美國CNBC電視台就會派出兩個攝製組守在門外,一台攝像機用來拍攝格林斯潘的言談舉止,另一台則專門拍攝他的公文包。

在金融界曾經有這樣的評論:“格林斯潘一開口,全球投資人都要豎起耳朵”,“格林斯潘打個噴嚏,全球投資人都要傷風”,“笨蛋!誰當總統都無所謂,隻要讓艾倫當美聯儲主席就成”——這是1996年美國大選前夕《財富》雜誌放在封麵的一句口號。所謂“艾倫”,指的就是從1987年起就擔任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主席的艾倫·格林斯潘。

1966年的一個午後,格林斯潘碰到當年爵士樂樂隊老板加曼特。加曼特已經改行從政,正忙著給尼克鬆競選總統出謀劃策。通過他的介紹,格林斯潘認識了尼克鬆,兩人談得很投機,都覺得相見恨晚。尼克鬆見格林斯潘說起國內經濟政策頭頭是道,很是賞識,於是邀請他在自己的競選活動中擔任政策發言人。於是,他搖身一變,從商人變成了政客,開始在政界嶄露頭角。

在讀書期間,格林斯潘就結識了對他的思想產生重大影響的客觀主義運動領袖愛恩·蘭德。這位俄國出生的女作家在其暢銷小說《泉頭》中為自由資本主義大唱讚歌,並經常在家中舉辦沙龍,向緊密團結在她周圍的忠實信徒傳達自己的理性自私哲學,格林斯潘總是默默地坐在一邊虔誠地聆聽。

在蘭德的影響下,他開始研究自由市場經濟學原理,相信在經濟中加強政府於預是邪惡的,並對通貨膨脹打心眼裏感到厭惡。1966年7月,他在蘭德的期刊《客觀主義者》上發表題為《黃金和經濟自由》的文章,預言美國將爆發嚴重的通貨膨脹。那時候,美國經濟在全世界一枝獨秀,誰會在意這個無名之輩的癡話呢?連尼克鬆也隻是笑著拍拍他的肩膀說:“你太多慮了。”格林斯潘備感失落,於是又回到華爾街經營他的谘詢公司。

不幸的是,1974年,格林斯潘的預言顯靈了,美國遭遇了二戰以來最可怕的通貨膨脹,經濟陷入全麵困境。焦頭爛額的尼克鬆總統這才悔悟。連聲驚歎格林斯潘是個“神人”,急急忙忙邀請他二度出山,出任美國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兩周後,尼克鬆因“水門”事件辭職,繼任總統福特並沒有收回尼克鬆的任命。

新千年開始後的第四天,克林頓總統選擇再次任命格林斯潘為美聯儲主席。克林頓繼續任命他的理由是,格林斯潘在過去十二年半的聯儲局主席生涯中,充分展現了三大特長,即專業技術、精密分析能力以及不失傳統的常識判斷。格林斯潘創造了兩項紀錄:一項是美國史上最年長的聯儲局主席;二是聯儲局設立以來任期最長的主席。

從1987年一直到2005年,本·伯南克接替格林斯潘擔任美聯儲主席,格林斯潘為白宮工作18年,曆經裏根、布什、克林頓、小布什四任總統,成為美國曆史上任期最長的聯儲局主席。

在格林斯潘為白宮工作的18年裏,見證了美國持續時間最長的經濟繁榮,所以很多人都認為,美國經濟隻要由他掌舵就能一直欣欣向榮。但是,顯然這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