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環境和導向
影響孩子的模仿行為
處於小學高年級的孩子,還有一個比較顯著的特點,那就是善於模仿。俞渢怡解釋說:“偶像崇拜作為一種特殊的心理行為,是青少年在個體成長過程中的一個階段性行為,也是青少年走向成年的一種過渡性行為,本質上反映了青少年在自我確認中對理想人物的社會認同和情感依戀,是其特定年齡階段心理發展的‘附屬品’。在此意義上講,生活需要偶像人物,偶像人物也為生活增添了色彩。依照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青少年期的偶像崇拜源自個體的精神分割的需求,青少年需要認同特定的偶像來強化自我的力量,完成對父母依戀的分割,達到自我獨立的一個過渡的過程。而埃裏克森的分析心理學則指出,偶像是青少年探索自我同一性,融入社會的重要媒介,它可以幫助青少年在青春期避免易出現的角色混亂,保持心理平衡。”
韓國大規模的“造星運動”,發達的“美麗”產業促進了娛樂圈俊男美女的產生,而且,在韓國演藝圈,明星們並不介意承認自己通過高明的化妝術或者整容等手段,讓自己的外表更迷人。對於韓國的青少年而言,明星們的示範效應很廣泛,信息量也很大,很容易讓他們去進行模仿。俞渢怡分析說:“一個行為得以存在並流行開來一定是基於獲益的原則。比如美貌的確更容易獲得好的工作機會,更容易獲得一些利益,因此人們會趨之若鶩。但是一個國家或一個社會產生這樣的風氣和價值觀,這多少與一個國家的社會導向有關,比如宣揚這樣的美麗,並告訴大家這個美麗是可以達到的,這就帶動了一個產業的發展,這是一個大的獲益。”
在良性的互動中
和孩子溝通最有效
韓劇在中國盛行不衰,韓國明星也成為很多中國青少年的偶像,中國的孩子會不會也像韓國的孩子那樣,小小年紀就迷戀化妝?專家提醒家長,如果發現自己的孩子過分注重外在的打扮,家長可能需要自查——自己是不是在平時的言談舉止中,給孩子做了這樣的示範?
小學階段的孩子人格完善方麵尚需引導,專家建議家長將一些道德觀念更加具體化地傳達給孩子。“家長可以告訴孩子,什麼是可以做的。還可以對一些事情進行表揚,比如,表揚孩子衣物整潔,而不是打扮漂亮。並且讓孩子懂得,外貌並不能決定一切,內在的修養和素質比外在更加重要。”
專家還特別提醒說,如果發現孩子有了過度注重打扮的情況,要和孩子在一個心平氣和的良性的親子互動中進行溝通,才會比較有效。“比如,可以引導孩子,我們可以在過節或者參加生日派對等一些特別的活動的時候,精心打扮自己,在平時上學的時候,樸素整潔就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