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機的心理反應分為四個不同階段,分別是衝擊期、防禦期、解決期和成長期。
衝擊期發生在危機事件發生後不久或當時,當事人感到震驚、恐慌、不知所措。防禦期表現為心理失衡,情緒紊亂,當事人出現心理抵抗、否認事實、拒絕交流等。解決期表現為積極采取
各種方法接受現實,尋求各種資源努力設法解決問題,此時當事人焦慮減輕,自信增加,社會功能恢複。最後是成長期,經曆了危機變得更成熟,獲得應對危機的技巧。但也有人消極應對而出現種種心理不健康的行為。
教師該怎麼做?
1、幫助學生建立安全感。教師需要反複強調周邊環境的安全,緩解學生的憂慮。多向學生介紹當前的安全形勢。
2、設計合理的課程。保證課程的連貫性和穩定性,暫時放緩原先的課程計劃,課程不宜太緊湊,減少課外作業。適當增加心理課程和放鬆活動,重建學生自信心。
3、鼓勵學生傾訴和交流,學會傾聽。鼓勵學生將憂慮、恐懼表達出來,告訴他們這些憂慮是災後的正常心理反應,會隨著時間而減輕。
4、正麵回答學生疑問。處於心理危機中的學生經常重複提出令人驚愕的問題,例如關於流血或死亡。教師應盡量平靜、正麵地回答學生的問題。對於年齡小的學生,應當直接、客觀地把信息傳遞給他們。例如直接使用“死亡”而非“長眠”。
5、正確引導學生理解災難事件。要引導學生正確分析和理解災難發生的原因,尤其要避免學生的自責情緒。
6、預防學生可能發生的暴力行為。注意觀察學生的情緒和表現,及時糾正不安情緒,製止可能發生的暴力行為,幫助他們及時冷靜下來。
7、強調個人價值。通過課堂活動告訴學生,每個人都有能力幫助那些受災的同胞。例如設計抗災宣傳畫、明信片,收集零錢、賣易拉罐賺錢捐贈給需要的人。
8、與其他老師和學生家長保持溝通。全程監督學生在學校、家中和社區的表現,了解他們的需要。
9、調整自身情緒,避免影響學生。注意自身的言行和舉止,盡量避免在學生麵前同其他老師談論敏感話題。
家長該怎麼做?
1、避免將孩子重新暴露於災難的恐懼中。避免或選擇性地讓孩子觀看關於災難的新聞報道和電視節目,最好與孩子一起觀看,並適當討論,發現和糾正孩子對事實的誤解。
2、保持正常的家庭作息。盡量保證規律的飲食、睡眠和必要的社會活動,如體育活動、宗教活動等。
3、安排平靜的活動。讀書、聽音樂、散步或寫日記都有助於孩子心理的平靜與恢複。
4、耐心對待孩子,積極表達愛與關懷。容忍孩子暫時的異常行為,但要及時製止潛在的危害行為,必要時求助專家。
5、勸孩子拖延作出重大決定的時間。他們需要一個緩衝期來逐漸恢複正常的判斷能力。
青少年工作者該怎麼做?
1、充分尊重青少年。在與青少年交流的過程中應注意與他們“平起平坐”,創造融洽親密的氛圍。例如與青少年圍成一圈,坐在一起聊天。
2、保持誠信。永遠不要欺騙青少年。向他們傳達正確的信息,遇到不確定的問題時敢於承認,並告訴他們會盡力尋找答案。承諾過的事情要及時兌現。
3、不加評論地傾聽,談話注意語言的使用。心理幹預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傾聽。要善於在傾聽中發現問題。傾聽時以引導青少年傾訴為主,盡量不發表評論,並避免“我理解你的感受”,“可憐的孩子”之類的話,以免引起青少年的反感。
4、總是詢問青少年的需求和建議。要把青少年作為中心,發揮他們的主導作用。
5、堅持到底。心理幹預初期,一些青少年對陌生人信任度低,自我封閉嚴重,甚至有些青少年會刻意“試探”青少年工作者。麵對挫折,隻要方法得當、堅持不懈,就能取得進展。
6、獨立工作與團隊合作。對青少年的心理幹預需要建立信任,因此在與青少年接觸時應獨立工作,營造相對私密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