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年輕的家長都會感歎現在的孩子心事真難懂。
佛山新希望康複中心高級心理保健師關舒俊指出,很多家長隻是關注孩子的學習問題,卻忽視了孩子的心理狀態,家長需要係統科學地學習家庭教育知識,不能麻木地隨心所欲。
案例:家長越讓學習孩子越抵抗
8歲的小文剛上小學一年級,因為父親有外遇經常吵架。在小文麵前媽媽經常控製自己的情緒,從來不提爸爸。媽媽常對小文說:“媽媽這麼辛苦就是為了你,你一定要好好學習,爭取好成績!”但事與願違,小文雖然在媽媽麵前總是表現很乖,但一到學校就顯得很反叛,上課說話、寫作業不專心,對老師的批評也置若罔聞。
家庭幸福的揚揚(5歲)也同樣遭遇“學習困惑”。父母一心想把兒子揚揚培養成才,帶他出去玩的唯一地方就是書店。後來父母因為工作關係把揚揚交給爺爺奶奶,老人家就沒有像以前那樣每天都帶揚揚去書店,慢慢他就不再喜歡看書。爸爸開始一回家就逼兒子看書,但揚揚開始變得脾氣暴躁,動不動就發火,注意力不集中。
分析:家長存在教育誤區
為什麼兩個來自不同背景家庭的孩子同樣遭遇學習困難呢?關舒俊認為,小文和揚揚的家長都存在教育的誤區。如果孩子存在學習困難,一定要先從孩子的心理上找答案,了解他們真正的需要。
據醫生分析,小文正處在性別認同的年齡,由於父親很少在家,對性別的認同難以實現。整天與媽媽在一起,對女性有所依賴,在群體生活中就表現為難以適從,覺得很想有同性朋友。在課堂上隻要被同性同學幹擾,就難以控製地說話、做小動作;這樣,就能受到老師的關注。
揚揚則是處在一個受控製的家庭模式下,家長一直很重視對孩子的培養,但忽視了在適當的時間來做適當的事情。對孩子的早期教育不代表是超前教育,揚揚處在一個需要玩耍的時期,當剝奪了孩子玩的時間,他就會感覺不滿足,而需要玩更長的時間來彌補。如果這時候家長仍然不提供玩的機會,孩子就會經常情緒控製不好,不按規則完成事情。
處方:讓孩子在玩中“自願”學習
醫生分析,小文和揚揚都是屬於比較聰明的孩子,隻是由於教育的方式不當才導致學習不良。“改變家長比改變小孩更困難,”關舒俊說。針對不同的個案,醫生提出了不同的建議。
對小文,媽媽應逐漸灌輸“爸爸媽媽都同樣關心你,隻是爸爸工作太忙所以才沒空陪你”等信息,並告訴他與別的孩子沒有什麼不同,都是一樣的有爸爸媽媽;爸爸媽媽有吵架或意見不同是正常的;其次,讓小文的舅舅介入他的生活,與他談論男孩子的問題,例如男孩子要有堅強的形象,怎樣與小朋友相處等等。
對於揚揚,為了讓他少發脾氣和提高學習的興趣,可以安排他做沙盤、感覺統合訓練等注意力集中治療,讓他在玩耍中學習知識。
孩子需要什麼樣的教養方式
如果你希望孩子的生命狀態永遠保持一種積極向上、樂觀、陽光的發啦狀態,那麼我們可以調整自己的教養方式,讓它們逐漸向以下幾個方麵努力:
民主的:在教育上,民主的根本含義我想應該是把孩子真正當作一個具有獨立人格的人來看待。他是我們的孩子,但他首先是一個人。作為人應該有的權利,我們的孩子都應該擁有。如果我們不把我們的孩子當作一個人,那麼任何的教育都是蒼白而沒有意義的。所以我們首先要尊重的是孩子作為一個人而擁有的對於快樂、溫暖、安全、生存、愛、自由、交往、尊重、自我實現等等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