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參透顧客的“心”(1)(3 / 3)

不知道你是否認真地考慮過,你的憤怒到底從何而來?

一句話,是顧客的語言刺激到了你,讓你產生了極為強烈的、條件反射般的情緒反應。

請注意一點:顧客的揶揄(即對你的指責)未必是一種事實,但這一點並不重要。你不會因為顧客所說的話不是事實而感到絲毫的寬心,因為你的情緒反應全部集中在了對方的語言上,而與這些語言是否代表了事實沒有一毛錢的瓜葛。

再說一遍:人類的情緒反應往往隻與“語言”有關,而與“事實”無關。

明白這一點很重要,壓倒一切的重要。

要知道,你的顧客也和你一樣,相對於事實,他們往往會對你的語言本身更感興趣,反應也更為強烈。

因此,作為一個銷售人員,你的語言能力非常重要。選擇和使用好語言,是你必須練就的一個基本功。

不誇張地說,你不經意的一句話,既能輕鬆地成就一樁生意(如果你讓顧客高興),也能輕鬆地毀掉一樁生意(如果你讓顧客不爽)。

隻要你能充分地理解語言強大的影響力,並能切實做到善用、慎用語言,你就能成功地強化顧客的購買動機。

一個小建議:不妨從現在開始重新審視一遍你慣用的語言,看看這些語言到底是增強了顧客的購買意願還是適得其反。如果結論是後者,你可要小心了。

我可以給你幫點小忙,在這裏列舉一些銷售顧問慣用的語言方式。不妨對號入座一下,為自己好好把把脈。

案例一:

銷售顧問:這車最近挺有人氣的,楊冪在××電視劇裏開的就是這車,這兩天每天能走三五輛呢!

顧客:最近?你是說以前人氣不如現在是嗎?我可不想趕時髦,我隻想買輛自己喜歡的車。

(話術[說話的藝術]分析:用社會熱點話題拉近與顧客的心理距離,這一手法本身沒有任何問題,問題在於使錯了對象。要知道,並不是所有顧客都有“追星”或“趕時髦”的興趣,相反,許多人也許會把這種事視為一種“掉價”“失身份”的表現。所以,這種話術一旦使錯了對象,反而會對對方造成一種冒犯,激起對方的反感情緒。)案例二:

顧客:你們這車和××車(競爭品牌相同車型)相比,各方麵性能怎麼樣?

銷售顧問:他們那車比我們的車重200多公斤呢,特費油!

顧客:可人家的車空間大呀,坐著多舒服啊!

銷售顧問:您光圖舒服哪兒成啊,現在油價這麼高,一般人更重視使用成本!

顧客:好吧,那我就去找一輛空間又大還省油的車。

銷售顧問:這絕對不可能。魚與熊掌不可兼得,您不可能兩頭都顧得著!

顧客:那不一定。現在科技這麼發達,也許我就能找得到呢?

(話術分析:“揚長避短”的話術技巧本身並沒有問題,問題出在太傷顧客的自尊心,讓顧客覺得自己被輕視,甚至是被歧視。所以,顧客最後的反應開始有點“矯情”,甚至是“死磕”的意思了,而我們可憐的銷售顧問卻絲毫沒有察覺,還在一廂情願地“擺事實講道理”,試圖“教育”顧客,期盼顧客能夠“幡然醒悟”“回頭是岸”,那麼他能有好果子吃,才叫活見鬼了。)小結:對於顧客而言,“正確的語言”與“正確的知識”一樣重要,甚至更重要!

所以,你要掌握的第3個心理學技巧就是:與“展示知識”的衝動相比,請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你的“語言”上麵!

(第四節)你的發型和服裝是在幫你,還是在毀你

顧客往往是天底下最“貌相”的人。很多時候,僅憑對你的形象和態度的直覺,他們就給你下了結論。

一般來說,對於員工的形象,幾乎所有公司都或多或少有些專門的規定。比如:不許留長發、不許戴耳環、不許化濃妝,等等。

為什麼要做這些看似十分瑣碎的規定呢?因為通過長期的實踐,公司管理者切實意識到了員工形象對企業經營所具有的重大意義。

舉個非常簡單的例子。

假設你是一位顧客,到一家商店(尤其是銷售昂貴商品的高級商店,比如汽車4s店)買東西,你是願意和一位衣冠不整、不修邊幅、表情冷漠的銷售人員做這筆對你很重要的買賣,還是希望和一位衣著得體、整潔幹淨、笑容可掬的銷售人員搞定這樁生意呢?

相信你的回答不會讓大家有任何意外。

一、所謂“第一印象”,在三秒鍾之內就能形成。

我們對陌生人的判斷,往往是在瞬間完成的。也就是說,在陌生人開口說話之前,其實我們已經對他有了一個大體的判斷。而且,除非對方是個語出驚人的主兒,一般情況下這種判斷很難改變。

同樣的道理,盡管“嘴皮子上的功夫”是銷售人員的看家本領,遺憾的是,在他們開口說話,亦即施展這一本領之前,顧客對他們已經有了一個先入為主的大致印象了。

所以有人說,“第一印象”在三秒鍾之內就能形成。具體地說,在構成“第一印象”的所有要素當中,“形象”占60%,“態度和說話方式”占30%,“說話的內容”隻占區區10%而已。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鬥量”是一句我們從小就聽膩聽煩的說教,不過正因如此,這句話反倒證明了我們人類是多麼“貌相”,多麼喜歡以貌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