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信的兒子和田一夫創立了聞名於日本乃至世界的零售業的巨頭八佰伴集團。通過急劇的商業擴張,八佰伴迅速成為連鎖店遍布亞洲的超級企業,員工近3萬人,年銷售額達5000多億日元。但1997年,公司宣布破產。
八佰伴的破產,雖然與亞洲金融風暴的衝擊密不可分,但公司的領導和田一夫不精於計算卻是失敗的主要原因。八佰伴集團屬於家族式經營,和田一夫帶領員工衝鋒陷陣,卻不善於精打細算。比如:八佰伴後來將總部搬到香港,將寫字樓租在房價昂貴的沙田,並且在長達5、6年的時間裏,有1/3的地方一直空置,無人過問。大量的租金勢必影響公司的經營成本;而采購過程中出現的人為導致采購的商品價格提高的現象更比比皆是。
和田一夫讓弟弟和田晃昌做日本八佰伴的總裁,和田一夫每年聽到的都是盈利的好消息,結果才發現連弟弟在內的全體下屬都向他彙報假帳,而他一直蒙在鼓裏。如果花一點時間,認真計算一下,不難發現其中的漏洞。
經常性的計算可以減少領導決策的隨意性,提高科學性和準確性。同樣以八佰伴為例,在連鎖店的選址上存在缺乏科學性和脫離當地環境的問題。百貨店有科學規律,一般人口在30至40萬以上,有發展前景的新市鎮可以開設一個中小型商場,而八佰伴卻在香港人口較少、流動人口不多的新市鎮開設了大型商場,結果銷售額做不上去,從開業到關門一直虧損。
八佰伴的大型商場,片麵追求大型化,全麵化;隨著樓價飆升、租金暴漲,八佰伴不但絲毫沒有改變這一現狀。還盲目擴大經營規模,追求開店的數量,結果越陷越深,最後隻得破產。
事後,很多業界認識都覺得不可思議,有一點起碼數學隻是的人都不會犯這樣低級的錯誤,為什麼八佰伴這樣龐大的跨國企業居然不知道呢?看來,領導絕對不能隻看最後的報表和數據,必須親自開展經常性的計算。投資了多少,賺了多少,虧了多少,隻有自己計算出來的數據才是最真實的。
經常性的計算可以做到心中有數,不斷增強自己的信心。卡內基一生都在計算,少年時代,他將菲薄的工資留下一點作為買書和日常開銷,其餘的全部上交母親,他計算著有一天能依靠積蓄投資賺錢。
這個想法在1856年得以實現。在朋友斯考特的勸說下,卡內基買下10股共計600美元的股票。此時,卡內基的所有積蓄隻有60美元,怎麼辦?當晚卡內基通過仔細的計算,將結果將給母親,得到了母親的支持。母親去堂兄那裏借到500美元的貸款,完成了卡內基的第一次投資計劃。結果,當年就得到了不菲的分紅。依靠計算,卡內基嚐到了投資的甜頭,更加堅定了投資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