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災害
關西大學社會安全學部教授 河田惠昭
關鍵詞:自然災害;地震;洪水;風暴潮;海嘯
我們在這裏所說的自然災害,是指物理上的外力破壞性作用,也就是英語裏的Natural Hazard(自然災害)。對於自然災害雖然有好幾種分類方法,但現階段還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因此,本書將自然災害分為三類來進行闡述:氣象災害、地殼變動所產生的災害以及地基變動所產生的災害。每一種災害現象,雖然隻要通過閱讀各領域專家的記述就能夠了解大概,但需要注意的是,隨著災害特征的變化自然災害的產生方式也會出現變化。究其原因,是因為自然災害(Natural Disaster)是由於災害危險性和表示社會防災能力的災害承受力(Vulnerability)之間的相互關係所發生的。因此,我們把自然災害(Natural Disaster)作為巨大災害發生的前提條件。
近年來人們所擔心的巨大災害,主要存在以下三個特征:廣域災害、複合災害、長期化災害。其中“廣域災害”也稱大規模災害,是指受災麵積廣泛且受災程度嚴重的自然災害。比如,如果日本列島太平洋一側的東海、東南海、南海同時發生地震,直接受災的都府縣將達到近30個;如果首都東京發生城市直下型地震也會直接影響到近10個都縣,間接危害甚至會從整個日本波及全世界。不僅如此,抗震救災、恢複重建還會經曆一個漫長的過程。如果采取的措施不當,日本甚至有可能從先進國家落後為發展中國家。例如在2007年7月發生的新瀉縣中越地震中,因為生產汽車配件的公司“RIKEN”受災,從而導致日本汽車製造業的所有生產線都被迫停工。
“複合災害(Complex Disaster)”是指由於強烈地震及其餘震的時間差導致的受害麵積擴大,同時由於地震引發的海嘯、洪水、風暴潮等不同種類災害的組合導致的受害程度加重。受到地球溫室效應的影響,各種極端的天氣現象變得更容易出現,這使得我們在決策災後重建及複興事業的先後順序時,有必要綜合下一次災害發生的危險性來進行全麵的考慮。
“長期化災害”是指如電力、通信、互聯網這樣的“生命線”一旦受到中斷,經過長期發展而形成的高度發達的信息社會將麵臨崩潰。在2007年新瀉縣中越地震中,世界最大的柏崎·刈羽核電站嚴重受災,導致首都圈電力不得不通過跨地區電網供應。如果東京再發生一場直下型地震的話,首都圈全域將可能麵臨長期停電的危險。
那麼,究竟是什麼使城市的機能變得如此脆弱呢?首先,日本雖然於1960年就開始了大規模城市化發展,但是土地政策卻無法與之相應對。應當說,以當時政府方麵的國土廳為首,掌握開發許可權的市町村當局犯有相當大的過失:在改造列島,實現高度經濟增長的口號下,卻沒有製訂出合理的土地利用計劃和開發限製。一方麵,認可民間企業的開發先行的建築規劃、區域規劃,另一方麵個人責任的防災投資不足,仍舊延續了防災依靠公共事業的窘境。例如,在2004年新瀉縣中越地震中,小千穀市的大型超市受災,包括附近餐廳等在內的核心綜合設施麵臨幾乎癱瘓的局麵。因傳統市場日漸衰退加之社會老年化,人們的日常購物越來越依賴於居住周邊的大型綜合服務設施,一旦這些設施受災,人們的日常生活將陷入困境。
使災害損失加重主要有以下幾個社會原因。首先,大城市的舊城區裏人口過度集中,人口密度過高,再加上老年人的集中這本身就成為了加深危害的原因。同時,在老城區還補丁狀或甜甜圈狀地存在著大量太平洋戰爭遺留下的老式木造建築群,也加大了危害因素。現在,首都直下型地震—東京灣北部地震的發生成為了一個緊迫的問題。無論如何,從災害發生的概率來看,這場地震處於隨時可能發生的狀態。根據政府的災害預測,如果地震發生,死者將達到1.1萬人,災害造成的瓦礫將達到9600萬噸。但是,根據最近的研究發現,如果大阪市內縱貫南北的上町斷層發生地震,死者將達到4.2萬人,產生的瓦礫將達到1.2億噸,遠遠超過了東京灣北部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