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城市的社區規劃

立命館大學政策科學部教授 鍾之江秀彥

關鍵詞:社區規劃;風險交流;風險評估;地區防災計劃;地區繼承計劃

一、民主主義背景下的曆史城市保全和繼承的因果

保羅·羅賓·克魯格曼的書中提到,羅馬帝國甚至連文化都是從希臘借鑒過來的,在屬於自己的文化創造和積蓄方麵的貢獻比較小。同時書裏還說,正因為這樣,羅馬帝國才可以將重心放在軍事和統治上,這也正是它強大的理由。美國著名城市思想家、城市計劃家簡·雅可布絲,在她的遺稿《崩壞的美國》中寫道:在那以後,希臘文明作為現代歐美文明的起源,將會斷絕與羅馬帝國的關係,從伊斯蘭帝國重新導入。她主張,若是要想避免文明走向黑暗時代的深淵,就必須回避這種“斷絕”,而回避的手段就是防止社會環境出現變動。和新城鎮由於人口減少而較容易出現老齡化、空巢化的情況相比,曆史城市因為人口構成較為多樣化,不論是保存繼承有形或是無形的社會環境都是有可能的。

回避這種“斷絕”,不僅是現代曆史城市生活者日常生活、生存的食糧,也出於另一個原因——在高度網絡化而距離變小的世界中,市內生產總值的一半以上都是由第三產業創造的、隱藏在曆史城市中的因果關係。觀光相關產業承載著文明興亡遺址的曆史城市,人類通過擁有它,提高在經濟方麵的依存性和持續發展性,與此同時,世界文化遺產熱並沒有消退的趨勢。

想要保護作為單獨文化遺產的世界遺產的話,就必須在周邊的緩衝地帶下點功夫。為此,有必要製訂和龐大的觀光人數、觀光產業相關的戰略計劃。來京都的觀光客不光是遊覽世界遺產,還會通過各種曆史城市資源去體驗多樣的京都。但在我們的腦海裏,現在的瓦築京町家和與其相關的各種周邊,是從古代就流傳下來的京都傳統街景。這一印象已經根深蒂固,但其實到室町時代為止,即便拋開大臣和武將的大宅子、寺廟、大店鋪不說,作為住家的長屋或者商住兩用的住宅很多都是木板砌的。這些木板砌的京町家的樣子都可以在室町時代描繪京都城內城外光景的屏風上看到。雖然和我們一直以來認為的景象大相徑庭,但隨著時代的進步、 技術和建材的變化,關於製訂如何整體繼承、保存現狀的戰略的時刻已經到來。

作為內務大臣兼帝都複興院總裁的後藤新平,在作了徹底的調查後,製訂出了成為現在東京藍圖的關東大地震後首都複興計劃。在仔細讀了自己所在城市的產業統計後,把地區構成毫不隱瞞地表現了出來,而且有些內容是平時沒有注意到的。

如果既不在市政府工作,也不是自主防災組織的成員的話,市民們平時是完全沒有機會看到自己所在城市的地區防災計劃的。雖然防災計劃裏記載著災害對策,並在別冊中也標示了作為個別災害對策要項的計劃,但卻沒有作為未來指南的具體行動計劃。通過訓練的演習隻在主要的機關內舉行,但是這些隻是在緊急情況下作為行政援助的災害對策。雖然不光是行政事宜,關於市民和企業的責任雖然也記錄在內,但知道這些內容的市民到底又有多少呢?各市町村根據自己的地形和條件,通過現狀和曆史記錄來推算受災的情況。在關於如何減輕城市受害的應急對策中,從地區防災根據地、避難計劃、儲備品,到水和食物的供給、垃圾和廁所等關乎市民生活安定的各個方麵,還有自治區消防、居民的互救、交通對策和警備、搜索下落不明人員、誌願者活動等討論項目都列舉出來了,但並不能說大家都已經全部知道了,還有很多細小的部分不夠完整。我們要認識到,即使在21世紀,在大規模災害發生72小時內,都隻能依賴居民之間的互助。

更可怕的是,就算除掉城市在火山爆發等災害中毀滅的情況外,在發生大地震、大火等災害時重建無望外,還有居民們忽視或是放棄作為曆史城市的京都的文化遺產的保存和繼承這種情況。比如說在複建的過程中,如果京城市民們把東京、大阪那樣的高密度的高樓城市計劃定為全體意見的話,這就是京都作為曆史城市的地區概念的崩壞。之後如果重建工作也沒有實施的話,滅絕的時候終於要到來了,地區概念也壽終正寢。所謂的“民主”就這麼簡單地將市民、居民們“同心協力”去保存、繼承把曆史城市這件事逼上了絕路。為了讓大家意識到這種潛在的因果關係,就必須讓更多的居民能夠參加進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