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沒有任何根據。為什麼沒有根據?因為有一個心理學家說,我真的想證明一下“俄狄浦斯情結”存在不存在。他怎麼去做?他就去一個很有趣的地方,那個地方的文化裏沒有父親,母親可以跟任何男人睡覺,她是很自由的。怎麼對孩子進行教育?這個教育不是父親,不是跟媽媽睡覺的那個男人進行教育,而是這個媽媽的兄弟,就是他的舅舅,由舅舅來進行教育。結果發現那些孩子長大以後,其實不恨他媽媽的男人,也不恨跟他媽媽睡覺的人,所有跟他媽媽有關係的男人,他都很喜歡他們,根本沒有這個情結,沒有恨他爸爸的情結,所有的男孩都很喜歡他的舅舅,沒有說對管他的人有什麼不對的地方。弗洛伊德的東西完全是根據他19世紀維也納猶太人的家庭生活經曆,他自己的生活經曆形成的一個理論,不是科學的東西,成了心理學的符號,誰要說到心理學就會說到弗洛伊德,誰說了弗洛伊德就說他不科學,心理學就變成了不科學的一個學科。實際上很沒有道理。
心理學實際上是非常科學的。我想說的問題就是,現在的心理學實際上顛覆科學的原則,一定要用證偽、實證的數據進行分析,它是強調科學性的。
另外,很多中國人認為,諾貝爾獎的東西就是科學,對不對?其實在曆史上,心理學家得諾貝爾獎已經有很多了,隻是大家都不知道。為什麼不知道?諾貝爾獎沒有心理學獎,所以不知道心理學家,但是心理學家做的工作又太重要了,結果其他的學科就給心理學家其他學科的獎。大家都知道,經濟學家給心理學家諾貝爾獎,第一個是1955年的賽蒙得了,去年的開羅曼也得了,他現在在普林斯頓大學,退休了。還有很多心理學家,比如做行為的人很多得了諾貝爾獎,得了諾貝爾醫學獎。我特別想強調的,報紙上經常談諾貝爾獎跟中國科學家失之交臂,其實最失之交臂的是一個中國心理學家,他早就應該得諾貝爾獎,但是由於他是中國人,由於他的時代是一九二幾年,就沒有得到諾貝爾獎。他叫郭仁遠,他是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畢業的最早的心理學者,他的老師是我們當時的係主任。郭仁遠做行為主義,行為主義是什麼意思?心理學不要去研究內在的一些意識、衝動、矛盾,那些東西說不清楚,要研究行為。結果,有了他這個理念的話,就在美國心理學界產生了行為主義的大革命,這是在20年代。
他有兩個非常非常有名的試驗,第一個做出來,諾貝爾獎就應該給他,但是他是一個中國人,因為西方在上個世紀初的時候是瞧不起中國人的,而且因為郭仁遠回到中國以後再也沒有從事學術研究,所以西方人都不知道他還活著,結果他沒有拿諾貝爾獎。這兩個研究是什麼東西?一個研究是,他做了一個很有趣的研究,把雞的胚胎用針給抽出來,再注射到鴨子的蛋裏,長出來你說是雞還是鴨子?長出來的是鴨子,而不是雞。什麼意思?他說,很簡單的道理,這個基因是生理的東西,這其實不重要,最重要的是環境,是後麵環境的影響:跟鴨子一塊撫養,跟鴨子一塊培養,孵化的時候是鴨子的母親孵化的,長大的時候就是鴨子。這個是重大的科學革命,他沒得諾貝爾獎。1933年,一個德國夫人和美國的生理學家麥當娜得了諾貝爾獎,就是一模一樣的工作,而且是從他那兒來的,沒有給郭任遠,而給了這個人。
他還做了一個工作,也是給了外國的學者。他把天生互相殘殺的動物一起培養,長大以後,那些動物根本不互相殘殺,它們生活得很好,這是很有意思的。後來的動物學家也做了,結果得了諾貝爾獎,但沒有給他。這個老先生因為中國的災難,後來就到香港去了,再後來因為政治問題,也沒有回到大陸。他一直沒有做學術的東西,但是他一生就在實踐他的行為主義理念。他最後做的一個事情,大家可能覺得很荒唐,說明他對這個東西相信很深。他認為人培育後代,年齡不重要。所以,他到了70歲的時候娶了一個十幾歲的女孩子,生了兩個孩子,他說根本跟年齡沒關係,就是跟你個人的現實的狀況有關係,但是這個東西不能得諾貝爾獎,隻是他個人的一個理念。說明他一輩子用很多的具體的實證的東西來測試科學的假設,這是非常科學的。
我們談行為的東西,每一個東西都要用數據支持,而且我把方法告訴大家,什麼道理?很簡單。在座的要是不信,你可以去做,如果你做出來不對,卻能夠講清楚為什麼不對,你也可以成為心理學家,你也可以做出很有意思的成績來。這就是科學的特點。科學是民主的,不是看誰會講,誰會說,誰會有事例,而是誰能夠發現這個現象,這就是心理學的特點,它是實證,是比較科學的。如果國內的心理學你覺得不科學,隻能說我們沒做好,而不能說它不科學。
現場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