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中國人的思維之道(6)(2 / 3)

第二個問題是很有意思的。我們經常丟了幾十億的沉澱成本,認為這是一個學費的問題。這是一個沉澱成本的非理性的考量。我們的研究發現,中國人實際上就是對沉澱成本的計較有時候太強。比如說我們做一件事情,90%已經完成了,但是做了90%以後,我們發現這個事情做出來絕對沒有意義。怎麼辦?我們還要不要完成後麵的10%,很多情況下要完成那個10%,因為我們的目標要完成百分之百,現在90%了,還有10%拚一下就拚出來了。可是拚出來沒有原來的意義:應該忘掉這些沉澱成本。我們做的事情太多了,例如做一個工程,我們做出來這個工程,知道做完了以後肯定效果不好,還做不做?政府的官員、經濟決策者往往說要做。為什麼要做?因為不是一個簡單的經濟問題,因為牽扯到社會影響。社會影響、學費還有很多聽起來有道理,實際上毫無道理的虛無相關,影響到很多的經濟決策,就是對沉澱成本的斬斷做得很不夠,這跟前麵太計較一些虛無的東西,太計較一些象征性的東西,太計較一些表麵性的東西是一樣的,這是思維的弱點。

競爭社會下的心理暗示與自我調節

提問:

現在,生活和學習競爭越來越激烈,像一些學生或者工作的人,該怎樣從日常生活還有其他方麵,進行有意義的自我心理暗示和自我調節,使自己更加適應這個競爭比較強的社會?

彭凱平:

這個問題不是我能夠回答的。大家可能都意識到了,我做的東西是非常實證的,實驗室的研究,我不太研究這種谘詢、心理衛生,這些更多的是屬於應用心理學,或者說,不是那種完全實證科學的心理學方麵的工作。我不是說心理衛生、心理谘詢不科學,我隻是說,它不是用科學的方式來做,是用治療的方式、幫助人的方式來做,所以它的方法跟我們的思路不太一樣。但不是說我完全不能回答這個問題,我可以回答,從我個人的角度來講,有幾個比較重要的方麵。我說這個完全沒有實證的根據,都是我自己的經驗,作為一個專業訓練的人談的經驗。

第一個是要發現自我,一定要知道你是什麼樣的人。有一個簡單的事情,大家可以回去做:問你自己三個問題。這三個問題就是:第一個,你是什麼樣的人?寫20個句子描述一下你是什麼樣的人。第二個實驗,你的理想的自我是什麼,理想的我是什麼樣?第三個,我應該是什麼樣?理想和應該是不太一樣的,你記一下理想自我和現實自我的差距,再計算一下應該的自我和現實自我的差距,然後你就發現,實際上這兩個差距心理上的功能是不一樣的。理想自我和現實自我的差距產生的是一種積極向上的功能,而應該的自我和現實自我的差距是讓你受到壓抑,實際上是你不高興的功能。你在想你自己的時候,千萬不要經常想我應該是什麼樣子,而應該想想我的理想是什麼樣,兩者是不一樣的,中國人經常把這兩個混淆起來。仔細想一想,它們之間是不一樣的,你的理想的自我是你的理想,你應該的自我是社會的期望和家庭的期望,而這個不要太過重於看待他的期望上麵,應該想想你自己想要什麼。這是我經常給人談的第一個問題,一定要找準你自己是什麼樣的人,你自己喜歡幹什麼,你最喜歡的東西是什麼。

第二個很重要的,你一定要了解跟你一起的朋友,他們有些什麼特性,他們有些什麼特點,他們能夠給你什麼樣的支持。這是很多人不願意談的問題,因為我們覺得朋友就是朋友,其實,朋友在某種意義上講,應該是你了解社會知識的最有利的來源,但是我們很多情況下僅限於去玩、樂那些方麵,實際上還有其他的意義。在這一點上,我們想的不太多。

第三個比較重要的,要怎麼進行心理調整和心理自我調整。確實要多想一想積極的一麵,想一想我自己有哪些優點,想想有哪些特點。有個簡單的心理學的問題可以說一下,是什麼樣的東西讓你變得跟他人不一樣?我們很少問,我們想的是,我怎麼跟別人一模一樣?這是我們中國文化強調的特點,不要突出,不要跟別人不一樣。其實,一個在社會裏對自己心理最自信的人想的問題就是,什麼樣的東西讓我變得跟別人不一樣,看到你的特點,看到你的優點,這樣對自己是有很大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