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中國企業,有很多優秀的地方,但是它不會說出來。比如,海爾的工作做得很好,但是它一說就是我們是中國的民族企業,我們為中國人爭氣。講的都是大話,沒有從理性的角度判斷。它的管理是非常符合人性的、人情的,但是說不出來,寫不出來,講不出來。為什麼我談這個文化的東西,要對文化差異進行理性判斷?就是我們中國有很多優秀的東西,但是我們不知道怎麼用科學理性的價值表述出來。我們往往用煽情的東西表述,這種煽情的東西對中國人有用,對懷疑中國文化的,或者有點兒不太相信中國文化的,或者不了解中國文化的人,一點用處都沒有。因為對懷疑中國文化價值的人用煽情的東西表達,結果隻會起到壞的作用;對中國文化不了解的人,你用中國的煽情的東西表述,也沒有什麼意義。
所以,我特別強調中國的文化宣傳要少一些煽情的東西,少一些自我中心的東西,多一些客觀理性分析的東西,可能對文化效益也有作用。現在年輕人遇到的這個問題,實際上在很大程度上(我個人認為)是不知道中國文化的優勢,特別是理性的優勢在什麼地方。但是,他能看出來西方文化的這種理性優勢在什麼地方,結果就有這種矛盾,所謂高不成,低不就,上麵覺得又太遠,進不去,跟他自己的方式不太一樣;下麵看不起,覺得不應該,還有很多不太對的地方。所以,你說的這個問題有一個文化衝突的問題。
同時,還有一個現實的問題。現實的心理狀態,確實是由於競爭,由於中國社會的特殊性,西方大的公司有很多的優勢,比如實力、人才、管理方麵;但是由於個人的原因,暫時還不具備這個條件,進去也很困難,所以有現實的問題。
提問:
我已經進去了,可現在在中國發展,沒法把一些東西帶進去。
彭凱平:
你的體會跟我的體會是一樣的。20歲以後,接觸到外國文化的人,總是有一種普遍的缺氧的感覺,我就是。我二十幾歲以後去美國,雖然我現在已經做得不錯,有些影響,但是我老覺得回國舒服。
提問:
在外企,如果性格比較弱一點,就呆了;如果性格比較強一點,在國內就不能發展,找不著北。
彭凱平:
我基本上同意這種東西,還有文化衝突的問題,你說的東西跟我的體會是一模一樣的。當然,我可能沒有什麼高不成、低不就的感覺,但是我覺得有這種差異的問題。西方的東西老是覺得有一個玻璃天花板,你永遠突破不出去,你也不知道在哪兒,你在往前拱的時候碰見了,讓你又回到現實。中國的機會完全是把西方的東西放棄了又回來,有很多機會成本的問題。你放棄了很多機會成本,那個成本太高了,最後恐怕最好的方式還是進行這種理性的分析,分析你的機會成本,分析你的成本,然後做出一個比較適合於你個人利益的決策。提問:因為我們現在有一種教條主義。
周孝正:
彭教授講的精髓,理性的分析非常重要,比如像剛才他講的,我們中國人容易歸外因,跟著好人學好人,跟著巫婆學跳神;我們睡不著覺賴枕頭。這些都是情緒化的東西。
大家都知道,最近楊利偉在太空中回來,也說了長城根本看不見;以前說在月球上可以看到的就是長城,他就相信,就是一種情緒。但是這種情緒到了外國人那裏,人家根本不相信,人家覺得中國人這是怎麼回事?這回楊利偉說看不見,其實看見了也不覺得是好事,看不見也並不是壞事。關鍵是你得做實驗,真正拿數據,你得證偽或者證實,令人信服。
所謂高不成、低不就,人永遠是高不成低不就,所謂這山望著那山高。說好了是進取心,說不好了就是嫁不出去了。我都等了20年了,都到40歲了,20歲的時候不嫁他,40歲就更不能嫁,這就是所謂騎虎難下了。實際上,這些東西不是太理性。今天彭教授給咱們講得非常理性,他都有數據,都有對比,特別令人信服。大家再針對彭教授講的問一些簡潔的問題,簡潔就是智慧的靈魂。
責任判斷:動機與結果
提問:
我想問一個問題,你講到中國人的責任判斷經常是比較重結果,但是根據我們的經驗,好像我們在責任判斷的時候,比如說咱們哪個地方一個項目做壞了,我們很多時候考慮動機,說動機是好的,很多情況是這樣。比如我們的孩子都想上大學,都使勁培養,但是很多時候是家長教育錯誤造成孩子後來犯罪,結果我們判斷的時候,家長的心都是好的,這種情況怎麼解釋?很多項目,幾十個億放進去了,買這個教訓就完了,這個有沒有什麼?
彭凱平:
這個很正確,用批評的態度批評我今天做的報告,這是很好的問題。這裏牽扯了兩個問題,兩個問題是不一樣的,你作為一個問題來問。
第一個問題,怎麼解釋一些不一致的現象。比如我們在解釋自己人,或者我自己的一些行為的時候,我們不要看結果,我們要看態度,動機是好的,態度是好的就是對的。大家意識到沒有,這個經常發生,是在對自己和自己喜歡的人的責任判斷的時候,是一個特定的範疇裏頭的現象,自己喜歡的人和自己的人做了一些錯事情,我們就說要看動機,不要看結果;但是對他人,對第三者判斷的時候,我們實際上不太用這種方法,而是用結果判斷。在第三者判斷的時候,我們受到結果判斷的影響,沒有談到對自我責任或者說對比較泛化的自我,包括我的家人、同事、朋友、下屬,他們做的事情的判斷,那個時候我們相對而言不用這種結果,但是這就已經牽扯到一種非理性的,就是自我掩飾,這是另外一種現象,和這個責任判斷不太一樣。責任判斷談的是對第三者的客觀判斷的現象,而你說的是他的掩飾,更多的是掩飾一些不太好的現象,所以有些差別,這是兩個範疇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