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跋·從“華睿講堂"看公眾傳播(1 / 1)

2006年6月,清華大學當代中國研究中心的李楯教授將華睿講堂的具體工作交給我。於是,我經曆了承辦麥可·布洛維教授(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社會學係)、席德立教授(清華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係)、淩瑞驥教授(清華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係)、程曜教授(清華大學工程物理係)報告的具體工作,體驗了聆聽一流學者的講述,及他們和作為評論人的諸多同樣是一流的,但又分屬不同學科的學者的對話,以及這些報告人、評論人和作為報告的參與人的公眾的對話和交流的樂趣。這是一種培養我們的問題意識的過程,由此,感覺到我們以往真的少有有意識地、持續地獨立思考,少有與不同思考者的思想交鋒、對話、交流、溝通,少有要主動聽取和理解與自己不同的思考和主張的願望;加之我在工作中與傳媒、網絡各方的聯絡,更感到要為這種多樣性的思考與思想交流提供良好場域的必要。

國家圖書館是一個公共空間,寒來暑往,華睿講堂的報告在這裏舉辦已經有六年了,正是在這六年的基礎上,清華大學當代中國研究中心和清華大學老科技工作者協會的公眾傳播部願意把這項工作更有計劃地做下去。我也願意在這之中盡到我的力量,以使更多的人能主動地思考,注意聆聽別人和自己不同的思考;關注人,關注社會。為此,我們還將以更多的方式為大家的分享和參與提供更好的條件。

希望我們的工作能夠起到一種橋梁的作用,連接不同的思考者——學科、主張各不相同的專家與公眾,連接不同的思考,連接共同的關注。

蘇雨桐

清華大學當代中國研究中心

清華大學老科技工作者協會公共傳播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