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引子:略說《聊齋誌異》(1 / 1)

蒲鬆齡(一六四○∣一七一五年),字留仙,山東淄川︵今淄博市︶人。蒲家世代書香門第,至蒲鬆齡父親才開始棄儒經商。後來因家境衰落,生活極其清貧。十九歲時,蒲鬆齡參加科舉考試,連中縣、府、道第一,成為秀才,當地的人們譽為一時才俊。然而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後來他卻屢試不第,直到七十一歲那年,才援例得了一個貢生,並且在四年後去世。

綜觀蒲鬆齡的一生,他除了當過江南寶應知縣孫意的幕僚外,從來沒有能夠走上仕途,終其一生都在本鄉設帳授徒。始終生活在社會底層的人生經曆,使蒲鬆齡有機會大量接觸下層民眾、讀書子弟和地主鄉紳,並真正了解他們的喜怒哀樂、愛恨情仇。

出於個人興趣,蒲鬆齡二十歲便開始注意搜集各種傳說故事。據傳,他曾專門在路邊擺設茶攤,邀請過客在這裏述奇說異,如果故事精采就不收茶錢。這段記載見於清朝文人鄒弢所著的《三借廬筆談》,雖然這並不能說明蒲鬆齡的真實創作過程,但也從另一個側麵指出了蒲鬆齡所寫的故事,有許多來源於民間傳說。按他在︿聊齋自誌﹀中的說法是:”才非幹寶,雅愛搜神;情類黃州,喜人談鬼。聞則命筆,遂以成編。久之,四方同人,又以郵筒相寄,因而物以好聚,所積益夥。”經過四十多年的辛苦創作,才寫成不朽的文學名著《聊齋誌異》。

《聊齋誌異》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說集,中國古典小說的珍品,許多人視之為中國古典文言小說的巔峰之作。全書共四百三十一篇,內容大致可分四類:

一、讚美純潔而又堅貞的愛情,同時也對為愛情而奮力抗爭的窮書生和生活在社會底層的婦女們,給予真誠的歌頌。這類作品的代表如︿卷六·細侯﹀等。此外,作品還透過很多人狐相戀、人鬼相戀的故事,塑造了很多容貌美麗、心靈純潔的女性形象,如紅玉、嬰寧、香玉、青鳳、嬌娜、蓮香等,散發著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

二、揭露科舉製度的黑幕,生動細致地勾畫出考官們昏庸貪婪的醜惡麵目,深刻剖析科舉製度對知識分子靈魂的禁錮與腐蝕,譴責考場中營私舞弊的不良風氣。因為蒲鬆齡終其一生都渴望透過科舉走上仕途,卻又一直失意不斷,因此他對腐敗的科舉製度有著切身的體會。他並沒有把這種體會深藏於內心,而是透過自己的小說,將這些體會真實地再現出來。在整部《聊齋誌異》中,這類作品所占分量較多,其中代表作如︿卷八·司文郎﹀、︿卷六·考弊司﹀、︿卷十一·書癡﹀等。

三、揭露並諷刺當時封建社會中各式各樣的貪官汙吏、惡霸劣紳,真實刻畫了他們貪婪惡毒的嘴臉。《聊齋誌異》像一把投槍,直刺封建政治製度,抒發了蒲鬆齡對現實社會的憤懣與無奈。這類作品的代表如︿卷四·促織﹀、︿卷十·席方平﹀、︿卷三·商三官﹀、︿卷六·向杲﹀等篇。

四、除了上述作品之外,還有一些闡釋倫理道德的故事,對人們具有很好的教育意義,如︿卷一·畫皮﹀、︿卷一·嶗山道士﹀等。

《聊齋誌異》是一部充滿浪漫主義氣息的作品。它的浪漫主義精神主要體現在人物的塑造上,特別是由花妖狐魅變化而成的女性形象,更是別具匠心。此外,浪漫主義的色彩還表現在小說手法的運用,例如大量運用夢境以及上天入地、虛實變幻的想象情節,藉以打破現實世界的束縛,更好地表現作者的理想,並透過夢境和幻想來解決現實生活中根本就不可能解決的矛盾。

在蒲鬆齡創作之初,這部短篇小說集就已經開始有人傳抄了,成書之後,更是廣為流傳,深受人們喜愛。在十九世紀中葉,《聊齋誌異》開始傳播到國外,目前已有英、法、德、日等二十多種語言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