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蒲鬆齡所寫的”冬蟲夏草詩”談冬蟲夏草

讀者從本書上述的文字可以了解,蒲鬆齡不僅是清代文學巨匠,還是精於中醫的名醫,對各種中醫藥知識都非常了解。在做塾師的時候,他就經常為老百姓們治病。

作為一個對中醫藥很有研究的人,自然要對各種各樣的中藥材產生濃厚興趣。而中藥材裏,名貴的冬蟲夏草,更是以其神奇的變化,引起了蒲鬆齡的關注,並專門就此寫下詩作:

冬蟲夏草名符實,變化生成一氣通。

一物竟能兼動植,世間物理信無窮。

“一物竟能兼動植”,非常準確地道出了”冬蟲夏草”的屬性。

那麼,什麼是冬蟲夏草呢?冬蟲夏草,又稱為夏草冬蟲,簡稱蟲草。在中國傳統的中醫藥學中,冬蟲夏草,特指分布於我國青藏高原及邊緣地區高寒草甸中的蟲草。冬天似蠶,夏天像草。

是什麼原因促成冬蟲夏草出現這些變化的呢?生物學研究結果表明,冬蟲夏草是蟲和菌的複合體。在青藏高原的雪線地帶,有一種滿身花斑的彩蝶,寒冬降臨,它的幼蟲蟄伏在潮濕而溫暖的土中過冬。當一種叫蟲草菌的菌絲進入幼蟲體內時,幼蟲就會死亡,幼蟲體腔內的”五髒六腑”就會被菌絲消耗殆盡,隻剩下一具包裹著菌絲的外殼。來年春暖花開時,幼蟲屍體的頭部會長出一根圓棒狀的東西,這就是所謂的”草”。目前,全世界見諸報導的,由蟲草屬真菌寄生於昆蟲、蜘蛛或其它生物而長出子實體的蟲草種類,已經達到四百多種;我國有記錄的有六十八種。

關於藥用冬蟲夏草,最早的文字記載見於清朝汪昂的《本草備要》:”冬蟲夏草,甘平,保肺益腎,止血化痰,止勞咳。四川嘉定府所產者佳。冬在土中,形如老蠶,有毛能動,至夏則毛出土上,連身俱化為草。若不取,至冬複化為蟲。”後來,趙學敏在《本草綱目拾遺》中又有相關的記載:”夏草冬蟲,功與人參同,能治諸虛百損。”該書還對冬蟲夏草的產地、食用方法和用量有詳細的記述。其後,在《文房肆考》、《四川通誌》、《本草從新》、《黔囊》、《本草圖說》等數百部古藥書中,都記載了冬蟲夏草。

由於真正的藥用冬蟲夏草僅分布於中國,又是數百年來被人們視為和天然人參、鹿茸相媲美的名貴滋補中藥材,因此享有極高的聲譽。它的藥性溫和,比其它種類的滋補品更具有藥用和食用價值,長期以來,一直都是我國既可藥用又可食用的高級滋補品,並且一年四季都可食用,對老、少、病、弱、虛者皆宜。與人參等補品不同的是,服用冬蟲夏草不會有任何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