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聊齋誌異》看東西方蛇形象的變遷

《聊齋誌異》中不乏有關蛇題材的小說。如︿卷一·斫蟒﹀、︿卷一·蛇人﹀、︿卷五·螳螂捕蛇﹀、︿卷六·豢蛇﹀、︿卷十二·青城婦﹀等。

在︿卷二·海公子﹀中,海公子就是一條非常淫亂的蛇,而且後來還差點害死張生。整個故事被蒲鬆齡寫得撲朔迷離,耐人尋味。︿卷五·花姑子﹀中,蛇精變成了花姑子的模樣謀害安幼輿,故事同樣被寫得撲朔迷離。

從這些故事中可以看出,蒲鬆齡對蛇是沒有什麼好印象的,至少比狐狸、香獐等動物要差很多。其實,不僅蒲鬆齡對蛇的印象不好,在很多人的印象裏,蛇都是毒、惡、醜的集大成者,是來無影、去無蹤並且具有很大毒性的可怕”長蟲”。

但是蛇的形象並不總是醜惡的。有的時候,它們也被人們視為善與美的象征。在中國,蛇不僅是十二生肖之一,而且還因為它們的形體與龍相似,而被人們認為是與龍相通的神物:小龍。

很多人認為蛇具有靈性,是某種精靈,它的意誌就是仙家、神鬼的意誌。中國人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尊崇蛇的?現在看來已經無跡可考。但是無跡可考,並不代表真的沒有一點蛛絲馬跡,在中國古代的神話傳說中,我們總是可以找到些微蹤跡的。例如開天辟地的盤古,據說就是人首蛇身;人類世界的始祖伏羲與女媧也是人首蛇身,而且這一點已經從地下出土的文物中得到證實。在《山海經》中,很多故事主角如誇父等神祗,都和蛇有著很深的淵源,他們不是蛇身,就是雙手操蛇,或由蛇環繞。在︿愚公移山﹀那個故事中,裏麵的山神就被稱之為”操蛇之神”。

到了東漢,隨著佛教的傳入,在寺廟門口開始出現四大金剛的塑像。而四大金剛手裏所拿的法器,分別是劍、琴、傘、蛇,在中國民間信仰中,代表著風調雨順,而其中的”蛇”,就是”順”的意思。由此可見,在中國的宗教信仰中,蛇也是一種美好的象征。

其實,不僅僅在宗教中,就是在民間,蛇也是一種吉祥之物。在中國的晉南地區,人們普遍認為蛇是仙,能夠護佑人間,如果你碰見牠,就是非常吉利的事情。在當地,蛇的顏色不同,人們對牠們的評價和認識也不同。一般認為黃顏色的蛇是最吉利的,而身上有紅點的蛇則是凶神蛇,要退避三舍。但無論是什麼樣的蛇,當地人都嚴禁打殺。

在呂梁一帶,人們則把蛇視為財神,如果出門碰到蛇,那就意味著你要發財了。還有一個神話故事,也可以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明蛇的可愛,那就是《白蛇傳》。在這個傳說中,白蛇被徹底地理想化,成為追求人生幸福與愛情自由的理想化身。可以說,這是中國整個封建社會中,蛇形象最為輝煌的一次展示。

不隻中國人尊崇蛇、喜歡蛇,在大約公元前六千年至公元前一千六百年間,位於地中海的克裏特島上的人們就非常尊崇蛇。當時他們有一種稱之為米諾斯宗教的自然宗教,該宗教主要推崇兩類神祗:自然女神和家庭女神,而家庭女神的標誌就是一條長蛇。在古希臘神話中,蛇也是一種祥瑞之物,所以醫藥之神阿斯克勒庇俄斯,總是拄著一根長蛇盤繞的拐杖,智慧女神與勝利女神手中都拿著畫有蛇圖案的盾牌,而複仇女神的頭發本身就像一條條的蛇。很顯然,在古人的眼裏,蛇是一種可以炫耀與威懾敵人的標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