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避免基層黨組織“邊緣化”現象

對中國共產黨來說,基層組織建設非常關鍵。作為一個現代政黨,中國共產黨以自己的組織化力量來建立國家,改造社會,並推動著社會與政治的轉型與發展。當然,不僅僅是中國共產黨,而是所有政黨,都必須與社會建立關係。能否將社會組織、整合起來,並在國家層麵表達社會利益,是政黨和社會之間能否實現有效互動的關鍵。這種整合社會的工作雖然整個政黨都必須參與,但是,政黨基層組織在其中起到了基礎作用,從一定意義上說,政黨組織力最終都體現在基層組織對社會的動員力和組織力上。毛澤東將民主革命成功的經驗概括為三大法寶:武裝鬥爭、黨的建設和統一戰線。其中,黨的建設是核心的內容,而基層組織建設又是黨的整體建設中的基礎部分。

但是,當前隨著市場經濟體製不斷完善和網絡社會發展,社會轉型進一步加劇,從而導致了一些地方和一些領域出現了所謂基層黨組織“邊緣化”現象。而基層黨組織中之所以會出現“邊緣化”現象,究其根本原因在於黨組織自身發展滯後於社會轉型。具體來說,主要是由於從計劃經濟體製和單位社會體製向市場經濟體製和多元社會體製發展的過程中,中國共產黨原來建構社會模式及其所憑借的社會結構開始發生變化。從經濟組織上看,原先以基層黨組織為核心形成的集政治生活、經濟生活、文化生活為一體的微觀單位社會共同體逐漸解體;原先以國家權力為主導配置資源的計劃經濟體製被以市場為主導配置資源的市場經濟體製所取代;原先以單一公有製為基礎的經濟製度也逐漸發展為以公有製為主體、多種所有製經濟共同發展的經濟製度。這種變化導致了微觀層麵中社會成員與基層黨組織之間利益相關度下降,傳統社會整合模式的功能也相應減弱。從社會組織上看,新生的組織作為整合和動員社會力量的存在也對傳統一元化的黨組織力量構成衝擊,如何處理好與它們之間關係成為基層黨組織需要解決的一個新命題。這些現象的存在都要求黨的基層組織必須推動自身組織形態的發展,否則就會導致基層黨組織“邊緣化”現象的出現。

根據現實中表現的情況來看,基層黨組織“邊緣化”現象大致可以分為以下三種類型:一是黨組織空缺,二是黨組織空轉,三是黨組織權威下降。“邊緣化”的範圍並沒有波及整個社會,而是主要集中在那些與基層黨組織利益相關度下降或是相關度並不大的領域或組織之中。具體說來,一是改革開放之後新成長起來的社會、經濟組織和新出現的社會領域;二是在單位製度衰微之後,單位製度退出的範圍。而在一些“單位化”依然很強的地方則並未出現這種“邊緣化”現象。

當然,網絡社會的出現對所有政黨基層組織衝擊都是相當嚴重的,從一定意義上說,不僅是對中國共產黨基層組織產生衝擊,而是對全世界所有現代政黨組織形態都產生衝擊。因為,政黨是工業社會條件下形成的現代政治組織,其組織形態生成是以工業社會中社會交往模式為基礎的,如何適應網絡社會進行調整和發展,是現代政黨麵臨的一個根本性問題。

基層黨組織“邊緣化”的實質在於整合社會的能力開始下降,如果我們的基層黨組織下一步能用一種新的模式來整合社會,這種“邊緣化”現象會逐步得以消除。麵對挑戰,中國共產黨的唯一選擇就是適應這種變化,依據社會發展和變化的實際情況,推動黨的基層組織形態的發展,在新的條件下構建黨組織整合和動員社會的新機製、新基礎、新體係。簡單來講,基層黨組織應當努力做到從行政化走向政治化,從封閉化走向開放化,在與社會良性互動過程中重新獲得主動權。中國共產黨發展曆史有一個特點,就是能夠根據社會發展的內在規律不斷推動社會發展,並根據社會變化要求來調整自己的組織形態,以適應社會發展。這也是中國共產黨基層組織發展的邏輯。(鄭長忠)

(來源:《學習時報》2011年11月7日)

擴大基層黨建覆蓋麵應注重效果

擴大黨建覆蓋麵是基於社會轉型的需要,其目的在於克服部分基層黨組織的“邊緣化”處境,不斷地將基層黨建擴大到新經濟組織、社會中介組織等新生社會主體中去,避免與轉型後社會結構內在要求的長期錯位。擴大基層黨組織覆蓋麵,並不隻是基層黨組織的簡單擴充數量,新時期執政黨的組織網絡建設更重要的意義在於,除了自身的組織結構的完善,還要能夠將各種異質的政治資源、利益和需求聯結起來吸收並同化於體係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