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層黨建覆蓋有效性的要素評估

首先,機構設置是擴大基層黨建覆蓋麵的重要因素。中國共產黨按照民主集中製原則,設置中央、地方、基層三級主要組織,其中基層組織網絡的重要特點是具有極強的覆蓋性,不允許任何黨員個體遊離於黨的組織之外。每一名黨員,包括黨的領袖都必須屬於某一個支部。嚴密的組織網絡需要與之相適應的機構設置來保證。隨著新時期黨員的流動性明顯增強,個人與組織的依存關係大大減弱,與組織的聯係日益鬆散,因此,希望沿用傳統單位製的組織方式來開展黨的活動困難不斷加大,這就需要研究如何通過新的社會載體來實現黨員間和黨員組織間的聯係。在權力由政府高度壟斷走向社會分權的今天,執政黨隻有將自己的優質政治資源根植於新的社會組織中,才能實現執政方式的轉變。由於近年來基層的改革與創新,基層黨組織組織模式已經呈現多樣性特征,改革傳統的基層組織網絡體係,根據“屬地、屬業、屬條、屬資”等原則,創造了多種黨建覆蓋形式。各種形式的基層黨組織與上級之間已經形成了授權、互動與製約關係。因此能否繼續創造新的黨的組織體係,理順體製外與體製內的黨組織關係,成為了影響擴大基層黨建覆蓋麵效果的重要因素。

其次,組織製度對於執政黨的組織整合也起著重要的保障作用。從長遠來看,製度化程度是衡量政黨組織整合能力強弱的關鍵指標。可將製度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黨的根本領導製度和組織製度,如民主集中製。第二個層次是黨的基本組織製度,如代表大會製度、黨的選舉製度、黨的幹部製度、黨的監督製度、黨內生活製度等。第三個層次是黨的具體工作製度,即維持各級黨組織日常工作的具體規定,包括黨委會及其常委會的議事規則和決策程序等。目前基層黨組織的組織創新重要方麵就是具體工作製度以及部分基本組織製度的創新。但是隻有經過長期政治實踐形成的製度和製度權威才能保證有效的組織整合。因此如何有效積累、梳理各類基層黨組織的製度創新,按照黨的根本製度、民主集中製的原則,使之形成內在的製度要素的鏈接,成為有機運作體係,從而在工作上體現整體性,成為繼續擴大基層黨建覆蓋麵有效性的重要內容。

最後,執政黨對其黨員的角色要求也對黨的組織運作和製度執行起著重要製約作用,關係到執政黨組織整合功能的實現效果。中國共產黨建黨之初就在組織結構製度化基礎上,確立了一定的準繩與規範,黨章要求黨員必須參加黨的組織、為黨工作。黨員的角色要求對組織整合起到關鍵作用,它是合理的機構分工、製度安排的基礎,保障了組織整合的實現。執政黨對其黨員的合理角色要求還能彌補製度與機構設置方麵的不足,增強執政黨組織整合的靈活性,提高組織的適應能力。新時期在擴大基層黨建覆蓋麵中,活動型的非正式組織的活動方式和黨員參加誌願者活動已經成了擴大黨建覆蓋麵的重要途徑。新時期發揮黨員在正式組織外的積極作用,通過黨員在社會組織或者社會群體發揮作用,也是衡量基層黨建覆蓋麵的有效性的重要指標。

二、基層黨建覆蓋有效性的績效評估

第一,對基層黨組織能力的考察。執政黨要鞏固自己的執政地位就必須圍繞其執政目標,將社會力量組織起來為其施政綱領服務。因此對執政黨組織整合的績效進行考查的關鍵指標之一在於組織能力。基層黨組織的組織能力不僅體現在通過組織創新來密切黨員之間或者黨員和黨組織間的聯係,還要更多體現的是直接麵對大量具體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社會領域的各種問題,通過生動有效的工作,宣傳、實現自己的政治主張,實現對基層社會的凝聚力與號召力。例如引領和組織各類社會組織,提供公共服務,黨的基層組織通過工作全覆蓋的方式推動社會建設;通過架構新的社會整合機製容納各種利益訴求的表達,以製度化的方式容納、化解利益訴求、衝突,推動公民有序的政治參與;幫助黨員群眾實現自身發展,幫助群眾解決精神迷惑和生活困難,使得黨員在黨組織的熔爐中政治上更加成熟,事業上更加發展等。

相對於擴大黨的組織體係覆蓋而言,更有挑戰性的是如何有效開展這些黨的活動。在社會急劇變革的條件下,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已經發生了巨大變化。黨組織不可能再簡單複製傳統單位體製,實現對所有社會活動的控製。因此黨的基層組織必須重視對社會關係網絡的掌握。例如當前社會自然生成的群眾領袖普遍能力較強,在群眾中的影響力越來越大,背後聯係著一批群眾。如果不能有效地將這些群眾領袖納入到黨的政治體係中來,就會影響到黨的基層組織的覆蓋麵。因此必須將黨的優質政治資源根植於新的社會組織中,建立一套有別於傳統單位體製的黨的社會工作體係,為黨員聯係群眾提供平台。有效開展黨的活動還要深刻把握新時期基層黨組織活動的特點。黨的政治活動是黨的綱領和組織性質的具體體現,自然有其嚴肅性的一麵,同時黨的政治主張以豐富的社會生活為源,又以社會活動為載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