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中國文學是以漢民族文學為主幹部分的各民族文學的共同體,作為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各民族文學都有各自發生、繁衍、發展的曆史,也有各自的價值與成就。少數民族文學與漢族文學互相補充,使中國文學表現出極大的豐富性和多層次性。
我們中國文學有著數千年的悠久曆史,並以特殊的內容、形式和風格構成了自己的特色,具有自己的審美理想,有自己的起支配作用的思想文化傳統和理論批判體係。它以優秀的曆史、多樣的形式、眾多的作家、豐富的作品、獨特的風格、鮮明的個性、誘人的魅力而成為世界文學寶庫中光彩奪目的瑰寶。
詩歌是中國文學中產生最早的藝術形式之一,《詩經》是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其中最早的詩篇產生於西周初年,最晚的產生於春秋中葉。緊接著又興起了一種新的詩體,那就是楚辭,楚辭的光輝代表,就是偉大的詩人屈原。《詩經》中的《國風》和以《離騷》為代表的楚辭,是中國古代詩歌的兩個典範。就創作方法而言,《國風》和《離騷》分別開創了中國文學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的詩歌傳統。
在漢魏六朝出現了帶有民間文學剛健清新風格的新詩體,即樂府,強烈的現實感,是樂府的重要標誌。《陌上桑》、《孔雀東南飛》、《木蘭詩》等,都是中國古代長篇敘事詩中的瑰寶。在樂府詩的發展過程中,五言、七言的句式日漸引人注目,到漢末出現了《古詩十九首》,五言詩這種詩體便基本成熟了。七言詩的產生要晚於五言詩,它的廣泛流行,大約在晉宋之際,到了唐代,近體詩進入鼎盛時期。在這個時期,古體詩和近體詩全麵發展,出現了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世界聞名的偉大詩人。
在中國傳統文學觀念中,與詩詞並列為文學正宗的是散文。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記敘文和議論文的集子是《尚書》,它是上古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跡著作的彙編,初具了文學的特質。戰國時代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麵,散文得到了迅速發展,其中主要是曆史散文和諸子散文。這時期散文、有感情激越、論辯性強、辭藻華美、結構嚴謹、多用寓言、善使比喻等特點,散文的基本形式已經確定。漢代散文更講究文采,對偶句增多,有辭賦化傾向。
駢文興盛之後,散文式微,到唐代韓愈、柳宗元元大力提倡古文,反對過於矯飾、漸趨空洞的駢文,散文才恢複了它的生機與地位。唐宋古文,直承秦漢傳統,尤以遊記散文清新雋逸,生動活潑。後世純文學散文一直沿著這條軌道前進。明清小品文是純文學散文的一種重要樣式,它吸收唐代散文的精髓,融入魏晉南北朝筆記文的諧趣和雋永,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
在中國傳統文學觀念中,小說常被當作街談巷議之言,戲曲被認為是不能登大雅之堂的作品。因此,小說和戲曲起步較晚,直至元、明、清才迅速發展起來,一些偉大的作家與作品相繼出現。在戲曲方麵,如元代關漢卿的《竇娥冤》、王實甫的《西廂記》、明代湯顯祖的《牡丹亭》、清代孔尚任的《桃花扇》等,都是不朽之作。小說《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聊齋誌異》、《儒林外史》等,也均為文學珍品。《紅樓夢》更是紀念碑式作品,它把中國文學推向了新的高峰,並足以和世界許多知名的小說媲美。
為了讓廣大讀者全麵了解中國文學,我們特別編輯了《中國文學知識漫談》,主要包括中國文學發展曆史、民族與民間文學、香港與台灣文學、神話與傳說、詩歌與文賦、散曲與曲詞、小說與散文、寓言與小品、筆記與遊記、楹聯與碑銘等內容,具有很強的文學性、可讀性和知識性,是我們廣大讀者了解中國文學作品、增長文學素質的良好讀物,也是各級圖書館珍藏的最佳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