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第一聯
楹聯產生的時代,傳統的認識是依據《宋史·蜀世家》的記載:後蜀廣政二十七年(964)除夕,學士辛寅遜奉孟昶之命,題聯於寢門,孟昶以辛聯欠工,遂自題一聯雲:
新年納餘慶
佳節號長春
後來便認為這是從桃符演化而來的最早出現的第一副春聯。
但另有人據《譚嗣同全集·石菊影廬筆記》中的記載,否定了上說。認為我國最早出現的楹聯,應當是公元500年左右南朝梁代文學家劉孝綽自題的門聯:
閉門罷慶吊
高臥謝公卿
其三妹劉令嫻接著續之曰:
落花掃仍合
叢蘭摘複生
劉孝綽兄妹合作的這副門聯,早孟昶聯400多年,可見我國楹聯這一獨特藝術形式,早在南北朝時期就初露頭角了。隨著格律詩的產生與發展,到盛唐之際,再經宋元,楹聯藝術獲得較快發展而定型,對聯已較普遍地鐫刻在宮庭、宦門、寺廟的楹柱上了。同時不斷擴大應用範圍,產生了類別不同的壽聯、挽聯、題贈聯等。楹聯名家如王安石、蘇軾、黃庭堅諸人,創作了高水平的名聯,促進這朵藝苑香葩,欣欣向榮。
劉道真恃才受譏
傳說晉代有個名士劉道真,生當天下大亂之際,民不聊生,哀鴻遍野,失所流離。劉道真雖是一文弱名士,但迫於形勢,為謀求生路,隻得出賣勞力幫船家拉纖糊口。
一天逆水拉纖,船行緩慢,經過一個埠頭,看見上遊一個年輕姑娘,駕一葉扁舟飛速駛來。劉道真自恃詩書滿腹,嘲那駕舟的姑娘道:
小女子何不調機弄杼,因甚順流操櫓?
殊不知駕船姑娘慢槳舒腰,瞥見劉道真躬背彎腰,老汗長流,一副吃力拉纖的形態,反唇相譏道:
大丈夫何不跨馬揚鞭,因甚傍河牽船?
道真挑逗姑娘反遭譏嘲,心中不快,拉纖更慢了,受到船主的責備,益發著惱,力也使不出來了。船主憐他文質弱體,便不強催,遂在柳蔭芭茅舍邊停泊休息,劉道真放下纖索,大大舒了一口氣,然後同纖友們走入茅舍討茶喝,見一婦人手攜兩小孩而出,劉道真無意中道出:
一羊引雙羔
那婦人看見劉道真和纖友兩人同坐喝茶,回報一句道:
兩豬共一槽
婦人的對句連劉道真的纖友都給罵了,說他們同一座喝茶,比喻為兩豬一槽,罵得毒惡爽利,給愛出風頭的劉道真當頭一棒,叫他哭笑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