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這一代人受科學的影響比受信仰的影響更大,有時片麵地強調科學的力量,也會給我們帶來迷信。這種迷信比信仰帶來的迷信更多,危害也更大。其表現就好像瞎子摸象一樣,隻了解、承認自己已經知道的東西、有限的東西,對未知的領域、無限的東西缺乏認識,也缺乏敬畏和探索的態度。這樣的態度本身也是違反科學的。
物質是速朽的
幾十年來,大批優秀的科學家、優秀的工程師,也包括優秀的商人,掌握了物質世界的規律,發明了高效工作的工具和方法,創造了物質財富。這幾十年來物質財富的積累已經到了非常驚人的程度,等於過去上千年財富的總和。
但我們的精神進步卻十分緩慢。偉大科學家層出不窮,偉大的哲學家少之又少;科學的進步日新月異,宗教和意識形態卻墨守成規,仍然充斥著迷信、愚昧,甚至黑白顛倒。也有人發出呼籲,但這呼籲還被大家看成是虛的東西,沒有用的東西,因而也得不到多少響應。
從個人的人生軌跡來看,多數人都表現為從追求物質到走向追求精神享受的過程。你大學畢業,最需要的是物質基礎,因此你努力掙錢,以此實現經濟獨立,提高生活水平。滿足生存之需,是人生的第一緊迫之事。從求生存的第一個行為開始,你就有被迫之感。一個人因為肚子餓而吃到一碗飯,這碗飯解決了問題,也可以認為這碗飯給了人幸福。但這碗飯的幸福感並不充沛,因為一碗飯能滿足的僅僅是腸胃快感而已。人們意識到自己需要更高層次的幸福,而更高層次的幸福需要從精神需求的滿足中獲得。
擁有一定的物質財富,感覺自己餓不死、生病也能去醫院看,日常生活可以保持一定的水準,這能夠給人安全感,但安全感僅僅是人類精神需求的一個較低層麵。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看到,發工資的時候大家是快樂的,但這時的快樂卻沒有花錢的快樂多。購物、吃喝,或者頗有創意地為自己買一個小禮物,都是很快樂的。從物質財富的使用中去開發快樂,尋找更高層麵的精神享受,也許是一個很好的途徑。
更多的人開始閱讀,開始旅行,開始欣賞藝術作品。無論哪一種精神活動,開始的第一步都是要令自己從糾纏於物質的工作中解脫出來,獲得放鬆。因為有了這個放鬆,所以有一種閑適感。相對於日常工作的“正事”,所有的精神追求活動都是閑適的。正是因為這種閑適,這種閑適的自由感,令精神追求的活動一開始就獲得一種幸福。
精神享受絕不同於物質享受,因為物質享受會受限於物質本身的數量、質量,而且一味追求物質享受會進入無底泥潭,是很累人的事。說到底,物質是速朽的,帶給人的快樂是短暫的;而精神享受是無窮的,人對真善美的欣賞和追求帶給人的愉悅是無止境的。精神享受的無窮性來自於內心無限的潛力,那種來自內心的啟發,會帶給人更多光明、更多喜悅。這正是精神享受的真實樂趣。
精神是永存的
物質是可分的,可以轉化成別的物質;精神是不可分的,是永存的。作為物質的人隻有一生的時間,大多隻有幾十年,最長也不過一百多年;但作為精神的人,他的精神可以世世代代經久不息。所以塑造我們的精神比塑造我們的物質生活更重要。
通過學習和服務可以讓人的精神進步,也隻有精神進步了,境界提高了,才能夠看到和體會到美好的事物。可以欣賞音樂的美妙,可以欣賞到畫麵的美好,可以看到別人優秀的品質和身邊美好的東西,可以發現美,並欣賞美。
對我們這些蓋房子的人來說,才能發現優秀的設計和創意,並為此歡欣鼓舞。
在發現和看到別人美好的作品的過程中,同時也是自己學習的過程,會逐步讓自己變得耳聰目明,也會讓自己越來越有創造力、理解力和自己動手創造美好事物的執行能力。沒有精神的進步,一定看不到任何美好的事物,就像睜眼瞎一樣,美好的事物擺在麵前也沒有任何的感受。精神頹廢的人不會有任何創造力,不光自己沒有,也看不到別人的創造力和優點。整個世界對他們來說是一團漆黑的,有太陽,他們也看不到光明;有指南針和gps,他們也找不到方向。任何一個優秀的創造者一定也是一個精神的富有者和進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