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我和孩子建立了“父與子工作室”,我們在這裏一起讀書,學習,也一起搞一些其他活動。現在如果隔一陣“父與子工作室”沒活動,孩子就會問我,什麼時候活動呀?我覺得這種與孩子交流的方式很好,我會堅持下去。我相信行動的影響力要遠遠大於語言,與其一千遍地教孩子做一個好人,不如自己去做一個好人給孩子看。
一個好的父親,能夠給孩子留下正麵、積極、向上的形象。他喜歡周圍每一個人,能夠給他們帶去愛的溫暖,這也是我希望自己能留給孩子的形象。我堅信父母的形象問題,是社會教育的一個重大的課題。因為父母的形象,是孩子走入社會的第一道大門,也將是長存於孩子一生的記憶中的寶貴財富。
擁有善的力量,你就是聖賢
我們通常會覺得聖賢離我們太遠,其實聖也好,賢也好,都是永恒精神的象征。軀體死了,就沒有了,可是你的靈魂是不斷在進步的。如果你是一個特別快樂、慷慨、願意為別人服務的人,你的靈魂的能力就會非常強大。如果你是一個非常邪惡的人,心裏麵有很多的陰暗麵,你的能力就會比較弱。那些能力足夠強大的人,可以用精神力量改變許多人的命運,他們不會死,他們在每一個時代都發揮作用,他們就是聖賢。
如果你靈魂健康,不斷擁有善的力量,你就是一個聖人,一個賢人;如果你的靈魂有病,病還很大,是傳染病,你就是一個惡人、魔鬼。這種認識不僅僅在中國,在各個國家的文化中,都是共通的。世界各國對掌握權力和金錢的人都非常警惕,都覺得金錢和權力是一個人成為聖賢的障礙。除卻金錢和權力,個人某些特有的優勢反倒成了一種負擔。有才華的人過早毀滅,漂亮姑娘嫁不出去,這些在世俗生活中容易成功的優勢反倒成為負擔,所以有優勢的人尤其需要謙虛謹慎。
精神價值源於對靈魂的相信,我從心裏麵相信人的靈魂是存在的。我認為承認靈魂,了解靈魂發展、成長的規律,就可能會更主動一點,一步步會讓自己完善。完善自己有一個明確的方向,那就是向聖賢靠攏,聖賢就是靈魂不滅的標誌。
創造力的啟示
說到《道德經》產生的曆史,曆朝曆代都有許多學者做了認真的研究,也有很多考古學上的發現。在民間也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傳說,類似神話般的傳說。如果仔細推敲這些傳說,會發覺它們大多隻是《道德經》的一些花絮,有許多是不可靠的,也是沒有邏輯的。我想這些傳說也主要是為了在民間更廣泛地傳播《道德經》吧。就《道德經》五千言本身而言,它一定是中國古代曾受到神聖啟示的智者、教育者的作品。《道德經》的作者老子就是中國曆史上最早的顯聖者和先知。
遠古時期,交通和信息都非常不發達,人類文明要不斷地進步,不僅要依靠達爾文“優勝劣汰”的競爭法則來推動,更重要的是要有一種推動文明不斷發展的創造力。在這種神聖創造力的啟示下,在世界各地,乃至各個角落都有受到啟示的智者,由這些智者來教育人類從精神和物質兩個方麵不斷推動人類的演進。越是在遠古時期,越是交通和信息不發達,這些受到啟示的智者越多,因為世界太大了,不可能靠一兩個人漂洋過海地進行傳播和教育。人類文明的演進正是在這種“創造力”的啟示下,同時依靠人世間的智者不斷往前推進的。這種“創造力”在世界各個民族中的叫法也各有不同,例如西方就管它叫“上帝”、“神”;而我們中華民族則叫它“天”、“上天”、“老天爺”、“道”等。在不同的年代,“道”也啟示了許多顯聖者、人類的教育者,如耶穌基督、摩西、亞伯拉罕、老子、索羅亞斯德、穆罕默德、佛陀、巴哈歐拉等等。《古蘭經》曾經說過,在穆罕默德出現之前,世界上已經有十多萬個受到這種力量啟示的顯聖者。
老子的《道德經》到底給我們啟示了什麼呢?在中華民族的發展處在孩童時期時,最需要的又是什麼呢?
《道德經》啟示的核心是“平衡”。它一共分為上下兩篇,這兩篇從頭到尾貫穿了平衡的思想。人類的發展與成長和個人成長一樣,會經曆幼兒期、童年期、青春期、成熟期等。當人類剛剛進入幼年期時,就像一個幼兒剛學會走路、做事,此時平衡是最重要的。隻有掌握了平衡才能站立,才能行走,才可能去做事情。《道德經》把各種各樣的平衡都歸納成陰陽平衡。這種平衡的思想影響了中華文化的各個方麵,如繪畫、音樂,包括建築藝術。在中國的建築藝術中平衡的思想表現為對稱美,在建築、家具和城市的規劃中強調對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