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從物質到精神(4)(3 / 3)

《道德經》上篇《道》啟示了這種“創造力”的大計劃。“道”是自然規律,是人類所不能及的,人類隻能順從它,遵循它,這是道的力量,是上帝的力量,也是道和上帝在用心做的事情。下篇《德》啟示了這種“創造力”的小計劃,以及人類要做的事情,人類要遵守的法則,人類應該具有的美德。時間過去了兩千多年,這種“創造力”的大計劃和小計劃並沒有改變,隻是不同的顯聖者的表達方式不同而已。這一大一小兩個計劃,又是不能截然分開的,它們互為補充,互為促進。所以在《道》中雖講的是“道”的大方向,但也談到了小方向。

《道》教我們順其自然,“上善若水,無為而治”。而社會的和諧則來自於它的統一,不要進行人為的高低、好壞劃分。反對英雄,反對個人崇拜,重視天的力量,如“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不尚賢,使民不爭”。它告訴我們,世界上本身沒有壞人,也沒有好壞之分,太陽照耀在每個人的身上,我們每個人同樣受到上天的惠澤。受《道德經》的影響,當佛教傳到中國時,禪宗三祖僧璨也強調同樣的道理,他的《信心銘》開篇就說“至道無難,唯嫌揀擇”。對那些不偏執的人來講,接受偉大的道並不困難。人隻有成熟的人和不成熟的人之分。不成熟的人就需要成長,需要知識,需要受到教育,從而讓他們變成成熟的人。世界上還有健康的人和病人之區別,病人就需要我們去幫助他們醫治疾病,需要我們的扶助。人們應該和諧相處,如果天天搞階級鬥爭,天天抓壞人,和諧社會就會遠離我們而去,與偉大的道相悖離。

此外,“小國寡民”是老子設想的理想世界、桃花源,這與我們現在所說的“小的是美好的”思想不謀而合。《道》篇則講的是上天的事情,上帝的事情,充滿著神秘。

《德》講的是美德,人的美德、國家的美德、民族的美德。它教給我們的第一個美德就是“超脫”:從困難中超脫,也從物質世界中超脫出來。

在我們做事遇到困難時,先要想一想是不是符合了“道”這種創造力的大方向,如果不符合,我們再多的努力都是徒勞的,都是沒有結果的。如果我們做的事符合了“道”這種創造力的大方向,就一定會有更強大的力量來幫助我們完成。我們每個人都是渺小的,都是微不足道的,最好的狀態是把自己變成嬰兒的狀態,空心竹子的狀態,水一樣的狀態。讓周圍的力量和創造力之水像穿過空心竹子一樣流淌過我們,順其自然,無為而治。

在《德》篇中,老子拒絕一切的欺騙、花言巧語,認為“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強調沒有誠實就沒有了一切,所有的“德”都是建立在“信”的基礎之上。該篇還指出,人要保持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平衡,“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為而不爭”,天的法則是利於萬物而不加傷害;人的法則是奉獻而不與人爭奪。

《道德經》是上天在漫長曆史的發展初期給予中華民族的最好贈禮,它的核心就是教會中華民族應該如何掌握平衡。

當人類繼續成長,人類文明繼續演進,人類的發展邁過幼兒期,進入童年期和青春期,上天又不斷地給我們新的啟示,像老子在《道德經》中啟示了“平衡”一樣,基督在《聖經》中啟示了“愛”。當今時代,新的人類教育者巴哈歐拉,在《亞格達斯經》中啟示,當今人類所需要具備的最重要的品質是“團結”。在一個全球化、國際化的時代,離開了團結和合作,我們將寸步難行。我們在以團結和合作為主要特征的時代想要生存和發展,就離不開誠實和磋商,沒有了誠實的品德和磋商的態度,長久的團結是無法建立的。在老子啟示《道德經》的年代,人類活動的範圍比較小,人與人之間的聯係也很鬆散,隻要人類能掌握平衡的思想,就可以生存和發展下去。但當今時代人類的活動範圍大大地擴展了,人和人的聯係越來越緊密了。我們隻考慮小範圍內的平衡已經不能解決當下的問題。團結和合作,為別人提供服務,同時也接受別人的服務,成為這個時代最需要的精神和品德。

“團結之光是如此強大,它將照亮整個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