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裏,原作者明顯借鑒了《三國演義》中曹操赤壁之戰敗逃的情節,隻是並未像《三國演義》中曹操仰麵大笑那樣寫陳友諒大笑,其他版本亦皆如此,而《通俗皇明英烈傳》則將“友諒與張定邊等言曰”譯為“陳友諒嗬嗬大笑曰”,取同於《三國演義》,這顯然是岡島冠山聯想到《三國演義》而增補的文字。
以下選取《通俗皇明英烈傳》中的一段,試觀其譯文特點:
浙江処州府青田縣ニ一箇ノ人アリ、姓ハ劉名ハ基字ハ伯溫、乃チ元ノ太保劉秉忠ガ孫ナリ。生誠秀気アツテ、聡明人ニ超へ、書ヲ読テハ自カラ能之ヲ成誦スル。尤『春秋』?『左傳』ヲ好ム。幼年ヨリ青田縣ノ城ノ南ニ一ツノ高山アツテ、霊気聚マルト雲コトヲ聞及、毎日彼ノ地ニ登テ、山ニ対シテ坐ヲナシ、手ニ『春秋』一部ヲ持、餘念ナク之ヲ読之ヲ観ル。如此スルコト已ニ二一年有餘ニシテ、有日崖上ノ澗開ケテ、二ツノ小門ヲ見ハス。伯溫之ヲ見テ、遂ニ書ヲ擲テ其內ニ趨入イル。人アツテ攔住テ曰、「此內ニハ毒気多シ、必ズ擅ニ入ベカラズ。」伯溫之ヲ容ズシテ、直ニ進ミ入ル。其內日色明朗トシテ、石室ノ方丈アリ、壁ノ上ニ七ツノ文字有、見之ニ、「此石為劉基所破」ト雲ノ七字ナリ。伯溫悅テ曰、「此乃天意我ヲシテ此ニ到ラシメ玉フナルニヤ」トテ、彼石壁ヲ推シ崩シ、其內ヲ探リ看ル処に、果シテ兵書四巻ヲ得タリ。伯溫之ヲ悅ンデ懐中ニ納メ、即チ茲ヲ走出、纔十歩許モ行カントスル処ニ、彼ノ石壁自カラ合セリ。伯溫之ヲ見テ、奇異ノ思ヒヲナシ、亟ニ宿処ニ帰テ、毎日熟読シテ、之ヲ味フト雲ヘドモ、猶未ダ其旨趣ヲ得ズ。(「劉伯溫青田出身」)
對比《皇明英武傳》原文:
卻說浙江處州府青田縣有一人,姓劉名基字伯溫,乃元太保劉秉忠之孫,生有秀氣,聰明過人,讀書自能成誦,尤好《春秋》、《左傳》。幼年聞知縣之城南有座高山,靈氣常聚,伯溫每日登其地,對山而坐,手執《春秋》一部,觀玩不輟近歲餘。忽崖上豁開二小門,伯溫看見遂擲書趨入,聞有人喝之曰:“此中毒惡,不可入也。”伯溫不顧,極力而進其中,日色明朗,有石室方丈,壁上見七大字雲“此石為劉基所破”。伯溫喜曰:“此乃天意令吾到此也。”遂以巨石推之,應手折裂,得石一函,中有古鈔兵書四卷,即懷之走出,才移數步,而壁合矣。伯溫驚疑半晌,歸舍,將書熟讀詳味,猶未得其旨趣。(《太祖皇濠州應瑞,劉伯溫青田出身》)(《古本小說集成》編委會1991:32—33)
我們不難發現,岡島冠山的此段譯文相當忠實於原文,其譯法采用的是漢文訓讀方式,而並未選擇口語體來翻譯,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小說原文基本是用淺近的文言寫成的,故以漢文訓讀體來翻譯最為便捷。當然,精通唐話的岡島冠山並不完全滿足於漢文訓讀體這種過分拘泥原文的翻譯方式,有時他會用諸如“商議”“慌忙”“少刻”“款待”“一味”“隻顧”等白話詞彙替換原文中的文言詞彙,這一點中村綾(2003,2004)業已指出,茲不贅論。
2.《太平記演義》的譯述
《太平記》是日本南北朝時代的軍記物語,原作是以和漢混合文體寫就的,共計四十卷,岡島冠山根據這部小說以書麵白話體改編、敷衍而成曆史演義小說《太平記演義》。但是,根據享保四年刊《太平記演義》的扉頁右側所署“今雖未得全終,辱承諸君之征,先梓三十回獻之,餘回必當不久而續梓焉”一語,可知岡島冠山隻翻譯了原作的一部分(止於原作第九卷“山崎攻事付久我畷合戦事”一節)。關於岡島冠山譯述《太平記演義》的動機,守山祐弘在該書序中指出:“一日先生喟然而歎曰:‘吾朦朧之際,年將老矣,今若不效貫中意思以畢平生微誌,則恐必無複有日也。’遂入齋操毫,譯吾邦名史《太平記》為演義。”(王三慶等2003:217)可見,岡島冠山的誌趣不在於終身從事卑微的通事之職,而在乎效仿羅貫中創作小說以成不朽之名。
對於日本人來說,以白話文體譯述演義小說的難度甚於將白話小說譯成日語,它要求創作者須十分熟悉白話小說獨特的各種元素,能夠自由驅使白話詞句,而岡島冠山在日本文學史上初次嚐試運用白話文撰譯小說來表現其唐話才能,此誠如守山祐弘所言“吾邦演義起於先生,而先生為之鼻祖也”。(王三慶等2003:218)《太平記演義》全書分為上下兩欄,上欄為漢語並附訓點,題作“太平記演義”,起自第一回“天子立後入弘徽殿”,迄於第三十回“高氏叛平家”,下欄係對應的日語,題作“太平記通俗”。由於該書刻意模仿中國白話小說的寫作形式,因此大量吸取了後者獨特的表現元素。譬如:首先,體裁上采用章回體形式;每回基本上以“話說”“卻說”開篇,以“且聽下回分解”結束;第一回前有一段導入文字,相當於章回小說的“楔子”;正文中不時穿插即興詩並以“有詩為證”領起。至於下欄對應的日語部分則使用了當時流行的和漢混合體,但將詩詞韻文、首尾套語等白話小說表現元素一律刪去。
中村幸彥(1984)認為,《太平記演義》中白話文的運用並不高明,文言成分多而白話偏少,風格類似於《三國演義》,卻未能很好地將《太平記》的味道傳達出來。 平心而論,《太平記演義》中的白話介於《三國演義》與《水滸傳》之間,其半文半白的語言模仿痕跡頗重,既不如口語性強的《水滸傳》明快、生動,也不及文言味更濃一些的《三國演義》精煉而富有張力。以下試舉《太平記演義》中一段語言較好者以品味岡島冠山所作白話文的特點:
阿新在麻深中想道:“日間且以在此,容天晚,方好過江去,覓船過渡。”正憂思之際,忽見一個老道士自旁而來,問阿新曰:“汝幼年人,何麵帶驚色,躲在個裏,又不知從何而來,投何而去?”阿新見是老道士,以為不礙,遂將殺人情由從頭至尾備細道知。道士聽說,想道:“可憐此童,我若不救援,必然見殺。”因曰:“不妨,我帶汝去覓船過江,直送越後地方去也。”遂把阿新馱於己背,徑望江而來。有詩為證:“天差道人來,狼窩救大災。追軍雖到此,豈克不空回。”道士至江岸視之,隻見一隻商船正在江心,卻待起蓬開發,道士用扇招之,大叫曰:“船家長,我欲招汝寶船,萬望撐過來,載我去也。”連叫幾聲,眾艄工推不聽,隻顧扯蓬。道士大怒:“汝等蠢才,何太無禮,我偏奈何你不得。”便使出平生法力,把數珠煞煞喇喇搗將起來,口念咒語,望船作法。果然感得風神龍王,猛然風浪大作,將那隻商船點上點下,左斜右傾,險然覆溺。(第六回《阿新夜殺三郎》)(王三慶等2003:243—244)
這段文字較為口語化,語言風格也接近《水滸傳》,但略顯滯拙;人物對話和思考部分多用“曰”而較少用“道”,若從全書來看,“曰”字的使用更是占了絕大部分,這一點又與《三國演義》一致;另外,中間插入的詩文辭相對粗鄙,未能精心雕琢,這與《水滸傳》中許多詩詞的戲作態度相同。
盡管岡島冠山的理想是著述小說,然而他的小說翻譯在當時似乎並未得到充分的認可,亦未引起很大的反響,頗有諷刺意味的是,非其內心所向的唐話學的另一領域——唐話教材的編纂收獲了成功。
(二)唐話教材的編纂
岡島冠山根據其擔任唐通事的經曆和在譯社講授唐話的多年實踐編纂刊行了一係列唐話教材,其中以《唐話纂要》、《唐譯便覽》、《唐音雅俗語類》和《唐語便用》這四種最重要且具代表性,並且給岡島冠山帶來了很高的聲譽,尤其是《唐話纂要》作為日本第一部漢語口語教材在近世廣受歡迎,甚至成為長崎通事學習唐話的入門書。上述四部書雖為指導日本人學習漢語口語的教材,但亦可視為有關漢日對譯的工具書,它們各具特色,彼此關聯互補,堪稱日本唐話學史上的裏程碑之作。對此,黃檗僧釋大潮在《唐語便用?序》中譽曰:“崎陽學,一華音足矣。學興,冠山子《唐話纂要》出,而學者好之不啻玄酒梁肉也。後有《唐譯便覽》及《唐音雅俗語類》,學者謂天實生才哉。……嗣有《唐語便用》,……及茲書出,四部成功,譬猶四時成歲,不可闕一焉。” 以下我們就這四部書分別進行探討。
1.《唐話纂要》
該書初刊於享保元年,享保三年重刊時增補卷六,大抵是以岡島冠山在譯社教授唐話時的講義為基礎編纂的,其證據之一是:今存由譯社成員山田正朝和筱崎維章根據岡島冠山講義共同編校的《唐話類纂》抄本,其內容多與《唐話纂要》雷同。 據林崇節《唐話纂要?序》所言“今客門弟子所求,而著華語書五卷,名曰‘唐話纂要’”,可知該書也是應跟隨岡島冠山學習唐話者的請求而出版的。以享保三年刊《唐話纂要》為例,全書共分六卷:
卷一為“二字話”和“三字話”,二字話是2個字組成的單詞或詞組,計765個,三字話是由3個字組成的詞組,計476個。二字話和三字話各詞右側以片假名注音,下方附日語譯文。二字話、三字話例詞如下:
快樂(タノシマシイ) 爽快(ココロヨイ) 中用(用ニタツ)
吃飯(メシクウ) 坐下(下ニスワレ) 告別(イトマゴイヲスル)
作東(テイシュトナル) 商量(ダンゴウスル) 主意(フンベツ)
太近(アマリチカイ) 老實(ショウジキモノ) 不礙(ダイジナイ)
為人好(ヒトガラガヨイ) 肯用心(セイヲイダス) 動不動(ヤヤモスレバ)
多少人(ナニホドノ人ゾ) 快快走(ハヤクアルケ) 差不多(オオカタ)
由他說(カレガ雲シダイ) 拿茶來(チャモテコイ) 不要慌(アワツルナ)
卷二為“四字話”,即4個字構成的詞組或成語,計714個,各語詞右側以片假名注音,下方附日語譯文,有的還添加了訓點。例詞如下:
不論好歹(ヨシアシヲロンゼヌ) 互相切磋(互ニギロンヲスル)
進退兩難(ススムコトモシリゾクコトモトラヌ) 飄洋過海(洋中ヲヘテキタル)
我要搭船(我ビンセンガシタイ) 隻顧讀書(ヒタスラ書をヨム)
敬你一杯(汝ニ一杯サスベシ) 越看越好(ミレバミルホドヨイ)
卷三前半部分為“五字話六字話”,即5字或6字構成的小句,計118個,後半部分為“常言”,常言是指熟語,包括成語、諺語等,計140個。五字話和六字話各詞句皆附訓點,右側以片假名注音,下方為日語譯文。五字話、六字話例詞如下:
今日天氣好(今日ハテンキヨシ) 今日天氣不好(今日ハテンキワルイ)
怎恁地來遲(如何ンゾカヨウニオソク來ルヤ) 怎生他還不來(何トゾ彼ハマダ來ラヌゾ)
凡事要留心(萬事心ニカケヨ) 你等休要撒潑(汝等イタズラヲスルナ)
張掛了榜文(セイ劄ヲカケタ) 留下凶刀走了(人ヲ切リタル刀を殘シテ逃ゲ去リヌ)
常言是《唐話纂要》中非常有特色的類目,其中有不少至今仍在使用,岡島冠山的譯文對於當今之漢日熟語翻譯亦不無啟示和裨益,其例詞如下:
借花供佛(シュウトノ物デアイムコモテナス)
蛤蟆在天井裏想天鵝肉吃(カナワヌコトヲ思ウ)
比上不足,不下有餘(上ヲ見レバ限リナケレドモ、下ヲ見レバマダヨイ內)
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イッソ目ニ見テ有ルコトヲマコトトシテ、目ニ見ズシテ無キコトハマコトニスナ)
好事不出門,惡事傳千裏(ヨキコトハ戸ヨリ外ニ聞エズシテ、アシキコトハ千裏ノ外ヘ聞ユ)
一不做二不休(イタサネバイタサヌ、イタシカカリテハヤメズ)
單絲難線,孤掌不鳴(獨リニテハ、何事モ成就シガタシ)
送君千裏,終須一別(トコマデ送テモ終ニハ別ル)
大丈夫一言,駟馬難追(大丈夫ノ一言ハ少シモチガイナシ)
各人自掃門前雪,休管他人屋上霜(麵々自分ノ事ヲカセイテ、他人ノコトヲカマウナ)
卷四為“長短話”,由33組對話構成,每組包括對話雙方各一段話,此外另有單獨的一段發話,故共計67段。各句皆附訓點,右側以片假名注音,下方為日語譯文。其例句如下:
明日我家請三五知心宴飲,你若沒事,必須過來替我作伴東,勸客人多吃兩杯酒則個。(明日我方ニ三五人ノ知己ヲ招テ宴飲ス。汝若ヨウジナクンバ、來テ半亭主トナリテ、客ニ酒ヲススメテタビ玉エ。)
明日晚生恰好無事,自然要來作伴東,把平生本事使出來,勸倒那些客人便了,老爹且請放心。(明日ハ拙者幸ヨウジナシ。ナルホド伺候仕テ、半テイシュトナリ、平生ノ手ナミヲ以テ客ヲシイタオサン。ダンナ、禦心ヤスカルベシ。)
卷五由單詞和小曲構成。單詞分為14類,即親族、器用、畜獸、蟲介、禽鳥、龍魚、米穀、菜蔬、果瓜、樹竹、花草、船具、樹木、匹頭,各詞右側以片假名注音,下方附日語譯文。小曲10曲,即青山、崔鶯、張君、桃花、一愛、一更、二更、三更、四更、五更,右側以片假名注音,無譯文。以下試列舉部分親族類詞彙:
阿叔(オジ) 母舅(母方ノオジ) 姑娘(オバ) 姨娘(母方ノオバ) 堂兄(父方ノイトコ) 堂弟(父方ノイトコ) 表兄(母方ノイトコ) 表弟(母方ノイトコ) 丈人(シュウト) 丈母(シュウトメ) 老公(ゴテイ) 老婆(ニョウボウ) 姊夫(アネムコ) 妹夫(イモトムコ) 養父(ヤシナイチチ) 養母(ヤシナイハハ) 令郎(ゴシソクサマ) 令愛(オムスメサマ) 新郎(ハナムコ) 新娘(ハナヨメ)
卷六題簽為“和漢奇談”,收入《孫八救人得福》、《德容行善有報》兩篇白話小說,文字右側以片假名注音,並用圈點標出平、上、去、入四聲,後附譯文。
從全書的編排結構上看,岡島冠山遵循的是由短而長、由簡到繁的漸進性原則,這種思路與唐通事學習唐話的進程極為相似。石崎又造指出,長崎唐通事學習唐話時,最初以唐音讀《三字經》、《四書五經》等,次之記住二字話、三字話、長短話等常用詞彙和短語,複次之課以《養兒子》、《二才子》等短篇讀物,最後習讀《今古奇觀》、《三國誌演義》、《水滸傳》等。(石崎又造1943:14)因此,岡島冠山編纂時無疑參考了唐通事的教學課程。
《唐話纂要》的主要目的是指導普通學習者迅速掌握漢語口語並運用於實務中,故其非常注重交際性和實用性。這反映在以下幾個方麵:第一,書中的單詞和詞組不是孤立的語言形式,而是往往被置於一定的語用環境中。譬如“上來(アガレ)”“上坐(上ニスワリ玉え)”“平坐(ロクニスワリ玉え)”等詞,其對應的譯文是命令式,則可知它們事實上是獨詞句,體現出實用的宗旨。第二,單詞或詞組部分的編排主要是根據語義相關性和結構相似性,而句子和對話部分則大體以話題內容為線索來聯串。這些話題包括航海、訴訟、遊宴、寒暄、疾病、貿易等。另外,不難看出,書中的詞句大多反映從事中日貿易清商的日常營生,那麼在長崎的清商應是語料的主要來源,而語料來源的這種特定性也決定了《唐話纂要》的內容重實用的特點。
必須指出的是,《唐話纂要》雖名曰“唐話”,但其中也收入了一些文言詞句。比如,人稱代詞除“我”“你”“他”等口語詞外,還有“吾”“汝”“彼”等文言詞;語氣詞既有“了”“哩”“則個”“便了”等口語詞,也有“哉”“也”“矣”“乎”等文言詞。保留部分文言詞句的原因大概在於語料來源本身就是經過加工的書麵材料。作為第一部唐話教材,《唐話纂要》固然有篳路藍縷之功,但白璧尚存微瑕,書中存在一些誤譯現象。譬如,“少不得”和“巴不得”皆譯為“ドウシテモ”,但兩詞的意思是不同的;“舍不得”譯為“得ステヌ”,“愛惜、不願意”之意並未譯出;“沒相幹”譯為“ヤクニタタヌ”,與原義差異較大;“打秋風”譯為“馬ヲツナグ”,與原義毫不相幹;“將就些”譯為“オオカタナ”,意思有所差別,詞性也改變了,不如譯為“ナントカ間ニ合ワセル/スマス/一応”;二字話中“千萬”譯為“タノム”,三字話中“千萬你”譯成“汝ヲタノム”,四字話中“千萬出力”譯作“タノムニセイヲイダセ”,可見岡島冠山將副詞“千萬”一律譯作動詞“タノム”,這顯然是錯誤的,其實在這裏譯為“クレグレモ”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