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 親,其實你和時尚圈並不熟!(2 / 2)

在這些時尚影視劇裏,男女主角的個人奮鬥史和狗血相愛記,其實發生在任何一家外企、國企、民企甚至機關、單位、廠礦,都演得下去。非得設置在時尚圈,到底也還是瞄準了大眾的好奇心。既如此,導演和編劇們能不能真正地和時尚行業攀攀熟,然後用劇情、道具、台詞、造型真誠地對大眾解答他們關於時尚的疑問。別再利用完時尚作為賣點狠撈一把後,還不忘對中國的時尚圈潑一盆髒水,反反複複扯上秋褲、女魔頭、蠢編輯,戲謔暗諷時尚工作者的淺薄與不專業。

真的,蒙蔽在秋褲之下的,才是時尚圈更為精彩的內幕與現狀。

[隔空叫罵 強行掐架]

時尚大神Anna Wintour在紀錄片《九月刊》裏一上來就說:隻是因為我們選擇穿著Carolina Herrera的漂亮長裙、J. Mendel的修身仔褲,而不是在沃爾瑪裏買衣服穿,就意味著我們全是目空一切的蠢貨。有些人對時尚圈滿懷惡意,是因為他們覺得自己被這個圈子排擠在外,或者在比較過後,喪失了自我的安全感。

我想這或許能解釋,當你混在時尚圈並且稍有資曆後,就有完全不認識你的人,通過各種渠道,對你源源不絕地釋放惡意。

在微博時代,這種惡意來得非常直接,也更令當事者啼笑皆非、不知所以。他們常常能通過你微博裏的一張照片或一句話,編造出一個有頭有尾、 有鼻子有眼的小故事。劇情基本是你如何無恥下作貪圖不勞而獲、醜不自知並且空虛寂寞、庸俗膚淺還妄想聲名遠播。總之,這種惡意是否能給那位陌生人帶來快感,全看它的小故事是否引來了更多不認識你的人爭先恐後地把口水吐在你身上。

我本人有幸多次體驗過飛來橫罵:

“我很懷疑這種靠寫微博小段子賺來關注度的寫手,能否做得了雜誌編輯的工作。”——在玩微博之前,我已經做了5年的雜誌編輯。

“加V認證說自己是時尚媒體人,我倒要問問你,哪些是不時尚的媒體人?”——稍有語文常識的話,都知道“時尚媒體人”是指“時尚媒體的人”,而非“時尚的媒體人”。

“書後麵還放一張自己的照片,真會裝X!”——我自己的書後麵不放我自己的照片做自我介紹,難道放你的麼?

“剛看完某時尚名媛的新書,出乎我意料,還挺有意思的。”——時尚名媛?哪怕你不認識我,隻是看過我微博,也能知道我最常吃街邊麻辣燙、最愛待在家裏看無聊電視劇,如果這樣也算時尚名媛的話,那好吧,你們全家也都是時尚名媛。

當然,這些完全引述自陌生人對我的評論,我一條都沒有按照我內心裏這些潛台詞去回複。我徹徹底底沉默,是因為我真的不認識他們,他們也真的不認識我。

在當下這個圈子裏,主動討好一些人,還得看這些人是否給你機會;主動罵一些人、卻會讓你和另一些人立即熟起來。

還好時尚行業裏的真實大多數,從來隻是想好好打一份工而已,盡量做到愛崗敬業,各自的生活始終在別處。至於圈裏圈外的紛紛擾擾,熱鬧,都是別人的。

因此,很多同行比如我,在遭遇來自陌生人或戲仿影視劇的各種碰瓷與暗諷後,也頂多隻是說一句:親,我和你真的不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