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四章 2012,那些我們懷念的和不必懷念的(1 / 3)

如果可以長生不老,誰還懂得懷念?

隻有聽到生命的倒計時開始滴答作響,每個人才急於從回憶裏翻箱倒櫃,試圖找到一些證據,證明自己真的有來過這個世界。成就一番事業、談一場轟轟烈烈的戀愛、撫育幾個好兒孫……這些自然最值得懷念;即使一輩子活得庸庸碌碌、從未做過主角成為焦點、連自己結婚那天都被喝醉鬧場的親戚搶了風頭,至少臨終時亦可懷念一下自己這一輩子裏圍觀過的驚天動地大事件——盡管那都是別人的。

多得災難片《2012》,讓2012這一年,成為一種象征。年初時,許多人打著“世界末日來了,再不行動就沒了”的名義,結了婚、辭了職、生了孩子、環遊了世界。而眼看這一年即將過去,如果到了2012年12月31日,世界真的停止翻篇兒,你會帶著什麼樣的懷念閉上眼睛?

不妨立即翻出2012這一整年你發過的微博、更新過的個人空間,然後看看自己在這一年裏留下些什麼。哪怕隻是吃飯時拍了菜、旅行時拍了貓、聚會時拍了大家,也別覺得瑣碎寒酸,這些全是你真實地、快樂地活著的證明;也有一些人,微博裏每一條都在轉發謾罵與他們八竿子打不到的人,他們如同一條條憤怒的蛔蟲,寄生在別人的生活裏,觀察別人的吃喝拉撒一言一行,然後在絞盡腦汁噴出髒話轉發之後,達到生命暫時的平和與喜悅。這樣的人,也是活著,活在陰暗中,他們必須用激怒對方獲得回應的方式,才能確信自己存在。如果你曾遭遇過這樣一群人,在最初的不解與憎惡後,請溫柔地原諒,並在心裏為他們送上一首《祝你平安》——真的,生活的路,總有一些不平事。請你不必太在意,灑脫一些過得好……

更多人的2012,沒有跌宕起伏、沒有大喜大悲,這一年,工資沒有漲、房子沒有換,單身男女依然在辦公室裏百無聊賴地轉發《碰到這樣的女孩(男孩)你就娶(嫁)了吧》。但2012這一年,我們的公眾生活卻一刻未曾消停,層出不窮的新聞、八卦、事件,不斷刷新我們對世界、對人性的認知,這一年,有太多瞬間讓我們記憶深刻,但,請懷念那些值得懷念的,強迫自己忘卻那些毫無意義甚至麵目可憎的,因為,當你有能力選擇人生時,為何不選擇更美更善一些的呢?

[值得懷念的]

舌尖共嚐中國美

誰曾料到2012年感動中國、引發集體飆淚的,竟是一部美食紀錄片。

2012年5月,《舌尖上的中國》在央視開播,迅速創造收視及話題奇跡。無數國人在其中找到情感共鳴,正如許多網友評論的那樣:《舌尖上的中國》哪裏是在講美食?它分明在講述我們是如何成為我們。

《舌尖上的中國》是私人的,每個人都能看到屬於自己的故鄉、童年以及鄉愁。比如我,看到片中那對寧波阿公阿婆親手製作手工年糕迎接兒孫團聚時,便會想起我已90歲的外婆,每年春節時,依然顫顫巍巍地親手製作複雜且費時的酸胙肉,她自己早已吃不下走不動,母輩們每年自作主張地替她醃製酸胙肉,都會讓外婆強烈不滿,她不放心,要手把手指導,要跟在後麵看,她把我們兒孫常說的那句“還是外婆做得最好吃”牢牢刻在了心上——這一份通感的深情,如何不令我潸然淚下?

《舌尖上的中國》是公眾的,它展現的百姓生活如此質樸、溫暖,讓躁狂的一代人集體產生了回歸田園生活的欲念。從珍湖裏的職業挖藕人、賣黃饃饃的陝北老漢、守著垛田自給自足的老兩口,到家家戶戶你幫我我幫你製作辣白菜的鮮族村落、全家老少包餃子團聚過年的北京人家、在屋頂上種瓜果蔬菜招呼街坊鄰居一起嚐鮮的胡同大爺……這些真實活著的人們,或許不知道或者根本不關心整日充斥在媒體中的名人愛恨情仇、公知煽風點火、閑人無事生非,他們辛勤勞作、簡單生活,知足而快樂。

很久沒有這麼多人共同感動過了,這一年,出現了不少讓全中國都在看的電視節目,唯有《舌尖上的中國》,令最憤世嫉俗的屌絲,也落下了真誠的淚。它確實告訴了人們如何幸福,隻是這種幸福,因為唾手可得,而被蒙了心的大多數,早早主動放棄了。

北京暴雨見真善

2012年7月21日的一場罕見暴雨,讓北京被銘記。

本以為在網絡上,這場災難又將讓公知們過節,得到新的素材撰寫微博怨天怨政府。但這一次,在網絡上,是微小而平凡的人們最終實踐了大愛無言。

人人都在主動幫忙轉發來自陌生人的求助信息,更多的人直接開車衝進雨裏,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搜救被困人群。那一天,如果你也在微博上,看到的全部是正能量。即使有極少數在危難時刻也不忘出來跳梁獻醜的敗類,也被公眾集體忽視了。我們看到:一個被大雨困在家中待產的孕婦在發出求救信息後,1個小時內,轉發迅速破萬,無數熱心網友幫她聯係各方急救,住在附近的人們自發開車去孕婦家樓下用自己的車搭成棧橋讓孕婦得以出門;一群住在望京的居民組建車隊,浩浩蕩蕩地朝首都機場開去,免費接上被困機場的旅客平安回家;甚至連被大眾認定為最虛榮最勢利的時尚行業,也義無反顧地站了出來。各路時尚編輯、品牌公關紛紛打開了自家或者商店的大門,主動留宿徘徊在附近無法回家的被困人群。包括我和我的同事們,在7月21日的深夜,也約定一起開車出門,在各自居住的範圍內,接送被困路邊急需回家的陌生人。

這是一次未經主旋律號召的集體行動,沒有任何一個人被塑造成楷模、英雄,而那一夜發生的點點滴滴,卻值得被所有見證過、參與過的人們銘記並為自己驕傲。即使兩天之後,網絡上又恢複了公知黨同伐異、名人賣嬌弄嗔、商販機巧營銷,但2012年北京暴雨這一晚,終於令我們相信:善意依然存在,哪怕看上去已是一片黑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