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5章 藍天浮雲(3)(2 / 3)

賈朝陽是滑頭,說:“二哥,不是那樣簡單,說實話,我跟縣長鄭為民有過節,難辦啊!”

冠冕堂皇,沒有絲毫餘地。既然強人所難,我也就不走後門了。拋開來意,我問了一句閑話:“外貿局的宋局長也住在這小區?”

此話是想到了孫老茂月餅盒裏有5000塊錢的事,孫老茂剛才說是從這個小區撿的,也許能見縫兒下蛆。

“宋振祥住在安平小區,離這裏遠著呢。”賈朝陽說。

喲?其中有問題呀!宋副局長找過孫老茂,領走了那5000塊錢,一盒月餅怎麼扔到這裏的垃圾堆了呢?

我說:“孫老茂從這裏垃圾撿了一盒月餅,我幫著孫老茂寫了招領啟事,宋副局長領走了。”

賈朝陽說:“一盒月餅算什麼?振祥太小氣了。”

吳小淑聽了我和賈朝陽的交談,插話說:“你們說錯了。”

我問:“咋錯了?”

“在中秋節的時候,振祥給我們家送了一盒月餅。恰好朝陽出差沒在家,月餅輪換著從這家送到那家,人情來往,不是請客送禮。半年多了,我們沒來得及吃,一天我打開盒子,發現月餅發黴了,就當做垃圾扔了。”吳小淑說。

我繼續探討:“是不是你們馬馬虎虎,藏進了一些錢款?”

賈朝陽和吳小淑互相看一眼,都搖了搖頭。

我皺起眉頭,確實裏麵有問題。

吳小淑問了一句:“月餅盒裏怎麼有錢呢?”

我大惑不解之間,忽然有了啟發,想到了他們這個家裏,除了朝陽和小淑,還有紅衛呢,便說:“也許是紅衛藏進的,這小子從小很機靈。”

“有可能,有可能,紅衛發了工資,臨時放進了月餅盒裏,這很正常。”

賈朝陽說,“別說了,別說了,扔了就扔了吧,不必在意,財去人安。”

吳小淑苦笑了。

我相信了,大概就是這麼一回事。

臨走時,盡管盼弟的固定工他沒法解決,賈朝陽也很有意思,還送了我幾條魚。日月滄桑,賈朝陽不再是三楞子了,緊跟時代的步伐,甘心為鄉親的利益著想。富貴有“魚”,掛在自行車把上的塑料袋裏,鯉魚們不安穩,努力地“嘭嘭”甩尾巴呢。

這僅僅是序幕,下麵該怎麼唱,有了唱詞要靠譜兒。賈朝陽不是低調,也不是高調,卻抑揚頓挫,該高的高,該低的低,該快的快,該慢的慢。當了官兒有人送禮需要遮掩,不足為怪。

39.婚禮的價位

五一勞動節是全國的節日,也是賈三立和吳翠花婚禮的日期。

有句俗話,叫“遠親近地家中寶”,意思是親戚遠一些,總在家門口晃蕩也沒啥大出息。土地近一些,春種秋收比較方便。由於自由戀愛,破除了封建意識,同村結親越來越多了。俗話改為“近親近地家中人”,吳小潤的女兒吳翠花,嫁給了賈子龍的兒子賈三立。

搓繩寨有傳統,喜和喪互相禮尚往來。喜是結婚,喪是死人。喜是祝賀,喪是致哀。根本上用財物說話,表示表示意思。

“文革”時期,沒有意思,隻有心思。

我和楊秀麗結婚的時候,院子裏擺上了毛主席畫像,敬禮鞠躬。我們背誦了毛主席語錄:“我們都來自五湖四海,為了一個共同的革命目標走到一起來了……”

生活富裕了,意思重燃。這種讓人容易接受的習俗發揚光大,顯示了價值和威望,也顯示了團結和諧。出錢出力幫助了鄉親,還能得到回報。隨著時間的推移,你有多少的付出相應地也應得到多少收入。

我養殖了海狸獺,也種了草莓,日子越來越好,有了奔頭。我對秀麗說:

“賈子龍的三立要結婚了,請咱們坐酒席,你去麼?”

秀麗說:“不是白吃的,要上禮啊!錢毛了,你一個人20元就行了,兩個人起碼花30呢。我不去了。”

女人也會算賬。

賈子龍家的院子裏,紅紙黑字,貼了典禮的會標,證實結婚的是賈三立和吳翠花這對新人。

賈子龍夫婦、吳小潤夫婦和吳天明坐在了第一排的椅子上。

主持人是周占普,就是那位小學的老師,也是我的表弟,曾經講解過“褥”

和“被”兩個字的含義,曾經鬧出過諧戲。

為什麼沒有村黨支部書記賈廣才,卻是吳天明呢?

典禮開始了。

周占普說:“各位鄉親來賓:大家喜氣洋洋,相邀到這裏聚會祝賀,為賈三立先生和吳翠花小姐舉行結婚慶典,我代表雙方家長,對各位來賓表示熱烈的歡迎和衷心的感謝。下麵,請證婚人吳天明先生講話。”

社會變了,公開場合,原來稱呼都是“同誌”,如今稱呼不稱“同誌”,變為“先生”了。

吳天明站起來,拿著結婚證說:“子龍讓我當主婚人,我就是主婚人。

主婚人的責任就是讀一下《結婚證書》。白紙黑字,皮兒是紅的。這是民政局發的,我逐字逐句讀一讀。賈三立,男,平原省獨莫縣搓繩寨村人;吳翠花,女,平原省獨莫縣搓繩寨村人。經審查,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關於結婚的規定,準予登記,發給此證。發證機關:獨莫縣民政局,1999年4月28日。良辰吉日裏,我代表特教學校希望他們互敬、互愛、互助,生活幸福,白頭偕老。讓我們共祝他們新家庭的組建,工作順利,萬事如意。”

主持人周占普:“新人拜見雙方父母,聽我的口令。一鞠躬,不忘父母養育之恩;再鞠躬,牢記父母諄諄教導;三鞠躬,祝願父母身體健康。”

賈三立和吳翠花彎了三次腰,鞠躬敬禮。

鄉親們鼓掌。

我知道,二十年前,在縣城的第一中學操場上,成千上萬的人參加毛主席逝世追悼大會,也彎過三次腰。原來喪事和喜事都需要這種程序,杜絕了舊社會的下跪磕頭。

周占普說:“下麵,夫妻新人向來賓親友三鞠躬。一鞠躬,感謝百忙光臨,大家到來;再鞠躬,常來常往,情誼長存;三鞠躬,祝願各位工作順利,萬事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