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把一疊人民幣放在桌上,說:“用錢說話,這是三千。巨豐牌特精米一袋48元,買60袋還剩餘120元呢。幾個車把式可以吃頓飯,犒勞犒勞。”
賈廣才豎起拇指:“救助老人,發揚風格,了不起,了不起。”
賈廣才打開擴音機,讓吳永強、賈廣順、賈兆斌、孫濤開著手扶拖車到村委會,有大好事。同時,有60歲以上老人的家庭,一小時後到村委會領取一袋大米,要感謝吳永文的無私奉獻,情真意切。
大喇叭的聲音傳播到家家戶戶,激動人心。
人心換人心,八兩換半斤。歌裏唱過:“以音符的絢爛,應和歡樂的悸動,以鶯啼般婉轉,奉上最明悅的歌頌。”
搓繩寨的車輪由我旋轉,彌補了我的瘡口。鄉親們異口同聲,誇獎我是尊老愛幼的老雷鋒。
幾天後,村委會進行換屆選舉。
村民直接提名候選人並根據提名得票多少,按照差額選舉的原則確定正式候選人。
我成為候選人,另一個人是賈子龍。
賈廣才是選舉領導組長,讓我們倆分別講演。
第一個是賈子龍發言,大致是“一是發展集體經濟,增加集體積累,改變村容村貌,改善生活環境;二是增加村民收入,認真落實黨和國家的政策;三是轉變工作作風,讓村民更加富裕……”
他說了二十多分鍾。
第二個是我發言。磕磕巴巴,無所適從,隻說了一句話:“大、大夥兒說、說啥我幹啥,天能塌,也不怕!”
想不到,鄉親們竟然擁護我,選舉中我獲得了876票,賈子龍獲得了539票。我被選為村主任。村主任的稱呼在農村不適用,人們不習慣叫主任,一律叫村長。
我爺爺當過保長,我當了村長。有人說,我的祖墳上有當官的蒿子。
秀麗說:“人人心裏明白,你是花錢買來的帽子。”
我說:“我不吃虧,當了村長不貪汙,不受賄,每年有兩千五百元的補助呢。幹三年就能掙七千五,合算。”
秀麗說:“我擔心,你能幹好麼?”
我說:“上套拉車,試試吧。”
賈子龍競選失敗了,他不甘心,上訪到鎮上。
他找到了馬鎮長,說:“吳永文拉攏腐蝕,用大米收買選票,這是賄選。
按政策規定,當選無效。”
馬鎮長說:“真有這種現象的話,我要調查研究。”
其實,鎮委鎮政府本打算賈子龍當選,結果選偏了。馬鎮長來到搓繩寨,調查吳永文賄選問題,並提出重新選舉。
這個提議遭到了拒絕。拒絕的辦法是大家都不參加選舉大會。
馬鎮長講究工作方法,逐戶座談。
賈朝陽的母親馬氏說:“你當鎮長,也是我侄子。永文比朝陽強啊!他給了我一袋大米,兒子咋沒有送來?你說是會選,我當然會選了。”
馬鎮長說:“賄不是開會的會,是賄賂的賄。用金錢、財物收買本村選民,不應該。”
馬氏說:“怎麼不應該?舊社會剝削窮人,新中國講孝敬老人,永文聽黨的話,錯在哪兒?回爐是在爐子裏烘烤,鬧不好就烤糊了。”
馬氏沒有文化,把“賄賂”又理解為“回爐”,馬鎮長說上三天三夜,也是對牛彈琴。
馬鎮長找到了賈貴福。
馬鎮長:“大叔,你是村支書廣才的父親,隨便聊聊。”
賈貴福的看過報紙,態度更明確,他問:“你是鎮長,兒子是村支書,來給我做工作,還是我給你做工作?”
“互相交流,互相交流。”馬鎮長說。
“我請教請教,村長是上級任命還是百姓選舉?”
“當然是選舉,不是任命。”
“你在我們村子裏還沒有選舉權呢。我想選誰就選誰,還要保密。選舉結束了,你要做什麼引導啊?”
馬鎮長沉吟片刻,談話的角度變了:“我想了解了解吳永文在群眾中的威望,加深印象。”
賈貴福說:“威望就是為百姓謀幸福。吳永文如果沒有捐獻60袋大米,也選不上村長。賈敬儒修了濟民橋,交通便利了。可惜他近80歲,老了。
若是年輕些,我們就投他的票。”
馬鎮長說:“黨中央越來越民主,吳永文是好同誌,鎮委鎮政府大力支持群眾奔小康。”
因為我當了村長,公家花錢在我家裏安了電話。號碼是1110888。這是我選擇的號碼,後麵的“888”,含義是“發發發”。
初次之外,還收到了閨女盼弟的彙款,寄來了500元,地址是海陽市鳳棲縣婦女聯合會。
盼弟在安泰房產總公司當財務會計,難道工作有了調動,有了高就,安排到婦聯會了?
肥豬長膘,越來越胖,這就是命!
47.出路
說變就變,一夜之間,天上落下了大雪。
文人描繪叫“鵝毛大雪”,我覺得不如叫“棉花大雪”。同樣是白的,雪花融化,棉花適用。盡管唐代詩人白居易曾說“可憐今夜鵝毛雪,引得高情鶴氅人”,我卻說“慶賀眼前棉花雪,引得麥田蓋厚被”。鵝毛頂多是做撣子,有了棉花能織布,讓麥田防凍。
我翻開《三國演義》,看到的情節是劉關張拜訪諸葛亮,踏著雪路,遇到了諸葛亮的丈人黃承彥。黃某吟詩,朗誦起來是“仰麵觀太虛,疑是玉龍鬥。紛紛鱗甲飛,頃刻遍宇宙”,劉備覺得極其高妙。我搖搖頭,將大雪比喻成鱗甲,不靠譜兒。
我身為村長,不是擺設,應該為鄉親們幹實事。幹什麼實事呢?一個人離不開生老病死,要建立一個“紅白理事會”。紅指喜事,白指喪事,婚喪嫁娶同心協力。是不是我兼任理事長?彈鋼琴不能包攬,分開指頭才好。
賈子龍競選村長落選,還到鎮裏告狀,我以德報怨,莫如由他擔任紅白理事會理事長。
我抽著煙,煙霧彌漫。秀麗坐在縫紉機前紮褲腳,說:“抽煙嗆人。你不下地,剝剝花生,花生皮兒能生爐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