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處事交際學(6)(2 / 3)

勸諫領導,此法實不失為明智而有效的策略。其中,它能夠更好的說理自不待言,關鍵之處還在於,它是處處以領導之言、領導之行為依據的,能夠首先取得領導心理上的認同,引發其深思,而不至於使領導對你首先產生敵意。

古往今來,有無數的例子證明了這種勸諫方法的有效性,身為下屬不可不引以為鑒。下麵這些技巧也許會對你有所幫助。

以言為據歸其謬

以領導的話作為你評價事物的標準,會使你在勸諫領導的過程中處於一種安全、有利的地位,因為領導是絕不反對別人引用自己的觀點的,而且,它會激發領導的心理認同感和成就感,心生欣悅,或至少不會有所反感。再把領導的觀點加以引申,最後得出一個顯而易見的不可行的結論,就會使領導得以醒悟,同時,也使你的觀點得以巧妙的表達。聰明的下屬是不會忽視這種委婉卻是十分有效的勸說方法的。

在《古今譚概》中,曾記述了這樣一個故事:

齊宣王斬殺了謀叛之臣齊國大夫邾石父,並準備滅其九族,斬盡殺絕。邾石父的族人就跑來求救於艾子。於是,艾子來到齊宣王麵前,問道:

“謀叛的隻是邾石父一人,他的宗族有什麼罪,要被殺呢?”

齊宣王說:“這是先王的法度,不敢廢掉,法典上明明白白地寫著‘與叛同宗者殺無赦’。”

艾子說:“我也知道大王是不得已而為之的。我聽說以前公子巫在邯鄲投降了秦國,公子巫不是大王的舅舅嗎?那麼大王也是叛臣的族人,按照法典也該連坐,希望大王馬上自盡吧,不要因為愛惜自身而破壞了先王的法度。”

說罷,便從懷中掏出一根繩子來,鄭重其事地獻給齊宣王。

齊宣王哭笑不是,隻好說:“先生,算了吧,我赦免他們就是了!”

這個故事裏,艾子的進諫藝術實為巧妙。通觀全篇,並無半句請求赦免邾石父族人之言,卻最終使齊王心領神會,不得不作出妥協。究其奧妙,全在於艾子緊緊抓住了齊王的話,把“與叛同宗者殺無赦”的話作為判斷的標準和原則,並引申到齊王本人身上,從而得出了“齊王當自盡”的荒唐結論。自然。齊王是不會也不能自殺的,那麼,他隻能對自己的那段論據作靈活處置了。就這樣,艾子達到了勸諫齊王、救人生命的目的。

而最為精彩的是,齊王是“哭笑不得”,既要接受下屬的建議,卻又不能發火動怒,因為齊王不能否定自己的言論,也不想自己找自己的不是,結果,他最好的選擇便是:聽從勸告,體麵收場。

以行為據證其偽

有些時候,領導在言行上存在著某些的不一致,而這一點,領導自身可能還未能領悟到。此時,下屬不妨以他的上級的某些行為作為依據,來指陳其觀點中的某些不當之處,促成其頓然的覺醒。

北宋的名臣趙普,就深諳此道。

在開國之初,趙普總結前朝衰亡的經驗教訓,力主“強枝弱幹”“削奪重臣大將的兵權”,為此,他曾多次勸諫宋太祖趙匡胤,希望皇上能把兵權集於自己手中,但均無效果。宋太祖固執地說,他們幫助我打下江山,我對他們也是恩澤有加,他們是不會背叛我的。趙普無奈,便頂撞宋太祖說,那為什麼皇上你就能背叛你的主人呢?這是意指宋太祖發動的“陳橋兵變”,趙匡胤從那時起便自立為王,爭雄天下。宋太祖聽罷,默默無言,片刻之後,同意了趙普的建議。

後來,宋太祖在那著名的“杯酒釋兵權”一幕中,就曾向手下的大將們表露了自己的憂慮,他說,如果有朝一日,你手下的士兵也把黃袍加在你的身上,你們能推辭嗎?在這句話中,我們可以體會到,趙普的話的確是觸動了他的內心。

這個故事向我們展示,趙普先前的萬語千言竟比不上他最後的一句話管用,究其原因,實在是因為他做到了使宋太祖反觀自身,從而使他真正領會了其中的利害,感受到了潛在的權力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