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作業成本法的基本原理(2 / 3)

4.相關程度:相關程度指資源動因與用其分配資源費用的關聯程度。關聯程度越高的資源動因越容易被選擇。例如,不同設備出廠前需要的試驗時間有顯著的差異性,那麼用試驗時間做分配試驗動力費用的資源動因,比用試驗次數的相關性要高得多,因此,應選擇試驗時間為資源動因。

5.多因素綜合考慮:ABC目標、實行ABC成本、相關程度以及行為導向共同影響著資源動因的選擇。一般來講,獲取資源動因資料的實行成本越低,資源動因越易被選用:資源動因的相關程度越高越可能被選用;使用資源動因引入的有利行為越多,該資源動因越易被采用。由於公司進行ABC設計的目標是以最低的成本為公司獲取最大的效益,因此,公司目標是選擇資源動因的主導因素。如果公司要求戰略目標占主導地位,一個實行成本高且會引入有害行為,但相關程度高的成本動因會被采納。同理,如果公司要求行為影響占支配地位,那麼即使實行成本較高,相關程度較低的資源動因仍可能被選用。

選擇恰當的資源動因不僅僅是為了獲取滿意的產品/服務成本精確度,也是為了更有效地作業管理。確定適當的成本動因數目,也通常是為了滿足產品/服務成本一定的準確度,進而提高決策水平。

(二) 成本動因數目選擇分析

確定成本動因數目除了考慮成本標的有關要求和特性之外,還要結合對作業成本庫、作業中心的分析來進行。通常影響成本動因數目選擇的因素有產品/服務成本精確度的要求、產品多樣化程度、批量多樣化程度、作業相對成本大小、基層管理者行為因素等。

1.產品成本精確度要求:產品成本精確度指某種會計方法計算出的報告產品成本和產品實際發生成本之間的差異程度。差異程度越小表示報告的產品成本精確度越高,反之表示報告的產品成本精確度越低。高精確度的產品成本要求較多的作業動因種類數,較多的作業動因數目決定了其選擇基礎——資源動因的細分化,即更多的資源動因數目。

報告產品成本精確度的大小取決於市場的競爭程度。市場競爭程度越高,由於報告產品成本的不真實所造成的誤導決策成本越大,因而要求報告的產品成本精確度越高,進而所需的成本動因數目就越多。以變壓器廠衝剪車間為例,考慮設計成本、核算成本和產品成本精確度三方麵的需要,在該車間劃分確定了4個作業,它們分別是剪切作業中心、剪衝預壓作業中心、生產協調作業中心和材料搬運作業中心。下麵對剪切作業中心作進一步分析。一方麵,剪切作業中心自動化程度較高,機器設備折舊較大因而可以選用機器小時為作業動因,顯然這比選用人工工時為作業動因科學;另一方麵,該廠采用單件小批量生產方式,在剪切作業中心需要頻繁進行機器調試和生產準備(包括拆料、上料和下料等),機器調試和生產準備主要是花費人工費用,因此這部分費用以選用人工工時為作業動因為宜。變壓器行業競爭越激烈,為滿足競爭的需要,對產品成本精確度的要求就越高。如果剪切作業中心的費用所占比重較大,為提高產品成本的精確度,在綜合權衡提高產品成本精確度所帶來的收益與實行成本增加的基礎上,可以考慮把剪切作業中心分為生產調試準備和剪切兩個作業中心。生產調試與準備作業中心以人工工時為作業動因,用以分配相應的工人工資、獎金、附加費、勞保、機物料消耗等,剪切作業以機器小時為作業動因,用以分配相應的機器設備費用、人工費用、動力費用以及相關的輔助費用。

產品成本精確度和企業生產的產品品種數有著直接的關係。產品品種單一時,不論用何種方法,都可以得到準確的成本信息,不存在歪曲產品成本的問題,這時選用成本動因種類的多少不影響產品成本精確度;當產品品種較多時,較少成本動因數目容易造成不同產品之間的“成本轉移”問題,從而影響產品成本精確度。產品成本精確度涉及產品組合的複雜程度,產品組合複雜程度決定是否可以用單一作業動因彙集和跟蹤兩個或兩個以上作業成本,而不致引起不可接受的成本扭曲。它受到三個因素的影響:產品多樣化程度、批量多樣化程度、作業的相對成本。

2.產品多樣化程度:當多種產品按不同比例消耗某作業時,稱為產品多樣化。產品多樣化程度可以用單位產品消耗作業的不同比率來表示,比率差異越大,產品多樣化程度越高。例如兩種產品甲和乙分兩批生產,每批甲產品產量50件,乙產品10件,兩批產品在生產調試準備過程中耗用的生產調試準備小時基本相同,大致為15個小時左右。這樣每件甲產品應承擔0.3生產調試準備小時,每件乙產品應承擔1.5生產調試準備小時,它們的差異程度是5=(1 .5÷ 0.3),即產品多樣化差異程度較高。一般而言,兩種產品消耗的作業差異越大,使用一個代表作業動因跟蹤這些成本產生的扭曲就越大。上例中,若成本會計信息係統統計的每批產品直接工時資料,甲產品共發生2500直接人工小時,乙產品共發生800直接人工小時,當使用直接工時分配生產調試準備作業成本時,甲產品每批分配的生產調試準備小時數為:(15+15)/(2500+800)×2500=22.73,乙產品每批分配的生產調試準備小時數為(15+15)/(2500+800)×800=7.27。這樣兩產品每批報告消耗的生產調試準備成本與實際的生產調試準備成本之比分別為1.5(22.73/15)和0.5(7.27/15),即甲、乙產品成本的相對扭曲程度分別為0.5和-0.5。可見傳統成本會計高估了甲產品,低估了乙產品的生產調試準備成本,造成了產品成本計算誤差。一般說來,當兩產品的多樣化差異程度越高,報告成本的扭曲越大。明:由於產品的多樣化差異程度高低導致的甲、乙報告的生產調試準備成本扭曲程度,可以用偏離標準值l的大小來表示。對於甲扭曲曲線,報告的產品生產調試準備成本比實際發生的生產調試準備成本約高出0.5倍;對乙扭曲曲線,報告的產品生產調試準備成本比實際發生的生產調試準備成本約少l/2,兩條扭曲曲線都為凸曲線。理想狀態下,產品多樣化程度為1,扭曲程度為0,即報告的生產調試準備成本與實際發生的生產調試準備成本比值為1。當產品多樣化程度增大時,即橫軸的值增大時,乙扭曲曲線下降,甲扭曲曲線上升,即成本扭曲程度增大。若產品種類擴大到3種或3種以上,上述分析方法依然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