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代的nba比賽因為沒有三分線,所以還是走的內線為主的戰術套路。
不過和60年代中鋒統領一切相比,70年代鋒線球員、後衛球員都在快速成長和進步。
鋒線、後場的球員都越發的高大強壯,中鋒不再像60年代那樣可以大包大攬。
當然,比賽對抗越發激烈,甚至趨向於粗野。
這點李良在之前湖人天使之城書的任務,還有”卡車“特魯克-羅賓遜的任務中,他都領教過。
所以,李良在任務裏對什麼粗野對抗完全不懼。
同時,李良不僅不懼粗野,他還有那個時代內線球員完全不具備的技術優勢。
鮑勃-麥卡杜雖然打中鋒,但在體型、技術條件上看他更像一個前鋒。
事實上在新秀賽季被推到中鋒位置之前,他在隊中打替補小前鋒。
他擁有非常出色的投射技術以及籃下腳步,還有很好的運球技術。
他持球的時候可以從半場任何一個地方發起進攻,他速度很快,彈跳出眾,可以急停跳投,突破上籃,完全是用後衛的進攻技巧打對方的中鋒。
從這點上來說,李良和麥卡杜真的還挺契合的。
但麥卡杜有一個致命的缺陷,就是防守不太行。
他是一個不錯的籃板手,但防守上他真的不如李良。
在他新秀賽季打小前鋒的時候,被比爾-布拉德利這種球員單場轟下38分。
後來到了中鋒位置,他的優勢在於進攻,至於防守,看天吃飯。
首發五個人,個子最高的就是6尺9的麥卡杜了,他們的大前鋒海德隻有198cm。
所以,他們打得是徹頭徹尾的攻勢籃球,而這樣的籃球在1974年,真的很難戰勝防守型,有內線的球隊。
不過有了李良,一切就不一樣了。
比賽開始後的第一球,李良先在外線秀了一下自己的手感。
他在正常三分線的距離拿球後,先投了一個。
壓根沒人防守他。
結果球進了!
波士頓花園的球迷都驚了。
麥卡杜全方位無死角的投籃他們已經領教過了,係列賽前四場,已經在凱爾特人頭上一次砍下44分,一次砍下38分了,靠的就是無死角,看似選擇不好的出手。
結果命中率很高。
可是這離籃筐這麼遠就投,還能進,這有點離譜了吧。
考恩斯還巴巴的跑到籃下搶籃板呢,結果隻好發球。
李良這是在調手感,在任務中,他是沒有手感符文、技能還有道具的。
一切都要看他目前自身的硬實力。
隨後進入防守中,李良開始展現麥卡杜所沒有的東西。
考恩斯在高位出來給哈弗裏切克擋拆,李良很了解哈弗裏切克的球路。
所以直接上強度壓迫,和隊友協同包夾,哈弗裏切克措手不及,被搶斷。
按照勇敢者正常的節奏,他們應該發動快攻。
傑克-拉姆齊在場邊大喊“跑跑跑”,李良卻沒有傳球給控衛,而是自己運球過了半場。
李良在高位一個加速過掉了考恩斯,然後直殺籃下,單手一個劈扣得手!
進球後,場邊的拉姆齊是奮力揮拳,這球真是漂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