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有齡早有準備,周道台說明來意後,王有齡沉吟片刻,說道,這件事我本來不該插手,周兄有求,我也會盡心協助,隻是這其中的好處,我分文不能收,周兄若答應,我就立馬去辦。周道台聽後,以為王有齡不信任自己就一再表示自己的誠意。幾經推辭,周道台隻得答應了。王有齡即刻起身到巡撫衙門,向巡撫彙報自己的朋友胡雪岩願意借資幫浙江購船,並指明讓周道台負責辦理。巡府知道又有油水撈了,就爽快答應了。事後,周道台覺得王有齡仗義大方,很是慚愧,就親自去王府道歉,兩人終成好朋友。
就這樣,胡雪岩幫助王有齡化解了幹戈,將敵人變成了朋友。
生意場上難免樹敵,但在樹敵之後,能想到辦法,化敵為友也是一件樂事。畢竟,和氣才能生財,交天下友,方可取世間財。
以德報怨者人助之
流傳3300多年的羊皮卷《塔木德》有言:“你不把一個傷害你的人當做仇人,他就可能變成你的朋友。”這句話道出了人際交往的真諦:如果你能以博大的胸襟寬容曾經傷害過自己的人,不僅有助於“化敵為友”,還能提升自己的人際魅力,為自己贏得更為寬廣的人際圈。
以德報怨是容人的極致,更是一種高尚的品德,它說起來簡單,卻很難實踐,但凡是能夠寬容對待自己敵人的人往往也能夠得到對方的幫助。如果連自己的敵對方都支持自己,又何愁事業不成?
開創“貞觀之治”的唐太宗李世民就是一個懂得以德報怨,寬容為懷的名君。李淵在位時,李世民的才能便在眾位龍子中極為顯著,他在開國與統一戰爭中功勞顯赫、威震朝廷,被冊封為天策上將,這個職位除了沒有太子的名分,基本上和太子平起平坐了。而其兄李建成在開國和統一戰爭中,功勞遠不及李世民,但因是嫡長子才被封為太子。他擔心弟弟會取代自己,就連同弟弟李元吉處處與李世民為難。當時李建成的馬魏征也早已看出李世民是一個很大的威脅就力諫太子除掉李世民,他也積極幫助太子建立功勳,樹立威信,收買豪強,使之成為自己爭權的外援。但不料,李世民搶先一步於高祖武德九年(626年)六月四日,發動了玄武門政變,先發製人,殺死了李建成和支持他的弟弟李元吉。
李世民取得了太子的地位後,李世民的親信長孫無忌因魏征幫助太子李建成謀害李世民就極力主張殺掉魏征,將魏征送上了囚車。但李世民卻因仰慕魏征的才德,不忍將其殺害,就問他為什麼要在他們兄弟間挑撥離間。魏征卻說道:“如果太子李建成早聽我的勸告,也不會有今天的下場。人各為其主,我忠於我的主人李建成,這有什麼錯呢?管仲不是還曾射中小白(齊桓公)的帶鉤嗎?”回答的甚為直爽,長孫無忌聽後,氣得罵他死到臨頭了還嘴硬。李世民認為魏征有才而又敢於直言,自己身邊正缺少這樣的人,就親自將他從囚車中放了出來,不但沒有處置魏征,反而任命他為管事主簿,後自己即位又將其提拔為諫議大夫。在處置李建成和李元吉追隨者的問題上,李世民也聽從了魏征的建議,對他們出以公心,不計舊仇,並派魏征成功安撫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舊部。魏征見李世民如此寬容大度,胸懷天下,就對其忠心耿耿,竭盡全力輔佐,為李世民出了不少治國安邦的良策,在後期李世民的兒子爭權奪利時,魏征更是挺身而出,極力擔當責任,避免了“玄武門之變”的再現。
侯君集是李世民的愛將,他擅長領兵打仗,對唐朝一統天下立下了汗馬功勞,功勳卓著,可以說大唐半個天下都是由他打下來的,唐軍中能夠和他比的沒有幾人。因而,他難免會擁功自傲,犯些小錯誤,對這些李世民雖有耳聞,但侯君集是開國功臣,開國時與自己一塊出生入死,在戰場上更是拚死殺敵,因而,隻要沒有什麼大礙,他都不予追究,對侯君集寬容有加。但性格與時代發展不相符的侯君集卻糊塗地走上了謀反的道路。在天下統一後,李世民為感謝杜如晦、魏征、房玄齡、李靖、侯君集等24位功臣就讓閻立本為他們一一畫像,掛在淩煙閣,以示崇德報功,不忘兄弟之情。現在侯君集卻出來造反,依法當斬,對這位“朋友變成敵人”的兄弟,李世民悲痛不已,他不忍心將其斬首,但若不斬又不能服眾,他痛哭失聲,對侯君集說:“你造了反非殺你不可,但你是我的好兄弟,我不能不想起你、懷念你,我在淩煙閣,看到你的畫像,教我情以何堪?你死了,吾為卿,不複上淩煙閣!”
最成功的交友是化敵為友,最要命的樹敵是化友為敵。寬容是最大的美德,寬容自己的敵人,化敵為友,不僅得到了新朋友也少了敵人,何樂而不為?且化敵為友的友,因曾經有過對峙,對彼此都有一定的了解,常能對自己提出獨到的見解,助自己一臂之力。
化敵為友是一種明智的處世之道,是處理怨恨的最高尚、最智慧的方法,人生最成功的交友就是化敵為友。胡雪岩在生意上雖曆經波折,但最終還是取得了巨大成就。他的成功不但靠自己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他能夠得到朋友的支持,擅長消除幹戈,因而,即使是與他勢不兩立的敵人也總是會轉化成他的朋友,在他有了危難的時候向他伸出援助之手。現代社會人際關係更為複雜,我們在人際交往中也要保持冷靜的頭腦,多對眼前的問題進行分析,客觀地去看待問題、處理事情,學會化解矛盾,努力改變他人對自己的敵對態度,化敵為友才能走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