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膽識過人,謹小慎微(2)(2 / 3)

實際上,王有齡已經打算在五月初一便到湖州上任了。但是當王有齡征求胡雪岩的意見時,胡雪岩卻斷然否定了他的想法。胡雪岩認為,如果趕在五月初一去上任的話,會讓人認為王有齡是衝著那筆“節敬”去的。但事實上,這筆節敬王有齡根本不該拿。

胡雪岩這樣做的理由有兩條:

第一,“節敬”隻可能獻給一個人,如果此時王有齡上任的話,那麼前任署理便得不著好處;為了前任著想,也不能搶了別人的好處。

第二,就更深一層來說,搶了別人的好處,必然會得罪對方,結下怨恨。金錢銀子用得完,得罪了小人想要補救的話就難了;王有齡正值仕途上升時期,本來就容易招徠他人的嫉妒,一旦此時落得壞人,必然會有人暗中使絆子。

胡雪岩的意圖很明白,就是要做事不露痕跡,不招妒忌。他當時已是極有錢之人,但是卻依然知道憂讒畏譏,有雄厚的實力,但仍知道收斂,便是他的高明之處。自招嫉妒,無疑是在為自己樹敵,並且此“敵”比通常意義上的“敵”還要可怕,這樣的“敵”往往藏於暗處,出手的時候總會讓人措手不及。所以,胡雪岩這樣一個精明的商人,總是能夠做到斂鋒避芒,不自招妒忌。而王有齡在胡雪岩的指點之下,官場之路走得也是頗為順暢。

敬終慎始,切莫草率行事

在人生道路上,人們的身邊總是充滿了危機與坎坷,所以,事事都要力求謹慎。也許每個人都有自己成功的渠道,但是,有一種思維方式是走向成功的人所必須具有的,那便是敬終慎始。

塞·約翰遜曾說過:“謹慎比其餘任何智能使用得都更頻繁。日常生活中的草率事件使它發揮作用,對微小的事情產生影響。”其實,做任何事情,都要先弄清楚事情的來龍去脈,了解事情的本質,更要權衡好事情的利害關係,把握住事情所存在的真正問題,最後才可采取決斷,馬上行動。這些便是謹慎之人所具有的辦事才能,也隻有這樣做,才能減少事情的錯誤性,使之能夠順利地進行。當然,謹慎從事,不是讓人猶豫不決、拿不定主意,而是要在遇事時多思考、多動腦筋,特別是在關鍵時刻,更不可信口開河、魯莽行事,而要敬終慎始,時刻都持有一顆謹慎之心。清朝康熙皇帝曾經說過:“一事不謹,即貽四海之憂;一念不慎,即貽百年之患。”也許有很多時候,沒有做到謹慎,就等於失去了重要的東西。

1485年的波斯沃斯戰役是一場決定誰是英國統治者的戰役,英國國王理查三世也自此遜位。

在戰鬥當天的早上,理查委派一個馬夫前去備自己的戰馬。馬夫對鐵匠說道:“快點給它打掌,國王希望騎著它打頭陣。”鐵匠回答:“你得等等,我前幾天剛給國王全軍的馬都釘了掌,我得先去找點鐵片來。”馬夫便不耐煩道:“等不及了,敵人就在眼前,我們必須在戰場上迎擊敵軍,有什麼你就用什麼吧。”於是,鐵匠便從一根鐵條上取下四個馬掌,將其砸平、整形,固定在馬蹄上,然後便開始釘釘子。可是,在要釘第四個掌的時候,發現沒有釘子了,便說:“我還需要一兩顆釘子,得花時間再砸出2顆。”馬夫則急切地說:“都說過等不及了,你沒有聽見軍號嗎?看看能不能湊合一下。”鐵匠便說:“能倒是能,但是並不牢實。”馬夫便問:“能不能掛住?”鐵匠回答道:“應該能,但是我沒有太大的把握。”馬夫便叫道:“就這樣了。快點,要不然國王會怪罪咱倆。”

就這樣,馬夫把一個沒有釘好馬掌的馬交給了理查。兩軍交鋒之際,理查衝鋒陷陣,鞭策著士兵應戰敵軍。“衝啊!”他這樣喊著,率領部隊衝向敵陣。忽然,理查遠遠看見自己的幾個士兵退卻了,他怕別的士兵也會後退,便策馬揚鞭衝向退卻的幾個士兵處,可還沒走到一半,一隻馬掌掉了,戰馬翻倒在地,理查也摔倒在地。跌落的理查環顧四周,他的士兵紛紛轉身撤退,亨利的軍隊包圍了過來。

最後,理查的軍隊分崩離析,士兵們自顧不暇。理查也被亨利的士兵給俘獲,最終他失敗了。

從此以後,經常就會有人說:少了一個鐵釘,失去一隻馬掌;失去一隻馬掌,丟掉一批戰馬;丟掉一批戰馬,敗了一場戰役;敗了一場戰役,失去一個國家。所有的因果皆由1顆鐵釘引起。

因為馬夫的草率行為,造成理查最終戰爭的失敗,丟掉了自己的王位。其實,現代生活中同樣有很多像馬夫這樣不謹慎行事而最終導致不良後果的人,而且不在少數。事例中的馬夫為了不受理查的責怪,便草草讓鐵匠釘了馬掌,就如同人在做事的時候常常不能綜觀全局而因小失大一樣,他們往往分不清什麼是主次、什麼是輕重,所以,他們的行為就給他人或是自己帶來不利。

曾說過:“小謹慎多製勝,感情衝動事多難。”所以,隻有謹慎行事才能夠獲得最終的勝利,而草率、衝動的人,隻會在奮鬥的征程上處處碰壁。謹慎不是躊躇不前、縮手縮腳,而是經過認真思考後的大智慧。思考便是謹慎之人所必備的能力,不會思考的人隻能平庸一生、不願思考的人永遠都會是一個懶漢、不敢思考的人也隻會永遠奴役於他人,而隻有善於思考、行事謹慎的人才是真正的人才。可見,一個敬終慎始的人才會是最後的勝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