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 先義後利,共贏長存(1)(1 / 3)

胡雪岩做生意有一個最基本的原則:先講道義,再算利益,不道義的錢他從來不賺。最初開藥莊的時候,他便將這一條當成了藥莊的治店法寶。在胡雪岩看來,不存在永遠的敵人,在他人落井的時候,萬萬不可再扔下石頭,共贏是最佳的狀態。也正是靠了這樣的先義後利、共贏長存的原則,胡雪岩才建立起了自身強大的人際關係網,為日後的成功奠定了堅實的人脈基礎。

1.多問問自己,少指責別人

生活中,也許我們會聽到各種各樣的抱怨聲:抱怨老板的不公平,抱怨朋友的不仁義,抱怨父母的不理解……很多時候,我們都會拿自己的標準來要求他人,認為隻有自己才是守規矩的,而別人都是亂七八糟的。其實,如果一味地以自己的眼光要求他人、指責他人,不但不會讓事情變得更加完美,反而還會加劇事情的嚴重性。著名儒家代表人物荀子曾說:“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智明而行無過也”,可見,多反省自己,少指責他人才是最明智的表現。晚清紅頂商人胡雪岩之所以生意興隆,深受眾人歡迎,其中,就與他嚴於律己、寬以待人的處事作風有很大關係。

嚴於律己,切忌責人

生活就是一個人展示自我能力的舞台,沒有一個廣泛的人際關係是很難順利在舞台中央亮麗閃現的。當然,在與他人相處的過程中,最重要的還應做到嚴於律己,寬以待人。也許,很多時候,我們都已經習慣了為別人找缺點,而忽視了給自己發現錯誤,總感覺自己的所作所為是無可挑剔的,而別人的很多都是不合格的。

但對於一代著名官商胡雪岩而言,卻不是如此。他不僅嚴於律己,而且非常寬以待人,在他內心深刻明白一個道理,那就是:遇到什麼問題,要多問問自己,少指責別人。事實便是如此:我們隻有多反省自己,少責備他人,才能讓自己成長得更加迅速。常言道:“以責人之心責己,以恕己之心恕人”,這無疑是給追求成功的人們一個最好忠告。可以說,我們每個人的本性是自私的,但自私之餘要懂得替他人著想,懂得為自己反思才是最可貴的。

晚清一介貧民胡雪岩由一個錢莊的小夥計搖身一變,成為聞名於清朝朝野的紅頂商人,這並非是一般人可以做到的。胡雪岩之所以可以成功,其中重要的一點便是他擁有一顆海納百川的心,擁有一雙善於發現自己不足的眼睛。他曾經說過一句非常富有哲理的話:“前半夜想自己,後半夜想別人。”在我們的日常工作中,如果每天都能認真想想自己是否給所接觸的人帶來了快樂,帶來了力量和鼓舞;想想自己有沒有對得起自己的良心,有沒有辜負他人的期望。做到了這些,才會給自己帶來更多的發展機遇。

胡雪岩遇到事情很少去抱怨或責備他人,這主要和母親的良好教育有很大的關係。早年胡雪岩的家境條件十分艱苦,父親在其幼年便離開了人世。顯然,家庭的重擔便落到了母親金太夫人一個人的身上。為了給兒子樹立一個榜樣,也為了能讓兒子學會堅忍不拔,金太夫人從來沒有抱怨過生活的窘迫和命運的不公,這讓小小的胡雪岩看在眼裏,記在心上,也為他以後的事業成功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胡雪岩本是一個放牛娃,後來,由人推薦進入了杭州於姓錢當學徒,煩瑣枯燥的學徒工作並沒有讓胡雪岩有所抱怨,也沒有讓他因此而消沉。他深知“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的道理。為了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也為了能給自己的未來一個交代,胡雪岩經常反省自己,他知道隻有自己才是自己命運的主人,一味地責怪他人是沒有任何意義的。

遇事多問問自己,少指責別人成了胡雪岩做事的一貫風格,即使是麵對事業破產如此棘手的問題,胡雪岩也從未去抱怨過任何人,他深深地對自己進行了反思,最終,以空手來到世界,又空手離開世界的豁達胸懷認清了事實。

嚴於律己,莫要責怪於他人。家境的貧寒不僅沒有讓胡雪岩因此而厭世,而是更加激發了他的生活熱情,激發了他對自己嚴格要求的態度和決心。其實,很多時候,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能果敢地為自己的未來擔負責任,那麼,又何必去指責或抱怨他人呢?

遇到事情,倘若一個人總是從外部找原因,總是責怪別人的過錯,總是抱怨命運的不公,那麼,無論如何都是不會找到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和途徑的。孔子說:“不怨天,不尤人”,並非是毫無道理的,畢竟所有的事情都是由自己選擇的,怨天尤人也是毫無用處的,隻有常常反思自己,多問問自己,才能從中發現問題的真諦,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案。

多問問自己,少指責別人,不錯,正是秉持對自己嚴格要求的態度,胡雪岩才演繹了一個不平凡的人生,才成就了他成為一代卓越巨商富賈的夢想。他一生很少去指責別人,也很少去抱怨世界的不公,而是盡心盡力對自我加以改進,這或許就是他深受眾人歡迎的一個重要原因吧!

以責人之心責己

對待別人的缺點,相信我們每個人都能看得很清、很透;而對於自我的不足,卻幾乎沒有幾個能夠完全認得清。這是人們普遍都會犯的一個通病。然而,若想成功將其克服,就必須學會寬以待人,以責人之心責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