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5章 穩健行事,增加籌碼(3)(2 / 3)

水至柔,得以遍流大地,人要能夠放低身段,學會自我調節,該上則上,該下時一定要下,要有敢於低頭的勇氣,尤其是在麵對逆境時,奮進固然重要,妥協示弱更不可少。與知難而退相比,無畏的犧牲更讓人痛惜。胡雪岩雖一生精明、自強不息、敢於冒險直進,但他更懂得把握尺度,麵對無力挽回的局麵時,他寧願低頭求人,而不會為了所謂的名節,坐等災難降臨。

5.忍一時之氣,可以成就一世

俗話說:“小不忍則亂大謀”,但凡那些成就大事業的人,都懂得一個忍字,都能夠將忍字發揮得淋漓盡致。他們不僅能夠忍受寂寞,還能忍受各種各樣的屈辱,在他們經曆了一番忍耐、練就一身忍功之後,他們就成為大有作為的人了。

對於一個商人而言,就必須練就一番“忍”功。當生意不如意時,就必須有足夠的耐心,去經營、去管理;當麵對一些惡劣的現象時,必須做到笑臉相迎,不可讓自己因為無法“忍”,而失去麵子,失去客戶,進而讓生意走向更加惡劣的地步,何必呢?

做生意就要有極強的“忍”功

胡雪岩認為,一個人若想取得成功,就必須能夠忍受一切,在最痛苦的時候想想甜蜜的東西,這樣就能渡過痛苦,走向光明。胡雪岩的一生,都是以一個忍字為重。他練就了一番非常深厚的“忍”功,無論他麵對如何凶惡的麵孔,在他看來都應當以笑臉相迎,並且他都十分有分寸地做到了。他認為,當他們凶惡時,自己麵帶微笑,不僅不會失麵子,反而能夠將對方的凶惡之氣消除,進而與其化敵為友。

胡雪岩之所以能夠練就強硬的“忍”功,就是因為他早年經曆了求學波折之後,得出的深刻教訓。

胡雪岩是安徽績溪人,在清朝雍正、乾隆時期,安徽績溪的胡家已名滿天下。然而,到了胡雪岩祖父那一代,由於朝中的朋黨、滿漢之間的鬥爭加劇,胡家因此而大受牽連,因此繁榮幾世的胡家從此一蹶不振。到了胡雪岩這一代,胡家早已從績溪人們的印象中消失得無影無蹤了。

胡雪岩小時候就十分聰明,有著非常遠大的誌向。雖然他的父親去世得很早,家裏也十分貧窮。然而,家族裏的人看到胡雪岩的聰明才智,於是就將振興家族的希望寄托在他的身上。家族眾人一起集資,將胡雪岩送到了江南名儒柳風和的萬樹書院讀書,家族成員都希望胡雪岩能夠發憤圖強,重新振興胡家的聲譽。

然而,胡雪岩誌向卻不在於書中的聖人之言,他立誌於經世致用。當時的胡雪岩性格爭強好勝,總是喜歡出風頭。時常與自己的老師辯說、頂撞,惹得一些老師對他十分不滿。

一日,胡雪岩與書院的幾位年輕人坐在一起高談闊論,大談理想。他們談著談著,就談到了為政之道。其中一位年輕人說道:“老師言之有理,為政之道在於恢複孔孟之禮治,民知禮則不會再生事端,如果沒有各種各樣的事端出現了,那麼國家治理起來就容易得多了。”

胡雪岩聽完這位年輕人的話之後,他直搖頭,並且說道:“非也,非也。”

大家聽到胡雪岩的話之後,十分疑惑,便向他問道:“不知雪岩有什麼高見?”

胡雪岩接著說道:“縱觀古今,每個時代的人心所向的都是利益。正像古人所說的‘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任何事情都必須從利益上考慮,如果不將其作為國家政道的話,那麼國家就會受到極大的損害,就更無從治理了。”

大家聽完胡雪岩這段話之後,都不禁搖著頭說道:“雪岩,你說天下眾生,都為利來利往,這難免有些不妥當之處。作為讀書人,理應以治理國家,平定天下為大任,又怎麼能夠跟那些商賈之輩一樣,以營取小利,而荒廢、淡忘了聖人之言?”

胡雪岩聽完這些話後,反駁道:“聖人之言,都不能經世致用,倒不如不學。治理國家的根本就是民生,治理民生最重要的就是在於利,有利則可以生活下去,無利的話,就無法生存於世。我們作為讀書人,都是國家棟梁,日後,或許能夠成為朝廷重臣,或許能夠成為一方大吏,那時所做出的決策謀略就會關係著百姓的生死存活,又怎麼能夠拘泥於孔孟一家的言語,而閉口不談利字呢?”

大家聽了胡雪岩的一番話後,都一時無語,這時一位年輕人停了一會兒說道:“胡兄果然高見,隻是不知道將來胡兄會不會‘熙熙攘攘,利來利往’?”當此人說完這句話之後,頓時引來眾人的哄堂大笑。胡雪岩這時回擊道:“你們之所以來此讀書,不也是為了利才來的嗎?隻不過現在你們所求的利不在小利,而在於求大利罷了。”正當胡雪岩與眾人交談之時,卻被正好從此路過的柳風和聽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