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附錄·朱子校昌黎先生集傳(1)(1 / 2)

【新書本傳宋景文公】

(今以李翱所撰《行狀》、皇甫所撰《墓誌》、《神道碑》、《舊史·本傳》、《資治通鑒》,洪興祖所撰《年譜》,程俱所撰《曆官記》,方崧卿《增考年譜》,考其同異詳略,附注本文之下,以見公之行事本末。而文之已見於集者,不複載雲。)

韓愈,字退之,鄧州南陽人。七世祖茂,有功於後魏,封安定王。父仲卿,為武昌令,有美政,既去,縣人刻石頌德。終秘書郎。(李白作文公父仲卿《去思碑》雲:“南陽人。”而公常自稱“昌黎”。李翱作公《行狀》,亦雲:“昌黎某人。”皇甫作《墓誌》,不言鄉裏;又作《神道碑》乃雲:“上世嚐居南陽,又隸延州之武陽。”而《舊史》亦但雲:“昌黎某。”今按:《新史》,蓋因李碑而加“鄧州”二字也。然考《漢書·地理誌》,有兩南陽,其一河內修武,即《左傳》所謂“晉啟南陽”也。其一南陽堵陽,即荊州之南陽郡。字與“赭”同,在唐屬鄧州者也。《元和姓纂》、《唐書·世係表》有兩韓氏。其一漢弓高侯頹當玄孫騫,避亂居南陽郡之赭陽。九世孫河東太守術,生河東太守純。純四世孫安之,晉員外郎。二子:潛、恬。(恬)隨司馬休之入後魏,為玄菟太守。二子:都、偃,偃生後魏中郎穎。穎生播,徙昌黎棘城。其一則頹當裔孫尋,為後漢隴西太守,世居潁川。生司空棱。後徙安定武安。至後魏有常山太守武安成侯耆,徙居九門,生尚書令、征南大將軍、安定桓王茂。茂生均。均生。生仁泰。仁泰生素。素生仲卿。仲卿生會、愈,而中間嚐徙陳留。以此而推,則公固潁川之族,尋、棱之後,而不得承騫之係矣。

而洪興祖所撰《年譜》,但以騫之後世嚐徙昌黎,遂附《新史》之說,獨以赭陽為均州,小有不同耳。及其再考二《書》,而見公世係之實,則遂諱匿,不敢複著仲卿、會、愈之名,而直以為不可考。今固不得而據也。唯方崧卿《增考》,引董說,以為騫乃韓瑗、韓休之祖,而公自出於尋、棱,與二《書》合。其論南陽,則又雲:今孟、懷州皆春秋南陽之地。自漢至隋,二州皆屬河內郡。唐顯慶中,始以孟州隸河南府。建中中,乃以河南之四縣入河陽三城使,其後又改為孟州。今河內有河陽縣,韓氏世居之。故公每自言歸河陽,省墳墓,而女之銘亦曰:“歸骨於河南之河陽韓氏墓。”張籍祭公詩亦雲:“舊塋盟津北。”則知公為河內之南陽人。其說獨為得之。公詩所謂“舊籍在東都”,“我家本穀”,則必以地近而後嚐徙居耳。但據此,則公與昌黎之韓異派,而每以自稱,則又有不可曉者。豈是時昌黎之族類盛,故隨稱之,亦若所謂言劉悉出彭城,言李悉出隴西者邪?然設使公派果出昌黎也,則其去赭陽,已曆數世,其後人屢遷徙,不應舍其近世所居之土,而遠指鄧州為鄉裏也。方又引孔武仲之說,亦同董氏。而王钅至以為公生於河中之永樂,今永樂猶有韓文鄉,則其說為已誕。蓋其世係雖有不可知者,然南陽之為河內修武,則無可疑者,而《新史》、洪《譜》之誤,斷可識矣。)

愈生三歲而孤,隨伯兄會貶官嶺表。會卒,嫂鄭鞠之。(李漢《序》雲:先生生於大曆三年戊申,三歲而孤。見《祭嫂文》及《乳母誌》。會事見盧東美《誌》。洪《譜》雲:盧《誌》所謂宗兄,乃大宗小宗之宗。《舊史》以為從父兄,誤矣。又雲:《舊史》(大曆十二年)夏五月,起居舍人韓會,坐元載貶官。柳宗元《先友記》雲:“會善清言,有文章,名最高,以故多謗。”會既卒,公攜家北歸,葬會河陽。建中、貞元間,複避地於江南,韓氏有別業在宣城,因就食焉。見《歐陽詹哀詞》、《複誌賦》、《祭嫂》及《老成文》、《示爽》詩。)愈自知讀書,日記數千百言,比長,盡能通《六經》百家學。(《行狀》雲:“讀書能記它生之所習。”《墓誌》雲:“先生七歲好學,言出成文。”今按:《複誌賦》雲:“值中原之有事兮,將就食於江之南。始專專於講習兮,非古訓為無所用其心。”則公之為學,正在就食江南時也。)擢進士第。(洪《譜》雲:貞元二年丙寅,公年十九,始至京師。見《祭老成文》、《歐陽哀詞》、《答崔立之書》。五年己巳,有《上賈滑州書》。六年庚午,有《河中府連理木頌》。七年辛未,有《送齊序》。八年壬申,登進士第,時年二十五,見《上邢君牙書》。《唐科名記》雲:貞元八年,陸贄主司,試《明水賦》、《禦溝新柳》詩。公名在榜中。見《與陸員外書》。《舊史》雲:大曆、貞元間,文士多尚古學,而獨孤及、梁肅最稱淵奧。愈從其徒遊,銳意鑽仰,欲自振於一代。洎舉進士,投文於公卿間,故相鄭餘慶頗為延譽,由是知名。是年有《爭臣論》。九年癸酉,博學宏詞試《太清宮觀紫極舞賦》、《顏子不貳過論》,見《上考功崔虞部書》及《與韋舍人書》。十九年甲戌,有《省試學生代齋郎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