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神秘的藍色世界(1 / 3)

海洋的形成和演變

海洋

海洋是怎樣形成的?海水是從哪裏來的?近兩個世紀以來,人類有關海洋起源與演化問題的知識已取得很大進展。下麵,我們就一起進入原始海洋世界中,感受海洋的神秘與美麗。

廣闊的海洋美麗而又壯觀,但你是否知道,地球最初形成的時候,並沒有河流和海洋,大氣層裏的水分也很少,即使有一些,也隨著其他氣體分子蒸發了。地球上後來的水是與原始大氣一起由地球內部產生的。在早期,地殼才固結不久,地球內部全是“岩漿海洋”,火山噴發此起彼伏,帶出了大量的水汽直衝九霄,聚集成無比巨厚的雲層。隨著地球逐漸變冷,當水蒸氣超過其飽和點時,就開始凝結成水滴、冰晶。從而就引發了“排山倒海”的狂風暴雨,一“下”就是幾百年、幾千年。雨水不停地流向低窪處,年複一年,日複一日,原始海洋就這樣誕生了。此時的大洋水不僅嚴重缺氧,而且含有大量的火山噴發酸性物質,如HCL、HF、CO2等,具有較強的溶解能力。根據科學家對化石的研究,大約在39億年前就形成了原始海洋。

原始海洋

從規模上來看,原始海洋的麵積遠沒有現代海洋這麼大。據估算,它的水量隻有現代海洋的10%左右。後來,由於貯藏在地球內部的結構水的加入,原始海洋才逐漸壯大,形成了蔚為壯觀的現代海洋。原始海洋中的水不像現代海水一樣又苦又鹹。現代海洋海水中的無機鹽,主要是通過自然界周而複始的水循環,由陸地帶入海洋而逐年增加的。可是,原始海洋中的有機大分子非常豐富,是現代海洋所無法企及的。

生命來自海洋

關於生命的起源,有多種不同版本的說法,最具代表性的有“團聚體說”、“類蛋白微球體說”、“來自星際空間說”等,每種假說都有一個共同之處,那就是都與水有關。

自古以來,生命的起源一直是生命學家所熱衷的研究課題。現代科學的研究普遍認為生命起源於海洋,原因有二:一、水是生命體的重要組成和進行生命活動的基礎物質;二、海洋為生命的誕生和繁殖提供了天然的庇護場所,豐富的海水能有效地遮擋紫外線,避免生命遭受損傷。

39億年前誕生的生命,其概念隻是單細胞生物,和現代細菌有著相似的結構。它們經過了1億年的漫長演變,逐漸進化成為最原始的藻類——單細胞藻類,這就是最原始的生命。這些原始藻類不斷地繁殖,進行大量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釋放氧氣,為生命的進化提供了有利條件。

就這樣,原始的單細胞藻類又經過億萬年的進化,變成原始的海洋動物,如水母、海綿、蛤類、珊瑚、三葉蟲、鸚鵡螺等,而脊椎動物的出現相對來說較晚,大約是在4億年前。

那麼,生物又是怎樣出現在陸地上的呢?由於月球對地球巨大引力的作用,海洋出現潮汐現象。由於漲潮的時候水位上升,海水不斷地拍擊、衝刷海岸,就會將一些生物衝到岸上;退潮時,大片的淺灘又暴露在陽光下。這樣在海陸交界處就形成了一條潮間帶。與此同時,臭氧層逐漸形成,這樣就阻擋了紫外線對陸地的直射,為海洋生物的登陸創造了條件,原先生活在海洋中的某些生物,經曆潮漲潮落的不斷磨練後,一些生物就慢慢適應了陸地的生活。當然,也會有一些原始的生命在這個過程死去,而經過無數嚴酷考驗最後留在陸地上的生命,就會不斷為適應新環境而進化。約在2億年前,爬行類、兩棲類、鳥類相繼出現,地球上生命的種類開始多樣化。

地球上所有哺乳動物都是在陸地上誕生的。後來由於自然條件的變化等原因,它們中的一部分又重新回歸到海洋中,如鯨和豚。還有一部分在經過自然界的眾多劇變後,仍然頑強地存活在陸地,並逐漸發展壯大。直到300萬年前。

地球上的海陸分布情況

從地球儀上看,世界的海陸分布極不均勻。陸地主要分布在北半球,海洋主要分布在南半球。從東西半球看,陸地主要分布在東半球,海洋主要分布在西半球。下麵我們來具體看一看地球上的海陸分布。

大陸、半島、島嶼、群島、大洋、海、海峽

大陸:即地球上麵積寬廣而完整的陸地。地球上一共有6塊大陸,分別是亞歐大陸、非洲大陸、北美大陸、南美大陸、南極大陸和澳大利亞大陸。其中,亞歐大陸包括亞洲和歐洲兩大洲。

半島:是指伸入海洋或湖泊陸地,一麵與大陸相連,其餘三麵被水環繞。大的半島主要受地質構造斷陷作用而形成,如中國的遼東半島、山東半島、雷州半島等。此外,由於沿岸泥沙流攜帶泥沙由陸向島堆積,或島嶼受海浪侵蝕使碎屑物質由島向陸堆積,逐漸使島與大陸連接,形成陸連島,中國山東省的芝罘島就是這樣一個島。從分布情況看,世界上大部分半島都分布在大陸的邊緣地帶。

島嶼:島嶼是指散布於海洋、江河或湖泊中的四麵環水、高潮時露出水麵、自然形成的陸地。在狹小的地域集中2個以上的島嶼,就把它們稱為“島嶼群”,列狀排列的群島稱為“列島”。而如果一個國家所有國土都坐落在一個島上,那麼這個國家就被稱為島國。

島嶼可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大陸型,一種是海洋型。大陸型島是大陸棚上那些被水包圍但未被淹沒的部分;海洋型島是指那些從海洋盆地底部升高到海麵的島。世界上較大的島大多都屬大陸型。最大的格陵蘭島,麵積為2175600平方公裏,與毗鄰的北美大陸由相同的物質組成,由一片狹窄的淺海與北美大陸隔開。新幾內亞島是世界第二大島,它是澳大利亞大陸台地的一部分,一道很淺而窄的托列斯海峽將它與陸地隔開。托列斯海峽附近的海底隻要稍稍翹起,就完全能夠將新幾內亞與澳大利亞連接起來;相反的,海平麵稍有上升就會淹沒丘陵海岸,而餘下的丘頂就會變成岸外小島。

群島:簡單來說,群島是指一群島嶼,包括若幹島嶼的若幹部分、相連的水域和其他自然地形。群島最早指多島海(分布著很多島嶼的海),如愛琴海中的島嶼。後來,人們將太平洋圖阿莫圖低群島、巴拿馬灣中的珍珠島等也歸為此類。根據形成原因,可分為構造升降引起的構造群島,火山作用形成的火山群島,生物骨骼形成的生物礁群島,外動力條件下形成的堡壘群島。群島也是有大有小,許多大型群島中通常也包含著許多小群島,如馬來群島就包括菲律賓群島、大巽他群島、小巽他群島、東南群島、西南群島、馬魯古群島等。如果島嶼排列成線形或弧形,人們又將其稱為列島,我國就有長山列島、澎湖列島等多個列島。

全世界有50多個重要的群島,分布於四個大洋中。其中,太平洋有19個,大西洋有17個,印度洋有9個,北冰洋海域中有5個。

大洋:離大陸較遠的遼闊水域,是海洋的中心部分。大洋約占海洋總麵積的89%。深度較大,海水的溫度及鹽度不受大陸的影響,平均鹽度在35%左右。

海:大洋靠近大陸的部分稱為海。深度較小(一般2000~3000米),海水特征受大洋和大陸兩方麵的影響,會出現明顯的季節變化。世界上海的麵積約占世界海洋總麵積的11%。根據地理位置劃分,海可分為邊緣海、地中海和內海。

海峽:又稱為“海上走廊”、“黃金水道”,是指兩塊陸地之間連接兩個洋或海的狹窄水道。它一般海水較深,水流湍急。海峽在航運上、軍事上都具有重要意義。據統計,全世界共有1000多個海峽,其中較為著名的有:連接北冰洋和太平洋的白令海峽;連接黑海和地中海的土耳其海峽(又稱黑海海峽);連接大西洋和地中海的直布羅陀海峽等。

地球表麵水陸麵積的比例

地球的總麵積大約是5.1億平方公裏,其中陸地麵積1.49億平方公裏,海洋麵積3.61億平方公裏,海洋所占的麵積遠大於大陸。

類別

麵積(億平方公裏)

占地球表麵總麵積(%)

地球表麵

5.1

100

陸地表麵

1.49

29

海洋表麵

3.61

71

大陸漂移

觀察一下世界地圖你會發現,南美洲的東海岸與非洲的西海岸非常吻合,好像是一塊大陸分裂後、南美洲漂出去後形成的。1620年,著名的法蘭西斯·培根道出了這一事實。此後,法國的普拉賽、德國的洪堡都認為諾亞洪水時兩塊大陸分離,原先的大西洋隻是一條大河,諾亞方舟就行駛在這條河中。

證明兩塊大陸是連在一起的而不是分開的,還有斯奈德·佩利格裏尼。他在1858年寫的《地球形成及其奧秘》一書中指出歐洲和北美的煤層中有相似的植物化石,並畫出兩幅大陸拚命圖說明兩塊大陸分離前後的狀態。1908年,泰勒為說明現代山脈的起源而提出大陸漂移說。他認為大陸殼像冰蓋一樣緩慢滑動,歐亞大陸南移,受印度半島阻擋而形成帕米爾、喜馬拉雅等強烈褶皺帶;在東南亞,因阻力不大而形成馬來亞島弧。貝克在1911~1928年間多次論證大西洋兩岸山脈的拚合是由於大陸漂移所造成的。

在學術界影響力最大的大陸漂移說是阿爾弗雷格·魏格納提出的,他被稱作大陸漂移說的創始人。1915年,魏格納發表“大陸及海洋的起源”,充分論述大陸漂移的證據。他認為,全世界最初隻有一塊大陸,稱泛大陸。矽鋁層比矽鎂層輕,就像冰山漂浮在水麵一樣,又因為地球由西向東自轉,南、北美洲相對非洲大陸是後退的,而印度和澳大利亞則向東漂移了。泛大陸的解體始自石炭紀,經二疊紀、侏羅紀、白堊紀和第三紀的多次分裂漂移,形成了現代人們所熟知的七大洲和四大洋。

大陸漂移過程示意圖

魏格納大膽地描繪了一幅萊伊爾的漸變論無法想象和接受的海陸構造變動的圖案,因而遭到了學術界的強烈反對和抨擊。魏格納並沒有就此停止研究,而是繼續為他的理論搜集證據。為此他兩次去格陵蘭考察,發現格陵蘭島相對於歐洲大陸仍然有漂移運動,漂移速度大約為每年1米。1930年4月,魏格納率領一支隊伍迎著暴風雪第4次登上格陵蘭島進行考察,在零下65℃的酷寒下,團隊成員大都失去了信心,隻有他和另外兩個追隨者繼續前進,最後終於成功到達中部的愛斯密特基地。11月1日,他冒險返回西海岸基地。然而,在返回的途中,他卻失去了蹤影。直到第二年4月,人們才發現他的遺體,他已經凍得像石頭一樣堅硬。

30年代初,大陸漂移的說法幾乎完全消失了。即使在美國,講授大陸漂移說的教授也會被解聘,當時的狀態可謂是逆萊伊爾者亡。唯一信奉大陸漂移說的人位於南半球,因為南美、非洲、印度和西澳冰川分布的事實使人們不能不相信這四個大克拉通最初是相連的,被稱為岡瓦納大陸(也稱南方大陸)。

1968年,法國地質學家勒比雄在充分吸收其他學派(大陸漂移、海底擴張)的基礎上,結合當時諸多新的地質構造理論,提出了“板塊構造學說”。他把全球地殼分為六大板塊:太平洋板塊、歐亞板塊、印度洋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和南極洲板塊。板塊學說使魏格納生前一直沒有解決的漂移動力問題得到了完美解釋。隨著板塊運動被確立為地球地質運動的基本形式,地學也進入全新的發展階段。大陸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海洋時而擴張、時而封閉,這幅圖景已經被人們所接受。到了20世紀80年代,人們確實相信,從大陸漂移說的提出到板塊學說的確立,構成了一次名副其實的現代地學領域的偉大的革命,人們也終於承認大陸漂移說並非子虛烏有,而是真正存在的。

從遐想到探索

在這個美麗的星球上,幾乎所有的國家都有過“創世”的神話,而這些神話大多數都與海洋有關。

西伯利亞—阿爾泰的創世神話

最初的時候,地球上除了水之外,什麼也沒有。上帝和魔鬼那時候的體形像極了鵝,它們每天都漂浮在原始海洋上。

魔鬼總想飛上來,但它每次準備飛的時候反而會沉入海底,幾乎快要窒息,於是隻好求助上帝。上帝運用法力使一塊從海裏升起,再讓魔鬼從海底抓一把土,接著說:“讓世界成形吧。”話音剛落,這把土就開始慢慢變大、變硬。但魔鬼非常有心計,它在給上帝抓土的時候偷偷往嘴裏藏了一把土,這把土也跟著變大,大得快要將他的嘴撐破。上帝知道後,立刻讓它把土吐出來,這樣,大地上就有了沼澤。魔鬼隨後也變成了人。

北美迪埃格諾人的創世神話

最早的時候並沒有陸地,隻有一片廣袤的原始海洋。在海洋深處住著兩兄弟,他們每天都閉著眼睛,因為倘若不這麼做,鹽水就會傷害到他們的眼睛。有一次,哥哥走出海洋向四處望去,除了水什麼也沒有看到。弟弟也跟著上浮,但半途中他睜開了眼睛,眼立刻瞎了,隻好返回海底。這種情況下,哥哥就獨自留在海麵上,打算創造一片陸地。他先做了些紅色的小螞蟻,這些螞蟻一下子變得非常多,它們的身體把海水填實,因此世界上就出現了陸地。

海神的傳說

在各種創世神話中,關於海神的記載寥寥無幾。海神的傳說最早出現在巴比倫文明中。曾經居住在現今伊拉克東南部的巴比倫人非常崇敬“艾亞”,因為她是個海神,她長的很像一隻美人魚。而在稍後的克裏特文明時期,也流傳著海神的故事。克裏特是地中海的一個小島,島上的居民個個擅長遊泳和潛水。在公元前3000年時,據說有個優秀的潛水夫魯勞克斯,為了探索海洋的秘密,奮勇投身海洋之中。他的無畏精神深深感動了上帝,於是上帝讓他成了一個不死的海神。在希臘神話中,全體海神的首領是波塞冬,他發怒時,會用三叉戟拍打海麵,這樣就會引起狂風。希臘人為了討好海神,就在最懸崖峭壁上建立了一座氣勢宏偉的海神廟。

中國古代關於海洋的傳說

在中國,古時候的人們關於海洋的傳說,頗有些特別。在關於海龍王和蝦兵蟹將龜宰相的傳說之前,則認為以泰山為中心,北到恒山燕山腳下,南達揚子江入海口,東至冀浙海濱,這片三角形的地域稱為中州,又名中原。環繞在中原周圍的則是海洋,每片海洋都有一個皇帝統治。

在古時候人們的眼裏,海洋是一個充滿黑暗和恐怖的地方。“海”這個字“從水從晦”。晦,所代表的意思就是晦暗。晉人張華的《博物誌》中記載:“海之言,晦昏無所睹。”這裏所說的“無所睹”,則表明不可知。由此不難想象到當時人們對海洋的敬畏程度。

麵對著恐怖而凶險的海洋,古時候的人們並沒有放棄求知的欲望,他們以豐富的想象來滿足好奇心。集中描寫海外世界山川道裏、風土人情的,是那本著名的《山海經》,它裏麵所講述的人物個個怪模怪樣。“灌頭國”其人“人麵有翼,鳥喙”;“長臂國”其人“手下垂至地,捕魚海中,兩手各操一魚”;“一臂國”其人“一臂一目一鼻孔”;“長股國”其人“身如中人而腳過三丈,常負長臂人入海捕魚”;“聶耳國”其人則“雙手托其耳,懸居海水中”……內容可謂豐富而神奇。

古時候的中國人也常用神話來寄托他們征服海洋的雄心壯誌。最為人們熟知的是精衛填海的故事。它講的是管太陽升落的炎帝有一個女兒,叫女娃。有一次炎帝外出時,女娃不慎失足於東海溺死。她的靈魂化為一隻鳥,“其狀如烏,文首,白喙,赤足”。它就是精衛鳥,為了不讓大海再奪去其他無辜的生命,精衛就發誓將大海填平,於是它每天“銜西山之木石,以堙於東海”。

在我國古代傳說中,敢於向海洋挑戰的第一人可能要數秦始皇了。“始皇夢與海神戰,若人狀。問占夢,博士曰:‘水神不可見,以大魚蛟龍為侯’……始皇乃令入海者賚捕巨魚具,而自以連弩候大魚出射之。”

從這裏可以看出,人類始終都抱著一種矛盾的思想看待海洋。海洋的雄渾壯闊使人類感到自身的渺小,但海洋的神奇奧秘卻又讓人類產生了接近它的想法。

人類最初對海洋產生濃厚的興趣,是從海的表麵開始的。當樹葉在水麵上隨風飄蕩的時候,人們從中得到啟發造出了船。1973年,在一次尋找石油的鑽探中,偶然在中國浙江餘姚發現了河姆渡古人類遺址,從厚達2米的海生貝殼層中發現了一把小型木槳,這向人們證實了船至少有7000年的曆史。

船能夠行駛在海上,最初人類用它在海邊巡邏,以捕捉魚蝦。古書《竹書紀年》有“東狩於海,獲大魚”的文字記載。而人類駕舟遠航以探求世界的秘密,則是很久以後的事情。

到目前為止,人類所能考證的第一次大規模遠航是在公元前609年。當時的埃及法老尼科是個求知欲極其強烈的統治者,他不滿足他的船隊隻在地中海遊弋,他想知道地中海以外的世界到底是什麼樣,就雇用了一批善於航海的腓尼基水手,租用了3艘有50把大槳的木船,開始了他們的探索之旅。

從此,人類一直未停止探索海洋的腳步。就這樣,一個地方的人的視角擴展到了海的那一邊,發現了新的大陸,新的人群,感受著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境遇。接下來,他們繼續尋找,繼續過著漂流的生活,於是,無邊無際的海洋成了他們的家園。直到後來,終於發現海洋本是孕育生命的母親。

領海、公海、專屬經濟區

波瀾壯闊的海洋共分為幾大區域:領海、專屬經濟區和公海。從法律製度上,《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將海洋分為:內海、領海、毗連區、專屬經濟區、大陸架、國際航行海峽、群島水域、公海、國際海底區域。在它們當中,有些區域在自然位置上相互交叉在一起的。

領海

什麼是領海?海洋法將領海定義為:國家主權擴展於其陸地領土及其內水以外鄰接其海岸的一帶海域。關於領海的寬度,1982年《聯合國海洋法公約》規定,“每一個國家有權確定其領海的寬度”,但並不指可以隨意地確定,即“從按照本公約確定的基線量起不超過12海裏的界限”。也就是說,量算領海的寬度要有一條起點線,這條起點線被稱為領海基線。沿著領海基線向外劃出一定寬度的海域,就是領海,基線內的水域則為內水。一般有2種確定沿海國領海基線的方法:(1)正常基線,又稱低潮線,即退潮時海水退出最遠的那條海岸線。(2)直線基線,即在大陸岸上和沿海岸外緣島嶼選定適當點作為基點,然後將相鄰的基點用直線連接起來,這一係列的直線構成的基線為直線基線。這種基線適用於海岸線極為曲折,或者緊接海岸有一係列島嶼的地方。每個國家都可以根據其海岸的具體狀況自行擇定領海基線。

領海是一個國家領土的延伸,這個國家對領海享有主權。如屬地優越權,對於領海內的人和物,除受國際法的限製外,行使排他的管轄權;捕魚和開發領海資源的專屬權利;領海上空的專屬權利等,這些都包括在內。

但是,一個國家在行使其領海主要時,要受到習慣國際法規則的限製,即外國船舶享有無公害通過一國領海的自由。《聯合國海洋法公約》規定:“所有國家,不論為沿海國或內陸國,其船舶均享有無害通過領海的權利。”這就是所謂的“無害通過權”。外國船舶在一個國家領海享有“無害通過權”,必須達到以下條件:(1)通過領海必須是無害的,即不損害沿岸國的和平、良好秩序或安全,也不違反國際法規則。(2)在通過一國領海時,應當遵守沿岸國的有關法令。(3)除了意外情況,通過領海必須是繼續不停地迅速航行,中途不能隨意停下來。需要注意的是,無害通過權一般隻適用於商船,軍艦的海上航行活動是否享有這項權利,目前還存在一定的分歧。

公海

國際法上指,國家領海以外的海域通稱為公海。《聯合國海洋公約》給公海下的定義是:“公海是不包括在國家的專屬經濟區、領海或內水或群島車的群島水域內的全部海域。”按照公認的國際法的原則,公海是所有國家共同擁有的財富,對所有國家自由開放,平等使用。它不屬於任何國家領土的組成部分,因而主權不單獨歸任何一個國家屬有,任何國家不得將公海的任何部分據為己有,且不能行使公海管轄權。

隨著社會和技術的不斷發展,人類對海洋的利用活動越來越頻繁,公海自由也有了發展。1958年《公海公約》規定,公海自由包括:航行自由;飛越自由;捕魚自由;鋪設海底電纜和管道自由。上述各項自由在傳統法上被稱為“公海四大自由”。1982年,《聯合國海洋公約》為公海自由增加了兩項新內容,即建造國際法所準許的人工島嶼和其他設施的自由以及科學研究的自由。在公海上航行的船舶,就各有其國籍。船舶懸掛某一國家的國旗即具有該國國籍。船旗國對具有其國籍的船舶,應行使有效的管轄和控製。為了使海上秩序維持穩定,每個國家有權對在公海上發生的海盜行為,販運奴隸,未經許可的廣播,非法販運毒品等違反國際法的行為,進行幹涉。

專屬經濟區

在第三次聯合國海洋法會議上,確定了專屬經濟區這一項新的製度。專屬經濟區是指從測算領海基線量起200海裏、在領海之外毗鄰領海的一個區域。

從現實中來看,海洋大國或島國更容易獲得較大麵積的專屬經濟區。如美國除本土東西兩側延伸的大陸架外,還在太平洋、大西洋上擁有夏威夷、關島等屬土,宣稱是世界上擁有最大的專屬經濟區的國家;法國利用其在太平洋上的屬島,也宣布擁有極大的專屬經濟區;澳大利亞由於四麵環海,注定其擁有較大的專屬經濟區。此外,隻要是島國,也都堪稱是“海洋大國”。如位於南太平洋的島國圖瓦盧陸地麵積隻有26平方公裏,但構成國土的200多個珊瑚島散布在22萬平方公裏的海域內,其專屬經濟區超過90萬平方公裏,是國土麵積的3.4萬倍!

專屬經濟區所屬國家所享有的權力包括:勘探、開發、使用、養護、管理海床和底土及其上覆水域自然資源的權利,對人工設施的建造使用、科研、環保等的權利。而其他國家享有航行、飛越自由等,但這種自由也要適當顧及沿海國的權利和義務,並應遵守沿海國按照《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規定和其他國際法規則所製定的法律和規章,一切“按章辦事”。

任何一個國家在其專屬經濟區內,還享有行政管轄權、民事管轄權、刑事管轄權和國際法所賦予的其他權利的管轄。專屬經濟區既不屬於公海,也不屬於領海,而是自成一類的具有獨立地位的海域。專屬經濟區本身不是自然存在權利,需要國家以某種形式宣布建立並說明其寬度。專屬經濟區從測算領海寬度的基線量起,不應超過200海裏,也就是370.4公裏。

到1995年為止,世界上共有112個沿海國確定了200海裏區和專屬經濟區,其中專屬經濟區80餘個,還有一些國家宣布了專屬漁區。

海洋與氣候

海洋是地球上決定氣候發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它通過與大氣的能量物質交換和水循環等作用在調節和穩定氣候上發揮著決定性作用,被稱為地球氣候的“調節器”。

海洋的氣候調節功能

地球上的氣候變化莫測,其最主要的原因是大氣受熱的狀況和大氣中所含水汽的多與少。地球上的熱量來自太陽,這種說法並沒有錯。但前提條件是,它必須要經過海洋這個“調節器”才能影響地球氣溫,使地球溫度發生變化。

太陽光以短波輻射的方式照到地球,當它通過大氣時,隻能一小部分被大氣直接吸收,大部分則照射在地球表麵,使地球表麵溫度增高。地球表麵增溫後,會不斷向外發出輻射,這種輻射和太陽的短波輻射不同,不發光,隻發熱,屬於長波輻射,也叫熱輻射。這種長波輻射正是大氣層容易吸收的,因而大氣溫度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