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神秘的藍色世界(2 / 3)

海洋占地球麵積的2/3,它是大氣熱量的主要供應者;同時,海水的熱容量比空氣大得多,1cm3的海水溫度降低1℃放出的熱量,可使3000cm3的空氣溫度升高1℃。海水是透明的流體,太陽可以照射到較深的地方,使相當厚的水層貯存著熱量。如果全球100米厚的表層海水降溫1℃,釋放的熱量就能夠使全球大氣增溫60℃。所以,海洋長期積蓄著的大量熱能就像是一個“鍋爐”,通過能量的傳遞,對天氣與氣候產生一定的影響。

大氣中的水蒸氣主要來自於海洋。海水在蒸發時,會將大量水汽散發到大氣,海洋的蒸發量占地表總蒸發量84%左右,海洋平均每年可以把3.6萬億立方米的水化為水蒸氣。空氣中的水蒸氣含量多了,就會使空氣變得輕薄、新鮮些。

同時,海洋能夠吸收大氣中40%左右的二氧化碳,降低人類活動對環境造成的影響,能夠有效抑製全球變暖。

根據以上所述不難看出,海洋是地球大氣熱量和水汽的主要供應者。海洋的熱狀況和蒸發情況,直接影響著大氣的熱量和水汽的含量與分布。因此,說海洋是地球氣候的“調節器”一點都不誇張。

氣候對海洋的影響

反過來講,氣候變化也會對海洋產生重要的影響。氣溫上升會導致海平麵和海水溫度升高,而海洋大量吸收二氧化碳,則會增強海水的酸性,這些都會對海洋和海岸生態係統造成破壞,珊瑚白化、珊瑚礁死亡、小島嶼遭淹沒等一係列問題都與此有著重要聯係。可見,氣候對海洋的影響是非常大的。就拿印度尼西亞來說,該國海洋事務和漁業部部長曾表示,在未來幾十年裏,印尼的很多島嶼將會因為海平麵上升而沉入海中。也有環境學家稱,如果人類不馬上投入行動,地球上的珊瑚礁將在20世紀末全部消失,這絕對不是危言聳聽!

此外,氣候變化還會使海洋的氣候模式與洋流發生改變,從而加大海洋災害的程度。尤其是海水酸化後發生倒灌,進入陸地後會對河口、入海口等生態係統造成不利的影響。可見,保護環境,勢在必行,這是所有地球人共同的責任!

海洋中的島嶼

在海洋裏,無論是在大陸架,還是在大陸披上,或是在大洋底區域裏,都有或大或小的露出水麵的陸地,我們把這樣的陸地稱為海洋中的島嶼。

根據島嶼的成因、分布情況和地形的特點,海島可分為堆積島、大陸島和海洋島三種類型,還有一種較特殊的珊瑚島。

大陸島

什麼是大陸島呢?大陸島其實最初也屬於大陸,多分布在離大陸不遠的海洋上。大陸島的形成主要是陸地局部下沉或海洋水麵普遍上升,下沉的陸地、地勢較低的地方被海水淹沒,高的地方仍露出水麵。露出水麵的那部分陸地,就成為海島。我國的舟山群島、台灣島、海南島以及沿海的一些小島,都是這種類型的島。還有一些大陸島是曆史上大陸在漂移過程中被甩下的小陸地,如新西蘭、馬達加斯加島等。大陸島也有大小之分。但世界上的大島都是大陸島。如格陵蘭島、伊裏安島、加裏曼丹島、馬達加斯加島,是世界上的四大島。

在地貌上,大陸島與大陸的特征十分相似。在我國的山東半島和遼東半島的丘陵海岸,地勢不是特別高,所以附近的海島海拔也不太高,麵積也都不超過30平方米。而在山峰縱橫的東南沿海,海島不僅多,而且海島的海拔、麵積也較大。我國麵積大於100平方公裏的大島幾乎都分布在這裏。在美麗廣闊的大島上,有平原、丘陵和山地,遠望山巒疊起,近看懸崖陡壁,山峰直刺青天。如:海南島的五指山山脈,海拔為1867米;台灣島的台灣山脈,海拔在3000~3500米。

火山島

由海底火山噴發物堆積而成的島嶼稱為火山島。海底火山熔岩不斷堆積,直到厚度頗大,最終突出在海麵上。火山島按照其性質可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大洋火山島,它與大陸地質構造沒有聯係;另一種是大陸架或大陸坡海域的火山島,它與大陸地質構造有聯係,但又與大陸島不同,是介於大陸島大洋島之間的一個過渡類型。

火山島大多分布在環太平洋地區,著名的火山島群有阿留申群島、夏威夷群島等,其中,構成夏威夷群島的熔岩堆,要足足高出大洋底9700米。

在我國,火山島並不多見,總數不過百十個左右,主要分布在台灣島周圍;在渤海海峽、東海陸架邊緣和南海陸坡階地僅有零星的幾個。台灣海峽中的澎湖列島(花嶼等幾個島嶼除外)是以群島形式存在的火山島;台灣島東部陸坡的綠島、蘭嶼、龜山島,北部的彭佳嶼、棉花嶼、花瓶嶼,東海的釣魚島等島嶼,渤海海峽的大黑山島,細紗中的高尖石島等,都是孤立於海洋中的火山島。它們都是第四紀火山噴發而成,形成這些火山島的火山現在都已經停止噴漿。

火山島

火山所噴發出的熔岩一邊堆積增高,一邊從火山口寧靜溢出,好像煮沸的米湯從鍋裏沸瀉出來一樣,使火山島形成圓錐形的地形,被稱為火山錐。它的頂部為大小、深淺、形狀不同的火山口。火山噴發的地方大多都會形成地勢崎嶇的丘陵。我國的火山島主要是玄武岩河安山岩火山噴發形成的。玄武岩漿粘度較稀,噴出地表後,向外流淌,由此形成的火山島的坡度較小,麵積較大,高度較低,其表麵是起伏不大的玄武岩台地,如澎湖列島。安山岩屬中性岩,岩漿粘度較稠,噴出地表後,流動較慢,並隨溫度的下降而迅速凝固,碎裂的岩塊從火山口向四周滾落,形成地勢高峻、坡度較大的火山島,如綠島和蘭嶼。如果火山噴發量大,次數多,時間長,火山島的高度和麵積自然而然也會隨之增大。

經過多次複活噴發、崩塌,以及很多年風化剝蝕形成,島上岩石破碎並逐步土壤化,因而火山島會出現動物和植物。因成島時間、麵積大小、物質組成和自然條件的差別,火山島的自然條件也並都是相同的。澎湖列島上土地瘠薄,常年吹著狂風,植被稀少,島上景色單調。綠島上地勢高峻,氣候宜人,樹木花草漫山遍野,海上風光異彩紛呈。

珊瑚島

珊瑚島是海洋島的一種。大多分布在熱帶海洋中,它的形成與大陸的構造、岩性、地質演化曆史無關,因此,珊瑚島和火山島被人們合稱為大洋島。

珊瑚島是由海洋中的珊瑚蟲遺骸構成的島嶼。珊瑚蟲死後,其身體中所含的膠質能把各自的骨骼結在一起,一層粘一層,天長日久就了礁石。珊瑚島的外表覆蓋著一層磨碎的珊瑚粉末——珊瑚砂和珊瑚泥。按其形態劃分,可將珊瑚島分為岸礁、堡礁和環礁三種類型:岸礁沿大陸或島嶼岸邊生長發育,形狀似長條,主要分布在南美的巴西海岸及西印度群島;堡礁又稱堤礁,是離岸距離較遠的堤狀礁體,與岸之間有瀉湖分布,最為著名的就是澳大利亞東海岸外的大堡礁;環礁分布在大洋中,它的形狀多樣化,但最多的還是環狀,主要分布在太平洋的中部和南部,而且多是群島。

衝積島

衝積島也稱衝擊島。它是陸地上的河流攜帶著泥沙流向海裏,沉澱下來形成的海上陸地。陸地的河流流動速度比較快,帶著上遊衝刷下來的泥沙流到寬闊的海洋後,流速就會變得緩慢,泥沙就沉積在河口附近,久而久之,越積越多,逐步形成高出水麵的陸地,也就是衝積島,它有“海中田園”的美稱。

世界上許多河流入海處都會產生一些衝積島。我國共有400多個衝積島,地處我國長江口的崇明島,是我國乃至世界上最大的河口衝積島。我國第二大衝積島是湖北枝江長江中的百裏洲。衝積島的地質構造與河口兩岸的衝積平原相同。衝積島地勢低平,它的四周環繞著許多灘塗。

崇明島

形成衝積島的原因各不相同。我國長江口的沙島是由於漲落潮流不一所致,形成暖流區,是泥沙不斷堆積而形成的。珠江口沙島成因不一,有的是因河心灘發育而成;有的是由於河流中油岩島阻擋產生河汊,在河汊流速較慢的一側泥沙沉積而成沙垣,再逐漸形成沙島;有的由河口沙嘴發育而成,最典型的是台灣島濁水溪三角洲外的一係列沙島;還有一種是由波浪侵蝕沙泥海岸,從海岸分離出小塊陸地,也成了衝積島,不過這種衝積並不多見。

我們知道,衝積島主要由泥沙形成,因此它的結構比較鬆散,性質不穩定。如果周圍的水流條件發生改變,島的麵積就會隨之漲大或縮小,形態也會變化。河口地區的衝積島,每逢遇到強潮倒灌或洪水傾瀉,強烈的衝蝕會使島四周形態發生改變。大多數情況下,在衝積島嶼河流和潮流平行的兩邊,總是一邊經受侵蝕,一邊逐漸淤積,日積月累,便形成長條形島嶼;有的衝積島會衝蝕消失;有的島嶼則會不斷成長,最終與陸地形成一體。

衝積島的地貌形態比較簡單,地勢平坦,海拔隻有幾米,有些有綠蔭覆蓋,有些則是滿目黃沙。在土壤化較好的衝積島上,也可以種些林木、綠草或莊稼來保護島嶼。

地處長江口門戶崇明島是世界上最大的河口衝積島,中國第三大島,成陸已有1300多年曆史,現有麵積1267平方公裏,戶籍人口63.5萬人。全島地勢平坦,土地肥沃,林木茂盛,物產富饒,是有名的魚米之鄉。東瀕東海,南與浦東新區、寶山區和江蘇省太倉市隔江相望,北同江蘇省海門、啟東兩市一水之隔。總麵積1411平方千米。形如一春蠶,東西長,南北狹。在它的旁邊還有橫沙、長興兩島。崇明島的形成與長江江口的演變相聯在一起。由於長江口有著向東南伸展,且口門沙島有不斷北靠的趨勢,因此,從前的崇明島與現在的位置和形狀相差甚遠。

崇明縣目前轄有13個鎮和3個鄉。縣政府所在地城橋鎮是全縣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2006年底全縣戶籍人口為69.98萬人,比上年減少1408人,外來流動人口11.1萬人,人口出生率5.93%,死亡率8.33%,自然增長率-2.4%。民族以漢族為主,另有蒙古族、回族、滿族、壯族、白族、彝族、朝鮮族、維吾爾族、布依族、哈尼族、土家族、藏族等少數民族。

曆史據考,約在1000多年前的唐朝,長江口門在今揚州、鎮江一帶,那時的口門沙島隻是江中的兩個小沙洲,稱為東沙和西沙,麵積亦甚小,約數十平方公裏。島上先民從附近江蘇丹陽、句容等地遷來,以打漁為生。到了唐神龍元年(705年),始建立崇明鎮於西沙,大概這是最早“崇明”兩字的出現。在這以後,崇明島不斷順江下移,下漲上坍,於宋朝已在西沙西北麵張出了姚劉沙、東北麵堆積而成了三沙,而原來的東沙和西沙則漸漸被崩塌衝走。接下來,三沙的命運亦和東沙、西沙一樣,逐漸地被衝漲,舊去新來,在其下側堆積形成了馬家浜、平洋沙,長沙等沙洲,其中的長沙即是現在崇明島的前身。

在曆史的長河中,許多沙島依次北靠或被衝坍消失了,然崇明島發展到今日,正處於其頂峰時期。崇明島亦是不穩定的,就連其縣城亦是一再遷移。至明萬曆十一年(1583年),此前崇明縣城已經有了五次大搬家。到了清朝光緒年間(1875~1908年),長沙南岸迅速地淤漲起來。後經當地百姓建石塘石壩等,製止了淤漲的勢頭,縣城才得以保持並穩定下來。

崇明人民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明代抗倭鬥爭中,崇明“沙兵”以英勇著稱。1921年秋,崇明西沙農民暴動,毛澤東在當時的中共中央機關報《向導》周報上著文介紹這一壯舉。1926年9月,中共江浙省委特派員陸鐵強、俞甫才回崇,建立了全國較早的農村基層黨組織。在長期革命鬥爭歲月中,許多崇明兒女為中國人民的革命事業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崇明島水潔風清,到處都有未經人工斧鑿的天然風光。早在明清兩代,島上就有“金鼇鏡影”、“吉貝連雲”、“玉宇機聲”等瀛洲八景。如今。崇明島風光更加旖旎。綠樹成蔭的200多公裏環島大堤,猶如一條綠色巨龍,盤伏在長江口上。清晨,登上大堤東端,欣賞東海日出,不減泰岱奇觀;傍晚,立於大堤西側,飽覽長河落日,耳聽歸舟晚唱,令人心曠神怡。島上有眾多的曆史名勝和人文景觀。有麵向浩瀚江水的瀛洲公園;千姿百態的城橋鎮澹園;還有金鼇山、壽安寺、孔廟、唐一岑墓、明潭、鄭成功血戰清兵的古戰場等遺址;有麵積達5400多畝的華東地區最大的人造森林——東平林場。近年來,由於加強了各旅遊景點的建設,海內外觀光旅遊者源源不斷,僅1997年前來觀光的遊客近百萬人次。最近,崇明縣政府就進一步開辟島上的旅遊資源,提出了今後五年旅遊業開發的總體規劃。它包括加快和完善中部東平國家森林公園度假區;中南部文化旅遊區;西部綠華水上遊樂度假區;東部東海瀛洲大樂園旅遊區,並逐步建設成為大上海富有特色的休閑旅遊勝地,最終建成我國乃至東南亞地區屈指可數的國家級旅遊度假區。崇明島是整個上海發展空間和發展潛力最大且投資成本最低的地區。作為上海市經濟發展戰略“三步走”的第三步,21世紀崇明將拉開大開發,大開放的帷幕。規劃到2020年崇明將建成全國開放度最高的綠色食品開發園區、國家級旅遊度假區和國際金融貿易區。即時,崇明島將成為遠東最繁華的島嶼。

崇明島上,地勢平坦,景觀如同江南田地,初到崇明島的人,甚至感覺不到已到了島上。一片片綠油油的莊稼、一道道灌溉用的水渠,村落密布,道路交錯,並無一般海島的荒涼感覺。

但是,作為海島,崇明島當然有其一些獨特的資源與景觀。大致有三樣特別之景:一曰蟹多。崇明島上,尤其在近海邊的泥灘上,到處是小蟹,幾乎黑壓壓的布滿灘麵。遊人行走灘麵,小蟹們受到驚嚇,紛紛逃入灘上無粉的洞穴,速度之快,令人驚歎!可以說,即使你以最快的速度俯身抓拾,也難碰觸到它們半點。當然,灘麵上蟹穴滿地,用“千瘡百孔”形容之,絕不為過。所以,崇明島又有“蟹島”之美名。加上崇明方言,把“啥”字亦念成“蟹”字之音,聽來亦頗為別致。尤其是當地漁民百姓用土產蟹來款待你時,且又要客氣地說:“沒啥哈(“蟹蟹”),吃點蟹吧!”初到沉得十分有趣,即使以後回顧,亦會感到此番經曆又是何處可覓呢!

崇明島的第二大特色是海灘蘆葦成林,可稱其為“環島綠色長城”了。由於蘆葦適宜於灘地生長,且長勢甚猛,在崇明島北岸及東南岸團結沙一帶,我們曾看到寬達數公裏的蘆葦帶。人行其中,似覺無邊無際,可能當年沙家浜的蘆葦蕩之規模亦不過此。蘆葦之初用,不僅可護岸促淤,而且可作造紙之原料。

第三大特色是島身形狀遷徙無常,始終處於迅速的演變過程中。不像基岩島嶼,千百年來基本上維持著相對穩定的狀態,崇明島卻自始至終演變不斷。現在還在醞釀著堵塞北支等工程。看來我國這個第三大島演變成為長江口北岸陸地那個日子的到來要比預見的更早些。

崇明島還有一個美麗的古稱:“東海瀛洲”。相傳在遠古東海之中有一瀛洲側境,是神仙居處,但這個仙島沒有穩固下來,一直飄忽不定。秦始皇和漢武帝先後派人到東海之上四處尋找,都沒有找到。後來到了明朝,朱元璋皇帝把“東海瀛洲”四個字賜給了崇明島。從此,崇明島便有了古瀛洲的美名了。由柳洪平創建。

坡上的衝溝——海底峽穀

如果有幸乘潛水器來到海底,你會發現從大陸架順著大陸的斜坡散布著一道道裂穀,這就是海底峽穀,又稱水下峽穀。峽穀蜿蜒彎曲,有支穀岔道,穀底向下傾斜,往往從淺海陸架或陸坡上部,一直延伸到水深達2000米以上的陸坡底部。它的規模比陸地上穿過山脈的山澗峽穀還要壯觀。

海底上的穀地同陸地上的峽穀是多方麵原因形成的,因此並不是每種海穀都能稱為海底峽穀。海底峽穀的橫剖麵呈V或U形。穀壁險峻且帶有階梯狀陡坎,穀底有小盆地及高低不等的橫脊,大多數峽穀蜿蜒帶有分支,穀壁上有大量岩石顯露,大多數峽穀都切割在花崗岩層或玄武岩層中,隻有少數是直線形輪廓。

少數海底峽穀延伸至大陸架與河流相連接,具有河穀的特征。其的形成主要依靠構造因素與海底濁流的侵蝕作用。大陸坡的海底是地殼最活躍的地帶,在形成大陸坡過程中有一係列階梯狀斷裂及垂直大陸坡走向的縱向斷裂構成海底峽穀的雛形,之後經過濁流及海底滑坡的修飾改造,就形成了現在的模樣。

常有許多支穀彙入海底峽穀,使其呈樹枝狀,但也時有基岩露頭。大多數穀壁高出穀底數百以至上千公尺。海底峽穀長度最長的高達320公裏以上,不過一般都小於48公裏,延伸到大陸坡最陡部分的坡麓以外。有的海底峽穀寬度與深度相等。切割最深的海底峽穀——巴哈馬峽穀,其穀壁高差達4400米,是陸上的大峽穀難以相比的。海底峽穀的穀底坡降比陸上峽穀為大,平均約為每公裏57公尺。許多海底峽穀近岸穀首的坡度很大,有時達45°。據潛水艙在一個海底峽穀中2100公尺以下深度觀察:多見直立、甚至垂懸的穀壁;穀壁常有溝槽或磨光麵,宛如被冰川所研磨;穀底常覆蓋大礫石或其他粗粒沉積,局部地方基岩裸露;據遙控攝影,有些地方在3公裏以下尚有波痕。

從物理特征來講,海底峽穀分為以下四種類型。

1.海底扇形穀

這種類型的峽穀穀口向外擴張,主要組成部分是海底沉積物。沉積多為扇麵形,在許多情況下,這是海底峽穀穀底的延伸。扇形穀的另一特征是穀壁兩側陡峻,高度約為200米。

2.陸架溝渠

這種類型的峽穀是一種穿過大陸架的較淺的穀地,它們的穀壁高度一般在183米以下,而且溝渠多分布在一些大陸架邊緣的盆地處。事實上,這種陸架溝渠在海洋底部並不多見。其中,紐約市北郊的哈得遜溝渠、英吉利海峽中的赫德海溝、愛爾蘭海中的聖喬治溝渠等是較為典型的。

3.冰蝕槽

這種類型的峽穀多在冰川侵蝕海岸外的大陸架上,其深度通常高於183米。冰蝕槽的底部有一些麵積很小的盆地和一些分支。一般冰蝕槽寬度為80公裏左右,深度在500~600米。最具代表性的冰蝕槽是勞倫琴冰蝕槽,它從聖勞倫斯灣開始,延伸1000多公裏,交彙於薩格納河外241公裏的大陸架邊緣處。

4.深海峽

這種類型的峽穀多分布於深海底,其剖麵形狀似槽形,它們的走向有的與大陸邊緣平行,有的與大陸邊緣交叉。最為人們所熟知的深海峽穀,是從格陵蘭西海岸外出發,一直延伸到格蘭德灘尖端外的洋中海峽穀。這條深海峽穀比它周圍海底的深度還要深100米,寬度隻有2.4~6.4公裏。

從古到今,人們對海底峽穀的形成原因一直是眾說紛紜,學術界提出了假說,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以下幾種。

最早的一種說法是,海底峽穀是海浪衝刷的結果。人們想象,海浪有無比巨大的能量,對海底一定會產生巨大的衝刷作用,於是就形成了海底峽穀。這個觀點一經提出,立刻遭到了很多科學的質疑。他們認為,海浪不可能對海底產生如此大的侵蝕作用。我們知道,雖然海上狂風怒吼,波浪滔天,但幾海洋底卻是十分平靜的。海浪對幾百米之下的海底根本不會造成任何影響。

有些人認為,地震所引發的海嘯侵蝕海底,從而形成了海底峽穀。但是,在沒有受海嘯襲擊的地區也存在海底峽穀。再說,如此巨大的海底峽穀僅僅憑借海嘯的衝擊是無法形成的。可見,用海嘯來解釋海底峽穀的形成原因,這一說法是難以立足的。

還有這樣一種假說,認為海底峽穀可能是由大陸架基底原始斷裂不斷演化而成的。雖然這一說法得到了很多學者的讚同,但它也僅僅是停留在推斷上,沒有足夠的證據證明。

濁流侵蝕說是一種非常有代表性的說法。在20世紀四五十年代,荷蘭海洋地質學家奎年,為了證明海底濁流具有強大的衝擊力,用人工方法在水槽中做試驗,模擬海底在清水底下流動的濁流,以證明自己的推斷。1929年,紐芬蘭海岸外的海底電纜在一夜之間沿陸坡向下依次折斷。1952年,美國海洋地質學家通過研究發現,這次事件很有可能是強大的海底濁流所為。同時,他們還根據海底電纜依次折斷的時間,計算出這股濁流在坡度最大處流速高達28米/秒,在到達6000米的深海平原時,其流速不低於4米/秒,這也成為濁流侵蝕說的證據之一。後來,在大陸架的外緣、在海底峽穀穀底,人們發現有向下遊移的砂礫和流痕。這種現象說明,海底峽穀中曾有強大的濁流通過。可是,濁流雖有較強的侵蝕能力,但畢竟海底峽穀的規模很大,單靠深海濁流,是否能切割出深達數百乃至數公裏的海底峽穀,是很令人懷疑的。尤其是許多穀壁都是堅硬的岩石,要在這樣環境下形成峽穀,也確實不是件容易之事。總之,盡管濁流可能是形成海底峽穀的重要原因,但它一定不是唯一的原因。

被大多數所認可的一種說法,海底峽穀是大陸坡上的沉積層在地震作用下沿大陸斜坡滑動時產生的沉積流的結果。在冰川時代,海平麵顯著下降,大陸架成為大麵積的淺水區。受風暴和浪潮的影響,淺水區的泥沙被海浪卷起,形成比重較大的沉積層。這種沉積層由於地震的強烈作用,像一股巨大的激流,從大陸架流出,沿著大陸坡流到大洋底,而地殼繁發的地帶又多在大陸坡,地殼的斷裂就形成了海底峽穀的雛形。強大的海底沉積流順著海底裂縫滑動,經過歲月的流逝與曆史的演變,就形成了今天的海底峽穀。

在大洋深處,除了海底峽穀,還有其他一些海底穀。在大型三角洲前緣,有許多橫剖麵呈U形,穀身平直,分支稀少的穀地,稱為三角洲前緣槽,其形成原因與海底峽穀相似。海底扇上的扇穀,也稱深海穀,其深度一般較小,穀底相對平坦,穀壁缺乏基岩露頭,通常是海底峽穀或三角洲前緣槽的向海延續。

有些深海穀可向上延展,走向通常平行於海岸線,例如由巴芬灣向南延伸至北美海盆的中大西洋深海穀。大陸坡上還有一些微微彎曲,支穀較少的淺小海穀,叫坡溝,它主要是由塊體滑塌而形成。斷裂下陷會形成一些槽形穀,特征為穀壁平直、底部寬闊。

海底的盆地——大洋盆地

海洋深處並不像海麵那樣善變,一會兒風平浪靜,一會兒波濤洶湧。海底的變化漫長而深刻。在海洋的底部有許多低平的地帶,周圍是相對較高的海底山脈,這種類似陸地上盆地的構造稱為大洋盆地,簡稱為海盆或者洋盆。它是構成大洋底的主要部分,深度一般在2500~6000米。

◎形成原因

在現代社會上,深海鑽探技術已提高許多,通過深海鑽探可以了解到海底沉積物的類型和變化。根據實際鑽探的結果顯示,世界各大洋洋底的地殼都很年輕,一般不超過1.6億年。我們知道,海洋的年齡距今已有18億年。地球上的海洋如此古老,為什麼大洋洋盆的盆底這麼年輕呢?這個問題一直是人們心中一個疑惑,直到大陸漂移說再次盛行。大陸漂移說的創始人魏格納說:“2億年前曾經存在一塊聯在一起的古大陸,在古大陸的周圍存在著一個泛大洋,後來古大陸分裂成幾個大碎塊,並且各自漂移到現在地球上大陸的位置。如今的太平洋比古代的泛大洋已經縮小了很多。”通過科學家的解釋我們明白,大洋的盆底從中間裂開,裂開處湧出大量炙熱的岩漿,遇到冰冷的海水後立即凝固形成岩石。裂口處不斷湧出岩漿,將新的地層把先前生成的岩石地層向周圍擠壓推移,經過上億年的演變,就形成了現在這種海底年齡周邊岩石的年齡最大,而洋底岩石的年齡最小的情況。其實,這個地殼演變過程從地球誕生起就一直沒有停止過。在漫長的地質年代裏,那些塌陷的部分逐漸形成了我們現在看到的大小不一的海盆。

◎各洋盆的特點

太平洋洋盆是地球上最大、最深的洋盆,分布於亞洲、大洋洲、南極洲和美洲之間。包括屬海的麵積為18134.4萬平方公裏,不包括屬海的麵積為16624.1萬平方公裏,約占地球總麵積的1/3。從南極大陸海岸延伸至白令海峽,跨越緯度135°,南北最寬達15500公裏。它是印度洋和大西洋麵積的總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