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媽祖魚——中華白海豚
中華白海豚
中華白海豚在分類學上隸屬於脊索動物門、脊椎動物亞門、哺乳綱、鯨目、齒鯨亞目、海豚科、白海豚屬,英文名Indo-Pacifichump-backeddolphin。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體長為220—250厘米,體重為250—235千克。身體渾圓,呈現優美的流線型體態。眼睛烏黑發亮,上、下頜的每側都有32一36枚圓錐形的牙齒,齒列稀疏。吻部狹、尖而長,長度不到體長的十分之一。喙與額部之間被一道“V”形溝明顯地隔開。脊椎骨相對較少,椎體較長。鰭肢上具有5指。全身都呈象牙色或乳白色,背部散布有許多細小的灰黑色斑點,有的腹部略帶粉紅色,短小的背鰭、細而圓的胸鰭和勻稱的三角形尾鰭都是近似淡紅色的棕灰色。
中華白海豚的分布
中華白海豚是熱帶、亞熱帶靠近海岸生活的種類,也遊弋於內海的港灣及河口一帶,分布區從非洲的好望角附近沿非洲東岸向北,到紅海、蘇伊士運河口、阿拉伯灣、波斯灣以及印度尼西亞、澳大利亞、幾內亞等地的沿海海域。
中華白海豚的習性
中華白海豚不集成大群,常3—5隻在一起,或者單獨活動。性情活潑,在風和日麗的天氣,常在水麵跳躍嬉戲,有時甚至將全身躍出水麵近1米高。遊泳的速度很快,有時可達每小時12海裏以上。呼吸的時間間隔很不規律,有時為3一5秒鍾,有時為10一20秒,也有時長達1一2分鍾以上。主要以魚類為食,包括鯔科和石首魚科魚類的幼體,也吃小黃鯛和小鯧魚等。它的食量很大,胃中的食物的重量可達7千克以上。
中華白海豚每年主要在6一7月間在水中交配,雌獸的懷孕期為10個月左右,產仔於翌年3—4月份,幼仔的尾部先產出,頭部最後露出。剛出生的幼仔的體長大約為100厘米,是雌獸體長的1/3左右,背麵為灰黑色,腹麵為白色並帶有粉紅色,牙齒尚未露出,吻部生有10多根感覺毛。哺乳期約為1年,這時感覺毛全部脫落,牙齒完全長出,2一3年達到性成熟。壽命一般為25一35歲。
中華白海豚與香港回歸
中華白海豚還被選為1997年香港回歸慶祝活動的吉祥物。在香港各界慶祝回歸委員會的成立典禮上,主席台上懸掛的大型慶委會會徽分外引人注目:一條活潑可愛的卡通形式的中華白海豚一躍而起,在浪花上嬉戲,中間是香港特別行政區區旗、區徽的主要組成部分棗配有五顆星的紫荊花,外圈是中英文的會名。會徽的構圖體現了香港人民向往回歸的喜悅心情:海浪既有圓圈形的浪花,又有長條形狀的波紋,象征著喜悅與歡慶,而紅底白花的紫荊花位於中華白海豚與波浪之間,顯示著港人的胸懷。
選擇中華白海豚為迎回歸吉祥物,也是因為它具有特殊的象征意義。首先是由於中華白海豚與香港的淵源極深,在香港西麵水域,尤其是龍鼓洲及沙洲一帶,經常可見到三五成群的中華白海豚出沒,中華白海豚是海洋裏的珍貴動物,而香港正是離不開海洋的重要海港城市。其次,中華白海豚的名字中有“中華”二字,中華白海豚每年都會遊回珠江三角洲等地繁殖後代,具有不忘故土,熱愛家園的品質,而香港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理應回歸祖國。第三,是中華白海豚喜歡群居,具有強烈的家族依戀性,尤其是雌獸對幼仔的愛護非常周到,當幼仔在漁網附近,因貪食已上網的小魚而被纏住時,雌獸會在網邊急躁地徘徊,尋求營救幼仔的方法,甚至不惜冒著生命危險去衝擊漁網來拯救幼仔,其親情令人感動。正是這些特性,表達了香港人民熱切期待回歸祖國懷抱的迫切心情。
中華白海豚在香港回歸之際所具有的特殊地位,同時也對野生動物保護工作產生了積極的作用。為了保護中華白海豚,香港政府在龍鼓洲水域首先建立了海岸公園保護區。就在香港回歸祖國的同時,由一些環保團體發起組織的、以拯救中華白海豚為目的的“中華白海豚資源中心”在香港成立。據調查,香港水域現在大約有60—80隻中華白海豚,近年來因受水質變化的影響,每年約有10多隻死亡。這個組織成立以後,將采取各種措施,在中華白海豚生存的區域淨化水質,平衡生態環境,為中華白海豚提供一個良好的生存條件,同時還將廣泛地開展宣傳活動,以便讓更多的人了解中華白海豚所麵臨的惡劣形勢,吸引更多的人參加拯救行動。
與此相呼應,1997年8月,在中華白海豚的主要棲息地之一──福建省廈門市,也建立了一個總麵積為5500公頃的以保護中華白海豚為主的自然保護區。同年10月11日,廈門市政府又下達了《廈門市保護中華白海豚規定》,並同與廈門毗鄰的漳州、泉州兩市一起共擔義務,共同保護這一稀有的“海上國寶”。中華白海豚是廈門的惟一一種國家I級保護動物,廈門人稱其為“媽祖魚”、“鎮港魚”,因為在春天朝拜神聖“媽祖”期間也正是中華白海豚大群出現在廈門海域的時候,而且每逢它們出現的時候,海麵上總是風平浪靜,所以從前漁民們在海上作業時如果遇到,都要燒香叩頭以求保佑。但是,近年來由於圍海築堤、捕捉和誤捕,以及缺乏生態保護的海洋工程建設,使原來常見的中華白海豚的數量明顯減少。
最大的珍珠貝——大珠母貝
走進斑斕璀璨的珠寶世界,首先以柔和的光澤,迷人的色彩而將人們的目光吸引過去的便是珍珠。珍珠飾品雍容而不俗媚,俏麗而不輕浮,典雅中透著莊重,高貴而具東方詩韻。
珍珠是貝類的產物,有很多生活於海洋或淡水中的貝類,如鮑魚、蚌、貽貝、江珧、硨磲等,其貝殼內外套膜的部分細胞,有分泌角蛋白和碳酸鈣的作用,交互重疊形成珍珠質層。如果受到進入體內的外來物質的刺激,這些分泌物就會不斷地把外來物質包裹起來而形成具有光澤的圓珠體,即為珍珠。但是珍珠產量大,質量好的,則是海產的珍珠貝,其中又以大珠母貝所產的珍珠最大,而且色美、質優、光澤迷人。
大珠母貝別名白螺珍珠貝,白碟貝,屬於瓣鰓綱異常柱目珍珠貝科,是我國最大的珍珠貝,殼極大,一般為25厘米左右,最大的殼長可達32厘米,體重4—5公斤。
大珠母貝是珍珠貝中最大的一種。貝殼大型而堅厚,呈蝶狀,左殼稍隆起,右殼較扁平,前耳稍突起,後耳突消失成圓鈍狀。殼麵呈棕褐色,殼頂鱗片層緊密,殼後緣鱗片層遊離狀明顯,殼內麵具珍珠光澤,珍珠層為銀白色,較厚。邊緣稍呈黃色或黃褐色,鉸合部厚,貝殼內麵中央稍後處有一明顯的閉殼肌痕。
大珠母貝在分類學上隸屬於軟體動物門、瓣鰓綱、異柱目、珍珠貝科。瓣鰓綱動物都是水生的種類,大部分為海產,全世界共有15000多種。主要特點是身體左右側扁,左右對稱,有從背部向腹麵包被身體的左、右各一個外套膜和由這兩個外套膜分泌的左、右各一扇瓣狀貝殼,所以又叫雙殼類;殼的背緣以韌帶相連,兩殼之間有1-2個橫行的閉殼肌柱;頭部因為長期在貝殼裏不露出來,便完全退化;沒有觸角和感官,失去了作用,所以又稱為無頭類;外套膜內側和軀幹之間左右均有一個腔,稱為外套腔;瓣狀的鰓為1-2對,位於外套腔中;肉質的足很發達,兩側扁,一般越向腹麵越薄,好像斧頭的形狀,故又稱為斧足類;鋒利的斧足適於挖掘泥沙,使其在泥沙之中生活;神經係統仍比較簡單,但已有明顯的神經節分化,由腦側、髒、足三對神經節及其相連的神經索構成;消化道無口腔、顎片、齒舌及唾液腺等;肝髒發達,多為分支狀;腸常迂回盤曲在內髒內;心髒為一心室二心耳,心室常被直腸穿過;腎一對,為後腎管形,一端管壁增厚,變為腺體部;大多數雄雌異體,生殖腺一對,開口於外套腔中。
大珠母貝屬於軟體動物中的瓣鰓類,因數量較少,價值較高,被列為國家II級保護動物。瓣鰓類動物不僅有可以生成珍珠的珍珠貝,還有貽貝、牡蠣、扇貝、蚶子、江珧、文蛤、蛤仔、西施舌、蟶子、蚌、蜆等肉味鮮美,營養豐富的食用種類,是捕撈和養殖的主要對象,經濟意義十分重大。
帶毒的海蜇
為海生的腔腸動物,蜇體呈傘蓋狀,通體呈半透明,白色、青色或微黃色,海蜇傘徑可超過45厘米、最大可達1米之巨,傘下8個加厚的(具肩部)腕基部愈合使口消失(代之以吸盤的次生口),下方口腕處有許多棒狀和絲狀觸須,上有密集刺絲囊,能分泌毒液。其作用是在觸及小動物時,可釋放毒液麻痹,以做食物。海蜇在熱帶、亞熱帶及溫帶沿海都有廣泛分布,我國習見的海蜇有傘麵平滑口腕處僅有絲狀體的食用海蜇或兼有棒狀物的棒狀海蜇,以及傘麵有許多小疣突起的黃斑海蜇。
生活習性
海蜇水母體在海洋中營浮遊生活,棲息於近海水域,尤其喜棲河口附近,分布區水深一般在3—20米,有時也達40米,水溫8—30℃,適宜水溫13—26℃,鹽度12‰—40‰,適宜鹽度14‰—32‰,喜棲光強度2400勒以下的弱光環境,在靜水浮遊速度4—5米/分鍾,風向、風力海流和潮汐等因素對海蜇的水平分布有明顯影響。
生殖
海蜇的生殖方式包括浮遊生活的有性世代水母型和營固著生活的無性世代水螅型,兩種生殖方式互相交替進行,即所謂世代交替生殖。當水溫升到13℃以上時,便以橫裂生殖(無性生殖)方式產生出有性世代的碟狀幼體,初生碟狀幼體直徑2—4毫米,營浮遊生活,在自然海域經3個月生長即可成為水母成體6—15公斤。
食性與生長
海蜇的浮浪幼蟲階段不攝食,大約發育到20毫米左右時,中央口封閉,為幼蜇,幼蜇至成長為成體階段的攝食,是以口腕和肩板上出現的許多吸口來攝食小型浮遊動物,其餌料種類很多。主要以橈足類、枝角類、介形類、漣蟲類、端足類、纖毛蟲類和細菌類、貝類幼體和其它浮遊動物幼體。
海蜇生活史中,不論螅狀體,還是水母階段,捕食的欲望十分強烈,且晝夜連續不斷,尤其水母體階段,食量很大,所以海蜇水母體生長迅速異常,體重3毫克的碟狀幼體,經3個月生長傘徑可達300—500毫米,個體重達10千克以上。海蜇與魚蝦類特征不同,沒有漸近值,就是當海蜇水母體生長到性成熟時為生長最大值,生殖開始之後其生長速度為負值,個體收縮體重下降,直到死亡。水母階段一般存活不過5個月。
海蜇的生活周期曆經了受精椧宦蚜褩椄±擻壯鏃一螅狀幼體棗橫裂體棗蝶狀體棗成蜇等主要階段。除精卵在體內受精的有性生殖過程外,海蜇的螅狀幼體還會生出匍匐根不斷形成足囊、甚至橫裂體也會不斷橫裂成多個碟狀體,以無性生殖的辦法大量增加其個體的數量。
在近岸海域,這輕柔飄逸的動物,常引起人們極大的好感和興趣。但是,可千萬別下海縱情擁抱這樣的動物,其後果和前景大都不是美好的。新鮮海蜇的刺絲囊內含有毒液,其毒素由多種多膚物質組成,捕撈海蜇或在海上遊泳的人接觸海蜇的觸手會被觸傷,引致紅腫熱痛、表皮壞死,並有全身發冷、煩躁、胸悶、傷處疼痛難忍等症狀,嚴重時可因呼吸困難、休克而危及生命。盛夏時節,正是海蜇生長活動的旺季,同時也是漁民在捕撈作業或遊人在海濱遊泳時易為其蜇傷的發病高峰期。我國沿海各海域均有海蜇分布,種類很多,其所分泌的毒素性質和危害不同。但由於人們個體的敏感性差異,故在海蜇蜇傷後輕者僅有一般過敏反應,重者可致死亡,所以必須注重有效的預防和積極的搶救治療。
海蜇毒液蜇傷人體後可造成程度不同的損傷,如海黃蜂水母,刺絲可分泌類眼鏡蛇毒,對人類危害最大,蜇傷後5分鍾即可致人死亡。僧帽水母蜇傷人體後,患者多日才能消除傷痛。我國沿海常見有隨寒流漂浮於黃海一帶的沙海蜇,能分泌肽毒。黃斑海蜇主要分布於廣東、廣西沿海,有一定毒性。
我國海域廣闊,每年7一9月均有相當數量的海蜇蜇傷病例發生,以前主要為捕撈海蜇的漁民,近來亦有在海濱遊泳戲水的被蜇傷患者。如秦皇島海濱近幾年蜇傷病人達3400多人。據旅遊勝地北戴河海濱醫院統計,自1989年5年來,共收治被蜇傷病人3030例,其中引起暴發性過敏性肺水腫者占0.3%,有4例死亡(均伴嚴重休克)。
海蜇毒素在刺絲囊內貯存和分布,1克刺絲囊含有5500萬個單刺絲囊,一般在捕撈後,經加工處理其毒性可迅速消失。動物試驗證實,海蜇毒素對哺乳動物的心傳情導係統,對甲殼動物的心髒均有損害作用,並可致鼠類小腸平滑肌收縮。研究發現,海蜇毒素為四氨絡物、5一羥色胺及多肽類物質,有較強的組織胺反應。其擴張血管及增強毛細血管通透性作用較5一羥色胺分別大10及15倍,還可使平滑肌收縮,或發生超敏反應,導致嚴重的肺水腫及過敏性休克,人被海蜇蜇傷後因毒性大小和毒素多少以及個體敏感程度不同而症狀各異。
人體皮膚薄嫩處最易蜇傷,一般可在數分鍾出現觸電樣刺痛感,數小時後傷區逐漸出現線電樣刺痛感,數小時後傷區逐漸出現線狀排列的有紅斑的血疹,癢而灼痛,輕者可在20天左右自愈。敏感性強的患者局部可出現紅斑水腫、風團、水泡、瘀斑,甚至表皮壞死。患者全身表現可有煩躁不安、發冷、腹痛、腹瀉、精神不振及胸悶氣短。重者多咳喘發作,吐白色或粉紅色泡沫痰,並伴有脈數無力、皮膚青紫及血壓下降等過敏性休克征象。若搶救不及時,這類蜇傷病人可在短時間內死亡。
預防海蜇蜇傷最重要之處在於避免與海蜇接觸,尤其是作業漁民要做好個人防護,切勿麻痹大意。捕撈時盡量用工具而不直接接觸海蜇須,有特異敏感體質的人應禁上下海作業。海濱旅遊地在海蜇汛期應設浮標欄網,井在海邊建立醒目宣傳警戒標誌,並配合防傷害的科普教育宣傳廣播,以提高遊人自我防護的知識和能力。下海遊泳或在海中乘船者若發現海蜇千萬不可碰觸,更不能捕撈,因在海上一旦發生意外,更不易搶救。一旦被海蜇蜇傷,傷者切不可驚慌,隻要及時到醫院診治,一般都能較快好轉和痊愈。反之,如果被蜇傷者舉措失當或大意麻痹,則易出現溺水、跌傷或因救治不及時而發生危險和加重病情。
海蜇的營養極為豐富,據測定:每百克海蜇含蛋白質12.3克、碳水化合物4克、鈣182毫克、碘132微克以及多種維生素。海蜇還是一味治病良藥。祖國醫學認為,海蜇有清熱解毒、化痰軟堅、降壓消腫之功。《歸硯錄》謂:“海蛇、妙藥也,宣氣化痰、消炎行食而不傷正氣。故哮喘、胸痛、症瘕、脹滿、便秘、帶下、疳、疸等病,皆可食用。”。加工後的產品,稱傘部者為海蜇皮,稱腕部者為海蜇頭,其商品價值海蜇皮貴於海蜇頭。
早在明代,漁家就已經懂得新鮮海蜇有毒,必須用食鹽、明礬醃製,浸漬去毒濾去水分,方可食用。然而,古往今來,南粵海邊漁家為貪海鮮美味,食鮮海蜇而引致中毒者也屢見不鮮。另外,海蜇也和其它海產品一樣,很容易受到諸如嗜鹽菌等細菌的汙染,致食涼拌海蜇絲引致細菌性食物中毒。廣東省江門市一家大酒店就曾發生過一起73人因食涼拌海蜇而引起細菌性食物中毒的事故。
夏季是腸道疾病容易發生和流行的季節。前車之鑒,生拌海蜇絲務應認真處理,操作過程中要注意衛生,做好防蠅、防塵、防汙染等工作,最好是切絲之後再用涼開水反複衝洗於淨,晾幹,以預防食物中毒。
在我國,海蜇漁業有悠久的曆史,最高年產量可達5.8萬噸。但是,由於迄今尚不完全了解的原因,其資源量年變動極大,有時多得來不及加工處理、任其躺在海灘上,有時卻無影無蹤無覓處。
怎樣選購海蜇
明礬是海蜇三礬加工過程中必須使用的脫水劑,但太多的明礬會造成鋁殘留過高,食品標準要求鹽漬海蜇明礬含量應為1.2%—2.2%,比率合適的明礬也能較好地保證產品的口味、提高產品質量、延長產品的保質期。有些生產者將沒有完全處理的二礬海蜇產品作為成品銷售,這種海蜇皮外觀呈半透明凍膠樣,並有軟酥的白色麻腐狀,用手輕壓擠一下,有液體溢出;這種海蜇頭外
觀呈棕紅色,中心有軟而白色的凍膠樣物質,味澀、滑,不可食用。
在氣候炎熱的地區加工海蜇時,為防止海蜇腐爛,經常會加入硼砂和硼酸作為防腐劑,這兩種物質是國家不允許使用的食品添加劑,硼砂能使人產生中毒症狀,包括惡心、嘔吐、血痢和腹痛。亞硫酸鹽或硫酸鹽作為漂白劑被一些海蜇加工企業用來祛除海蜇“頭血”和“紅衣”,而二氧化硫可導致氣喘等過敏性反應,部分人群攝取這種防腐劑後或會感到頭痛及惡心。針對這些不安全因素,我國正在實施有關鹽漬海蜇質量標準。
優質海蜇皮:應呈白色或淺黃色,有光澤,自然圓形、片大平整、無紅衣、雜色、黑斑、肉質厚實均勻且有韌性的最好;無腥臭味;有韌性;口感鬆脆適口。
劣質的海蜇皮:皮澤變深、有異味,手捏韌性差,易碎裂。
優質海蜇頭:應呈白色、黃褐色或紅琥珀色等自然色澤,有光澤,隻形完整,無蜇須,肉質厚實有韌性,且口感鬆脆。
劣質海蜇頭:呈紫黑色,手捏韌性差,手拿起時易碎裂,有異味和膿樣液體。
近年來有生產者用褐藻膠等為原料生產人造海蜇皮,人造海蜇皮(絲)與天然海蜇皮雖然外觀相似,但無天然海蜇皮的營養成分。
海蜇屬於腔腸動物門,缽水母綱。它是一種大型食用水母,早在一千六百多年前的晉代就已經開始食用。我國從遼東半島直至廣東沿海均有分布,海蜇是我國沿海漁業的重要捕撈對象。
在近岸海域,這輕柔飄逸的動物,常引起人們極大的好感和興趣。但是,可千萬別下海縱情擁抱這樣的動物,其後果和前景大都不是美好的。新鮮海蜇的刺絲囊內含有毒液,其毒素由多種多膚物質組成,捕撈海蜇或在海上遊泳的人接觸海蟄的觸手會被觸傷,引致紅腫熱痛、表皮壞死,並有全身發冷、煩躁、胸悶、傷處疼痛難忍等症狀,嚴重時可因呼吸困難、休克而危及生命。盛夏時節,正是海蟄生長活動的旺季,同時也是漁民在捕撈作業或遊人在海濱遊泳時易為其蜇傷的發病高峰期。我國沿海各海域均有海蜇分布,種類很多,其所分泌的毒素性質和危害不同。但由於人們個體的敏感性差異,故在海蜇蜇傷後輕者僅有一般過敏反應,重者可致死亡,所以必須注重有效的預防和積極的搶救治療。
海蜇毒液蜇傷人體後可造成程度不同的損傷,如海黃蜂水母,刺絲可分泌類眼鏡蛇毒,對人類危害最大,蜇傷後5分鍾即可致人死亡。僧帽水母蜇傷人體後,患者多日才能消除傷痛。我國沿海常見有隨寒流漂浮於黃海一帶的沙海蜇,能分泌肽毒。黃斑海蟄主要分布於廣東、廣西沿海,有一定毒性。真海蜇在黃海、東海、渤海都有,毒性較小。此外,還有麵蜇、霞海蜇等,通常青色海蟄毒性較大些。
海蜇毒素在刺絲囊內貯存和分布,1克刺絲囊含有5500萬個單刺絲囊,一般在捕撈後,經加工處理其毒性可迅速消失。動物試驗證實,海蟄毒素對哺乳動物的心傳情導係統,對甲殼動物的心髒均有損害作用,並可致鼠類小腸平滑肌收縮。研究發現,海蜇毒素為四氨絡物、5一羥色胺及多肽類物質,有較強的組織胺反應。其擴張血管及增強毛細血管通透性作用較5一羥色胺分別大10及15倍,還可使平滑肌收縮,或發生超敏反應,導致嚴重的肺水腫及過敏性休克,人被海蜇蜇傷後因毒性大小和毒素多少以及個體敏感程度不同而症狀各異。
人體皮膚薄嫩處最易蜇傷,一般可在數分鍾出現觸電樣刺痛感,數小時後傷區逐漸出現線電樣刺痛感,數小時後傷區逐漸出現線狀排列的有紅斑的血疹,癢而灼痛,輕者可在20天左右自愈。敏感性強的患者局部可出現紅斑水腫、風團、水泡、瘀斑,甚至表皮壞死。患者全身表現可有煩躁不安、發冷、腹痛、腹瀉、精神不振及胸悶氣短。重者多咳喘發作,吐白色或粉紅色泡沫痰,並伴有脈數無力、皮膚青紫及血壓下降等過敏性休克征象。若搶救不及時,這類蟄傷病人可在短時間內死亡。
預防海蜇蟄傷最重要之處在於避免與海蜇接觸,尤其是作業漁民要做好個人防護,切勿麻痹大意。捕撈時盡量用工具而不直接接觸海蟄須,有特異敏感體質的人應禁上下海作業。海濱旅遊地在海蜇汛期應設浮標欄網,井在海邊建立醒目宣傳警戒標誌,並配合防傷害的科普教育宣傳廣播,以提高遊人自我防護的知識和能力。下海遊泳或在海中乘船者若發現海蜇千萬不可碰觸,更不能捕撈,因在海上一旦發生意外,更不易搶救。一旦被海蜇蜇傷,傷者切不可驚慌,隻要及時到醫院診治,一般都能較快好轉和痊愈。反之,如果被蜇傷者舉措失當或大意麻痹,則易出現溺水、跌傷或因救治不及時而發生危險和加重病情。
海中人參——海參
在海洋深處海藻繁茂的地方,生活著一種貌似黃瓜的動物,它們披著褐色或蒼綠色的外衣,身上長著許多突出的肉刺,這就是海中的“人參”----海參。海參種類繁多,全世界約有1100多種,我國約有100餘種,可食用的約20餘種,是棘皮動物中經濟價值最大的一綱。
海參廣泛分布於世界各海洋中,多棲息在水深13~15米的海藻繁茂、風浪衝擊小、水流緩慢、透明度較大、無大量淡水注入的海區。海參不會遊泳,隻是用管足和肌肉的伸縮在海底蛹動爬行。爬行速度相當緩慢,每小時僅移動3米,比蝸牛還要慢。海參主要以海底藻類和浮遊生物為食。
體呈圓筒狀,長10~20厘米,特大的可達30厘米。觸手輪形,17~30個,一般為20個。觸手壇囊發達。口在前端,多偏於腹麵。肛門在後端,多偏於背麵。背麵一般有疣足,腹麵有管足。
海參的種類不少,全世界約有500多種,我國沿海常見的有60餘種。
海參呈圓柱狀,一般長達30~40厘米,前端有口,口旁有20個觸手,後端有肛門。有些海參背麵散生著肉刺,腹麵有許多管足。它們常生活於水流平穩、海藻豐富的細沙海底或珊瑚礁下,以海底泥沙中的小型貝類或海藻為食。海參的消化道雖然很長,約有體長的兩倍多,但是管壁很薄,口腔消化道內又無具有咀嚼功能的器官,因此靠吞食大量的砂或碎貝殼幫助消化。
海參依靠身體中肌肉的協調伸縮而實現運動的,或者借助管足交替地伸縮匍匐前進。運動緩慢的海參如何防禦敵人呢?原來,海參體內有一種含有毒素的特殊器官——居維氏管。當受到“敵人”的侵犯時,它能把居維氏管從肛門排出,去纏結和毒殺來犯的“敵人”。
另外,海參還有一種特殊的禦敵方法,即借助肌肉的強力收縮,將內髒從肛門排出體外,去迷惑對方,自己乘機躲開。有趣的是,對方往往隻吞食海參的內髒,而不吃它的體壁。這是為什麼呢?原來,多數海參的體壁含有海參毒素,能使吞食者產生毒性反應,引起肌肉麻痹和溶血等症狀。
海參有強大的再生能力,排出內髒後,並不危及它的生命。1~2天後,一套新的內髒器官又在它的身體內形成了。
中國僅南海產30多種,西沙群島居多。海參常見於熱帶、亞熱帶海洋,在印度-西太平洋區的珊瑚礁內棲息的種類特別多。有的裸露,有的隱藏,有的鑽在沙內,有的種僅見於珊瑚礁內。攝食常有節律性。生活在2~40m深的海底;適應水溫為0℃~28℃,鹽度為28‰~31‰;水溫高於20℃時夏眠;餌料以泥砂中的動植物碎屑和底棲矽藻為主;繁殖期在6~7月;具有很強的再生能力。
海參屬底棲生物,因近海水質被汙染嚴重,近海養殖海參體內汙染物殘留物不斷增加,而且養殖海參為加快生長速度使用添加劑更影響了海參的品質。
不同海參盡管主要營養成份蛋白質總量相差不大,但膠原蛋白、海參皂甙、海參多糖含量卻有一定的差別。隨著對海參營養價值的深入認識,遼東列島4年以上的刺參被公認為滋補及輔助治療的上品,其中5年以上野生原幹精品每斤隻有40條左右。因市場需求不斷擴大,偷捕過度,市場供應量極少,導致原幹精品價格不斷上漲,出現大量假冒產品,使其成為千金難求的“餐桌上的軟黃金”。
市場上銷售的幹海參,有淡幹海參和鹽灰海參工藝,淡幹海參一般用鹽水煮一次,加鹽較少。鹽水煮多次的俗稱“拉缸鹽”海參,在加工過程中先用高濃度鹽水煮參,而高鹽份造成海參的營養成分在加工過程中流失嚴重,最主要的是海參所特有的活性物質……海參粘多糖、多肽、海參皂甙等將大量丟失,其他營養成分也破壞嚴重,另外長時間鹵煮甚至產生多種有害化學物質。另外人為加鹽、草木灰,造成幹參灰和鹽份高、水份大、營養差。但普通幹海參用鹽煮過重量就增加30%-50%,再保留部分鹽水海參重量便增加100%以上,這一點常被大量的不法商販利用以降低售價。
人們食用海參最主要就是獲取海參營養成分,海參經過反複加鹽後,將失去它的強力滋補作用,因此,吃海參要講究科學的選擇才能收到最佳的效果。
屬棘皮動物,可供食用的品種有梅花參、刺參、烏參、光參、瓜參、玉足參等20多種,營養價值高。幹品海參含蛋白質76.5%,脂肪1.1%,還含有無機鹽、糖類及磷、鐵、碘等多種營養成分。此外,海參還具有較高的藥用價值,據藥書記載,海參具有補腎益精,對治療肺結核咯血、再生障礙性貧血、糖尿病等都有一定療效。海參體內含有一種酸性粘多糖,對惡性腫瘤的生長、轉移具有抑製作用到人們青睞。
梅花參刺參科。海參綱中最大的一種,體長可達l米。背麵肉刺很大,每3~11個肉刺基部相連呈花瓣狀,故名“梅花參”。又因體形很象鳳梨,故也稱“鳳梨參”。腹麵平坦,管足小而密布。口稍偏於腹麵,周圍有20個觸手。背麵橙黃色或橙紅色,散布黃色和褐色斑點;腹麵帶赤色;觸手黃色。常棲息於深3~10米而有少數海草的珊瑚砂底。泄殖腔中常有隱魚共棲。分布於西南太平洋’我國產於西沙群島。個體大,品質佳,為我國南海食用海參中最好的一。
光參也稱“瓜參”,瓜參科。形似刺參。通常灰褐色,但也有暗褐、濃紫或黃白色的。體壁肉質,表麵柔滑。口的周圍有觸手10個。棲於海中。可供食用。
良質海參——參體大,個頭整齊均勻,幹度足,水發量大;形體完整,肉肥厚,肉刺齊全無缺損;開口端正,膛內無餘腸和泥沙;有新鮮光澤。
次質海參——個頭均勻整齊,幹度足;參肉稍薄,個別的有化皮現象,肉刺稍有損傷;膛內餘腸、泥沙均存留較少。
劣質海參——個頭不整齊,參肉瘦,有化皮現象。
先將鹽漬幹海參冷水泡軟,半幹海參和鹽漬水海參不用涼水浸泡;在無油的幹淨鍋內用沸水煮開20~40分鍾後閉火;將海參自然涼透,在剖肚斷筋,去沙嘴,洗淨後換清水入鍋再煮40~60分鍾。待水自然涼透後,用涼水浸泡6~12小時左右,最好放入適當的的冰塊,或換幾遍冷水並置於冰箱冷藏。
對於海參的澀口之味,一般都采用醋酸中和的辦法加以去除。即把漲發好的海參,放在加了醋的開水中浸泡十幾分鍾,待海參遇酸收縮變硬,酸與海參中的堿性物質中和後,再將海參放入清水中漂3~4個小時,而且中途還要換幾次清水,直至將海參漂至回軟且無酸味和澀口之味為止。
經過上述方法處理後的海參,雖然除去了澀味,但若直接用於烹飪,其味道仍不夠鮮美。因此,還要先將海參“喂”入味才行。具體方法是,先將已除去澀味的海參撈起放入盆中,然後炒鍋上火,放入化豬油燒熱,下入薑片、蔥節爆香,烹入料酒,摻入高湯,待燒沸出味後,起鍋將湯倒入裝海參的盆中,讓海參浸泡1~2個小時。如此反複喂幾次後,海參就會變得軟糯而且味道鮮美。
至於海參的漲發,其實也不複雜,一般的家庭都可以自己操作。具體方法是,先將幹製的海參放入清水鍋中略泡,接著將鍋上火,燒沸後離火,將海參用熱水浸泡約12小時,然後再換清水,將鍋重上火燒沸,再離火繼續浸泡至海參發軟後,將海參撈出,剖腹除去內髒和泥沙,衝洗幹淨,將海參重新放入清水鍋中,再上火燒沸,直至海參完全發透。
一些外皮堅硬、肉質較厚的海參,在漲發前還須先放在火上將外表粗皮燒焦,再用小刀刮去燒焦部分,然後再進行漲發,否則不易發透。
總之,漲發海參應采用少煮多泡的方法,每次煮的時間僅為幾分鍾,接著才是長時間的浸泡。如果煮的時間過長,海參的表麵可能已經煮爛,但內部肉質卻仍然沒有發透。
還需要注意一點,在海參的漲發過程中,切忌接觸油、鹽及堿類物質,否則會使海參難以發透,而且海參還有可能產生收縮和失去彈性,甚至腐爛。
海參漲發好後,應漂在溫度較低的清水中待用。最好是海參發好後立即使用,而且一次用完。如果不能一次用完,也必須繼續漂在清水中,決不能放入冰箱中保存。否則極易造成海參脫水且烹製後難以成形。
以上就是海參的漲發、除澀及喂入味的方法。隻有將海參經過上述方法處理後,才能用於菜肴的烹製。否則烹製出的海參必然有澀味,而且味道也不鮮美。
海參的營養價值和功效:
1.海參——延續衰老,消除疲勞,提高免疫力,增強抵抗疾病的能力海參富含蛋白質、礦物質、維生素等50多種天然珍貴活性物質,其中酸性粘多糖和軟骨素可明顯降低心髒組織中脂褐素和皮膚脯氨酸的數量,起到延續衰老的作用。海參體內所含的18種氨基酸能夠增強組織的代謝功能,增強機體細胞活力,適宜於生長發育中的青少年。海參能調節人體水份平衡,適宜於孕期腿腳浮腫的女士。海參能消除疲勞,提高人體免疫力,增強人體抵抗疾病的能力,因此非常適合經常處於疲勞狀態的中年女士與男士;易感冒、體質虛弱的老年人和兒童等亞健康人群。
2.海參——海洋偉哥,補血調經海參體內的精氨酸含量很高,號稱精氨酸大富翁。精氨酸是構成男性精細胞的主要成份,具有改善腦、性腺神經功能傳導作用,減緩性腺衰老,提高勃起力。一天一個海參,足可起到固本培元、補腎益精的效果。膠東刺參含有豐富的鐵及海參膠原蛋白,具有顯著的生血、養血、補血作用,特別適用於妊娠期婦女、手術後的病人,絕經期的婦女。
3.海參——治傷抗炎、護肝保血管海參不僅是美味佳肴,而且是良好的滋補藥品。海參中的牛磺酸、賴氨酸等在植物性食品中幾乎沒有。海參特有的活性物質海參素,對多種真菌有顯著的抑製作用,刺參素A和B可用於治療真菌和白癬菌感染,具有顯著的抗炎、成骨作用,尤其對肝炎患者、結核病、糖尿病、心血管病有顯著的治療作用。
4.海參——益智健腦、助產催乳刺參中含有兩種ω-多不飽和脂肪酸。其中DHA對胎兒大腦細胞發育起至關重要的作用。人體大腦發育始於妊娠的第三個月,胎兒通過胎盤從母體中獲取DHA和EPA。如果母體缺乏DHA,會造成胎兒腦細胞的磷脂質不足,影響胎兒神經係統的正常發育。DHA對增強記憶力及智商有顯著的裨益,而且還可使孕產婦的乳房豐滿,乳汁充盈。日本及山東半島的孕婦自古以來就有一天補一個海參的飲食習俗。我國古代民間就有:海參養血潤燥、調經養胎、助產催乳、修補組織。
5.海參——消除腫瘤、抗癌護心髒在海參的體壁、內髒和腺體等組織中含有大量的海參毒素,又叫海參皂甙。海參毒素是一種抗毒劑,對人體安全無毒,但能抑製腫瘤細胞的生長與轉移,有效防癌、抗癌,臨床上已廣泛應用於肝癌、肺癌、胃癌、鼻咽癌、骨癌、淋巴癌、卵巢癌、子宮癌、乳腺癌、腦癌白血病及手術後患者的治療。補腎、抗癌、美容、益智、增強體力。
海參的的方法:
1.紅燜海參:
主料:泡發海參750克、肚肉500克、帶骨老雞肉500克、濕香菇50克、肉丸仔10粒、生蒜1條、蝦米25克、豬油150克。配料:精鹽、味精、紹酒、醬油、紅豉油、芫荽、薑、蔥、芝麻油、甘草、濕澱粉少許。
做法:先將海參切成長約五、六厘米,寬約2厘米的塊和薑、蔥、精鹽一起下鍋用水煮沸,投入紹酒,泡去海參腥味後撈起,去掉薑、蔥。肚肉、老雞肉各斬成幾塊。
然後,將豬油下鼎燒熱,放入海參略炒,然後倒入鍋內,順鼎把肚肉、老雞肉炒香,濺紹酒,加入芫荽頭、生蒜、醬油、紅豉油、二湯、甘草片同滾然後倒入海參鍋內,先用旺火燒沸,後用文火燜約1小時,再加入香菇、肉丸仔、蝦米,海參軟爛後去掉肚肉、老雞肉、生蒜、芫荽頭、甘草片。再把海參、香菇、肉丸仔、蝦米撈起,盛入湯碗,將原汁下鼎,加入精鹽、味精,燒至微沸,用濕澱粉調稀勾芡,加入芝麻油、豬油拌勻,淋在海參上麵即成。上席時跟上香醋2碟。特點:此菜爛而不糜,軟滑可口,鮮味濃鬱,營養豐富。
2.蔥燒海參:
用料:海參100克,薑,醬油各25克,白糖15克,熟豬油125克,大蔥200克,料酒20克,精鹽4克,清湯250克,濕澱粉250克,味精,糖色各三克。
做法:海參切成寬片,煮透後控去水分,將豬油燒至六成熟時放入蔥段,炸至金黃色時撈出,蔥油備用。清湯加蔥,薑,精鹽,料酒,醬油,白糖,海參,燒開後微火煨2分鍾,撈出控幹。豬油加炸好的蔥段,精鹽,海參,清湯,白糖,料酒,醬油,糖色,燒開後移至微火煨2~3分鍾,上旺火加味精用澱粉勾芡,用中火燒透收汁,淋入蔥油,盛入盤中即可。
3.雪花海參
原料:水發海參500克、雞脯肉25克、鱖魚肉15克、大油1500克(約耗40克)、醬油20克、料酒15克、鹽3克、味精15克,蔥、薑末各3克、蛋清5克、水澱粉70克、糊蔥油40克、湯適量,白糖5克。
做法:海參切長條,用開水焯一下倒出。雞脯肉去皮、筋,和魚一起斬成茸。將雞魚茸放碗裏,加水開後,加蛋清、澱粉攪拌成粥狀。鍋坐油,等油3成熱,把雞魚茸倒入漏勺,漏在油裏,如不漏,用手將勺壓一壓,等其漏完撈出即為雪花。坐勺放油,蔥、薑熗鍋,放醬油,料酒、湯、鹽、味精、糖、海參,烤一會兒,勾芡、顛勺,倒在盤子裏。原勺放湯、味精、雪花、勾薄芡,打蔥油,蓋在海參上。
4.玉兔海參
主料:水發海參400克,熟鵪鶉蛋8個,熟筍肉40克,水發香菇20克,紅辣椒片、蔥段、紅辣椒尖、蒜末、薑末、精鹽、味精、紹酒、花生油各適量。
做法:首先,將海參切成片,放入沸水鍋裏焯一下撈出;筍肉、香菇分別切成片。然後,炒鍋置旺火上,倒入花生油燒至五六成熱,放入蒜末、薑末煸至金黃色,下海參、筍片、香菇、紹酒顛翻幾下,加入精鹽、清湯燒沸後,改用小火燒至入味,放入紅辣椒、蔥段、味精,用濕澱粉勾芡,淋上蔥油推勻,出鍋裝在盤中。
之後,在熟蛋上切下一橢圓形的蛋,平放切成V形,做兔子的耳朵。把切去那麵的蛋平放,並在尖頭的一麵切成一條縫,接上兔子的耳朵,取2個紅辣椒尖貼在耳朵的下方兩側成了玉兔,擺在海參的周圍即可。特點:鮮香爽口
5.灌海參
主料:水發海參10個,雞蛋清2個,南薺50克,雞脯肉100克,熟豬肉75克。
製作:將海參洗淨,在其內裏劃刀;雞商肉剁成肉泥,熟肉、南薺、蔥、薑分別剁成碎末。用雞蛋清將雞肉泥攪好,酌加少量精鹽和料酒,調勻;再加熟肉、南薺、蔥薑末,調勻。將以上餡料灌到海參內,再將海參放在抹過油的平盤裏,上籠蒸5分鍾後取出,扣在大碗內,加入清湯和少量精鹽、料酒,用濕澱粉勾芡,淋上雞油,澆在海參上。當菜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