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功能補腎潤燥,益氣養血。用洽腎陽虛弱,陽萎,遺精,小便頻多和腸臊便秘;也可作為肺結核、神經衰弱和癌症患者的飲食調理。
6.蝴蝶海參
烹調類別:燒煨,食材類別:海鮮
材料:幹灰刺參一隻(約200克)。鯉魚肉50克、豬肥膘肉50克、冬筍50克、火腿50克。黑芝麻10克。蛋清50克、胡椒粉1.5克、鹽5克、豆粉15克、特級清湯250克、清湯200克。
做法:刺參用開水泡發洗淨,入鍋用清水煨約25分鍾,撈起用刀片成24張3毫米厚的片。用刀修成蝴蝶狀。鯉魚肉剁成細茸,豬肥膘肉也剁成細茸,同入碗中加1個多蛋清、胡椒粉、鹽和少許清水攪為魚糝。蛋清半個加豆粉攪勻成蛋清豆粉。蝴蝶海參片入清湯中加鹽約煮10分鍾,撈出鋪於板上用淨布揩幹,逐片在白色一麵上抹勻蛋清豆粉,魚慘團成橄欖形放於蝴蝶片中央成“蝴蝶”腹部。冬筍切成48根長絲和若幹短絲,火腿切成短絲,然後將長筍絲作觸須,火腿絲和短筍絲作足或身紋,黑芝麻作眼。將作好的“蝴蝶”放於盤中,上籠蒸三分鍾定型,即取出放入二湯碗內,碗內加特級清湯和鹽、胡椒即成。
彩虹之傘——水母
水母
水母的外形宛若一把傘。水母的出現比恐龍還早,可追溯到6.5億年前。水母的種類繁多,全世界大約有200多種,它們分布在全球各地的水域裏。水母的壽命很短,平均隻有幾個月的生命。
水母的身體95%以上是水分,並由內外兩胚層所組成,兩層間有一層厚厚的膠狀物質,不但透明,而且有漂浮作用。它們利用體內噴水反射前進遊動,遠望過去,就好像一把圓傘漂遊在水中。
水母外表看上去十分美麗溫順,實則凶猛強悍。在傘狀體的下麵,那些細長的觸手是它的消化器官,同時也是它的武器。它的觸手上布滿了刺細胞,裏麵含有毒液,獵物被刺到以後,會迅速麻痹而死。這時,觸手就緊緊抓住獵物縮回來,用傘狀體下麵的息肉所分泌的酵素,迅速分解掉獵物體內的蛋白質成分。可以說,水母一旦遇到獵物,就絕對不會輕易放手。
水母雖凶猛,但它也有自己的共生夥伴,就像犀牛和為它清理寄生蟲的小鳥共存一樣。水母的夥伴是一種小牧魚,體長不超過7厘米,可以隨意遊弋在水母的觸須之間,卻不會受到攻擊。當碰到大魚遊來,小牧魚就躲在巨傘下的觸手中,將此作為自己的“避難所”。有時候,小牧魚還會大膽地將大魚引誘到水母的狩獵範圍內使其喪命,從而可以吃到水母吃剩的殘渣碎片。或許此時你會有這樣的疑問,為什麼水母觸手上的刺細胞不會傷害小牧魚呢?這是因為小牧魚體形較小,行動自如,能夠巧妙地避開毒絲,不易受到傷害。當然,偶然也有小牧魚不慎死於毒絲下。水母和小牧魚共生,相互為用,水母“保護”了小牧魚,而小牧魚又幫水母清理掉了棲息在身上的小生物。
水母是一種低等的腔腸動物,在分類學上隸屬腔腸動物門、缽水母綱。水母身體外形像一把透明傘,傘狀體直徑有大有小,大水母的傘狀體直徑可達2米。從傘狀體邊緣長出一些須狀條帶,這種條帶叫觸手,觸手有的可長達20米~30米,相當於一條大鯨的長度。浮動在水中的水母,向四周伸出長長的觸手,有些水母的傘狀體還帶有各色花紋。在藍色的海洋裏,這些遊動著的色彩各異的水母顯得十分美麗。水母的出現比恐龍還早,可追溯到6.5億年前。水母的種類很多,全世界大約有250種左右,直徑從10厘米到100厘米之間,常見於各地的海洋中。我國常見的約有8種,即海月水母、白色霞水母、海蜇、口冠海蜇等。人們往往根據它們的傘狀體的不同來分類:有的傘狀體發銀光,叫銀水母;有的傘狀體則像和尚的帽子,就叫僧帽水母;有的傘狀體仿佛是船上的白帆,叫帆水母;有的宛如雨傘,叫做雨傘水母;有的傘狀體上閃耀著彩霞的光芒,叫做霞水母……它們的壽命大多隻有幾個星期,也有活到一年左右,有些深海的水母可活得更長些。普通水母的傘狀體不很大,隻有20~30厘米長,但體形較大的霞水母的巨傘直徑可達2米,下垂的觸手長達20~30米。1865年,在美國麻薩諸塞州海岸,有一隻霞水母被海浪衝上了岸,它的傘部直徑為2.28米,觸手長36米。把這個水母的觸手拉開,從一條觸手尖端到另一條觸手的尖端,竟有74米長。因此,可以說霞水母是世界最長的動物了。
水母身體的主要成分是水,並由內外兩胚層所組成,兩層間有一個很厚的中膠層,不但透明,而且有漂浮作用。它們在運動之時,利用體內噴水反射前進,遠遠望去,就好像一頂圓傘在水中迅速漂遊。當水母在海上成群出沒的時候,緊密地生活在一起像一個整體似的深浮在海麵上,顯得十分壯觀。海濤如雪,蔚藍的海麵點綴著許多優美的傘狀體,閃耀著微弱的淡綠色或藍紫色光芒,有的還帶有彩虹般的光暈。許多水母都能發光。細長的觸手向四周伸展開來,跟著一起漂動,色彩和遊泳姿態美麗極了。水母的傘狀體內有一種特別的腺,可以發出一氧化碳,使傘狀體膨脹。而當水母遇到敵害或者在遇到大風暴的時候,就會自動將氣放掉,沉入海底。海麵平靜後,它隻需幾分鍾就可以生產出氣體讓自己膨脹並漂浮起來。櫛水母在海中遊動時,8條子午管可以發射出藍色的光,發光時櫛水母就變成了一個光彩奪目的彩球;帶水母的周圍和中間部分,分布著幾條平行的光帶,當它遊動的時候,光帶隨波搖曳,非常優美。水母發光靠的是一種叫埃奎明的奇妙的蛋白質,這種蛋白質和鈣離子相混合的時候,就會發出強藍光來。埃奎明的量在水母體內越多,發的光就越強,每隻水母平均隻含有五十微克的這種物質。
水母雖然長相美麗溫順,其實十分凶猛。在傘狀體的下麵,那些細長的觸手是它的消化器官,也是它的武器。在觸手的上麵布滿了刺細胞,像毒絲一樣,能夠射出毒液,獵物被刺螫以後,會迅速麻痹而死。觸手就將這些獵物緊緊抓住,縮回來,用傘狀體下麵的息肉吸住,每一個息肉都能夠分泌出酵素,迅速將獵物體內的蛋白質分解。因為水母沒有呼吸器官與循環係統,隻有原始的消化器官,所以捕獲的食物立即在腔腸內消化吸收。在炎熱的夏天裏,當我們在海邊弄潮遊泳時,有時會突然感到身體的前胸、後背或四肢一陣刺痛,有如被皮鞭抽打的感覺,那準又是水母作怪在刺人了。不過,一般破水母刺到,隻會感到炙痛並出現紅腫,隻要塗抹硝炎藥或食用醋,過幾天即能消腫止痛。但是在馬來西亞至澳大利亞一帶的海麵上,有兩種分別叫做海蜂水母(箱水母)和曳手水母的,其分泌的毒性很強,如果被它們刺到的話,在幾分鍾之內就會呼吸困難而死亡,因此它們又被稱為殺手水母。所以當被水母刺傷,發生呼吸困難的現象時,應立即實施人工呼吸,或注射強心劑,千萬不可大意,以免發生意外。水母一旦遇到獵物,從不輕易放過。但是就像犀牛和為它清理寄生蟲的小鳥共存一樣,水母也有自己的共生夥伴。那是一種小牧魚,體長不過7厘米,可以隨意遊弋在水母的觸須之間,卻一點兒也不害怕。遇到大魚遊來,小牧魚就遊到巨傘下的觸手中間去,當作一個安全的"避難所",利用水母刺細胞的裝置,巧妙地躲過了敵害的進攻。有時,小牧魚甚至還能將大魚引誘到水母的狩獵範圍內使其喪命,這樣還可以吃到水母吃剩的零渣碎片。那麼水母觸手上的刺細胞為什麼不傷害小牧魚呢?這是因為小牧魚行動靈活,能夠巧妙地避開毒絲,不易受到傷害,隻是偶然也有不慎死於毒絲下的。水母和小牧魚共生一起,相互為用,水母“保護”了小牧魚,而小牧魚又吞掉了水母身上棲息的小生物。
威猛而致命的水母也有天敵,一種海龜就可以在水母的群體中自由穿梭,輕而易舉地用嘴扯斷它們的觸頓,使其隻能上下翻滾,最後失去抵抗能力,成為海龜的一頓“美餐”。
水母觸手中間的細柄上有一個小球,裏麵有一粒小小的聽石,這是水母的“耳朵”。由海浪和空氣磨擦而產生的次聲波衝擊聽石,刺激著周圍的神經感受器,使水母在風暴來臨之前的十幾個小時就能夠得到信息,於是,它們就好像是接到了命令似的,從海麵一下子全部消失了。科學家們曾經模擬水母的聲波發送器官做試驗,結果發現能在15小時之前測知海洋風暴的信息。
水母雖然是低等的腔腸動物,卻三代同堂,令人羨慕。水母生出小水母,小水母雖能獨立生存,但親子之間似乎感情深厚,不忍分離,因此小水母都依附在水母身體上。不久之後,小水母生出孫子輩的水母,依然緊密聯係在一起。
水母比眼鏡蛇更危險。幾年前,美國《世界野生生物》雜誌綜合各國學者的意見,列舉了全球最毒的10種動物,名列榜首的是生活在海洋中的箱水母。箱水母又叫海黃蜂,屬腔腸動物,主要生活在澳大利亞東北沿海水域。成年的箱水母,有足球那麼大,蘑菇狀,近乎透明。一個成年的箱水母,觸須上有幾十億個毒囊和毒針,足夠用來殺死20個人,毒性之大可見一斑。它的毒液主要損害的是心髒,當箱水母的毒液侵入人的心髒時,會破壞肌體細胞跳動節奏的一致性,從而使心髒不能正常供血,導致人迅速死亡。
最大的水母是分布在大西洋西北部海域的北極大水母。1870年,一隻北極大水母被衝進美國馬薩諸塞海灣,它的傘狀體直徑為2.28米,觸手長達36.5米。而最小的水母全長隻有12毫米。
櫛水母在海中遊動時,會發出藍色的光,非常優美。目前新加坡的生物學家正在進行一種實驗,把水母身上的發光基因移植到其它魚類的體內。
幾年前,美國《世界野生生物》雜誌綜合各國學者的意見,列舉了全球最毒的十種動物,其中名列榜首的是生活在海洋中的海洋動物箱水母。箱水母又叫海黃蜂,屬腔腸動物,主要生活在澳大利亞東北沿海水域,經常漂浮在昆士蘭海岸的淺海水域。成年的箱水母,有足球那麼大,蘑菇狀,近乎透明。
在它的身體兩側,各有兩隻原始的眼睛,可以感受光線的變化,身後拖著60多條帶狀觸須。這些觸須正是使人致命之處,它能伸展到3米以外。在每根觸須上,都密密麻麻地排列著囊狀物,每個囊狀物又都有一個肉眼看不見的、盛滿毒液的空心“毒針”。一個成年的箱水母,觸須上都有數十億個毒囊和毒針,足夠用來殺死20人,可見毒性之大和殺人之狠。在它的觸須上還有感受器,能識別魚蝦或人的表皮上的蛋白質。當箱水母發現獵物時,它就快速漂過去,用觸須把獵物牢牢纏住,並立即用毒針噴射毒液。毒液一旦噴射到人的身上,皮膚上就會立即出現許多條鮮紅的傷痕,毒液很快就侵入到人的心髒,隻需二三分鍾就會致人死亡,連搶救的時間都沒有。箱水母的毒性為什麼這麼大?目前還不十分清楚,但研究人員已發現,它的毒液主要損害的是心髒。一個健康人的心髒,有上百萬個肌細胞,這些肌細胞都以同一節奏跳動著。
研究還發現,醋酸可殺死箱水母的觸須,所以科學家建議,去昆士蘭遊泳、潛水的遊客,最好要帶一瓶醋,以便在遭遇箱水母時使用。不過,科學家正在對箱水母毒液的結構進行分析,希望能製造出防治良藥,避免再發生箱水母致人死亡事故。
生命力最為頑強的動物——海蝸牛
海蝸牛又名:紫螺,屬軟體動物腹足綱(Gastropoda)中腹足目。比較特別的翼舌族動物。
這種貝類動物的殼又薄又輕,一般為白色和淡藍色,陀螺形,表麵光滑沒有厴。觸角分叉,眼幾近退化。這種動物的足部能夠分泌出粘液而形成浮囊,它就是借助浮囊過著與眾不同的即消遙自在又充滿風險的浮遊生活。
海蝸牛所產的卵也是依附在浮囊下麵,隨著母體飄浮,在旅途中孵化。海蝸牛在潮流的作用下過著飄浮各地的流浪生活,在遠洋途中它通過擬態和保護色來達到防禦敵害的目的,那藍色的貝殼和大海混為一體,使敵人很難發現。
紫色海蝸牛是一種神奇的腹足動物.在遠洋途中它通過擬態和保護色來達到防禦敵害的目的,紫色海蝸牛不僅僅是雌雄同體,而且它們生下時是雄性,在成長過程中會變成雌性。更為神奇的是,當這種海蝸牛處於雄性階段時,它們甚至沒有陰莖。雄性海蝸牛將它們的精子包成一束,或許會恰巧跳進雌性海蝸牛體內。之所以說這一過程是“碰巧”,是因為海蝸牛眼睛已經退化,它們看不清外部世界。
海蝸牛,被一致公認為當今世界上生命力最為頑強的動物。
意大利的動物學家拉紮羅早在18世紀70年代就開始研究這種外貌奇特的小動物,正是他給海蝸牛起了“蝸牛”的名字。如果周遭的濕度太低,達不到海蝸牛的生存要求,海蝸牛就會處於一種假死狀態,這種狀態甚至可以維持100年,一旦有了水,海蝸牛就可以隨時隨地地蘇醒過來。
海蝸牛算是在實驗室條件下忍耐力最為頑強的一種動物,科學家曾將海蝸牛冷凍於-271℃的低溫下好幾個小時,再在短期內將溫度升高到150℃;或是讓海蝸牛處於高強度的輻射和高壓下,海蝸牛仍然安然無恙。日本科學家曾把“沉睡”的海蝸牛置於密閉容器裏,並使它們處於高壓環境下,他們將壓力慢慢升至超出海底最深處──馬利亞納海溝水壓的6倍時,大部分供試驗的海蝸牛竟然成功地活了下來。
色彩豔麗的蝴蝶魚
蝴蝶魚
蝴蝶魚的外形就與陸地上的蝴蝶一樣,有著五彩繽紛的圖案,大部分分布在熱帶地區的珊瑚礁。用尖尖的嘴啄食附在珊瑚或岩石上的小動物,由於外形美麗,因而被飼養以做觀賞之用。
蝴蝶魚大洋暖水性營共棲生活的珍奇小型魚類。
蝴蝶魚是近海暖水性小型珊瑚礁魚類,身體側扁適宜在珊瑚叢中來回穿梭,它們能迅速而敏捷地消逝在珊瑚枝或岩石縫隙裏,適宜伸進珊瑚洞穴去捕捉無脊椎動物,如細紋蝴蝶魚。
蝴蝶魚生活在五光十色的珊瑚礁礁盤中,具有一係列適應環境的本領,其豔麗的體色可隨周圍環境的改變而改變。據科學家估計,一個珊瑚礁可以養育四百種魚類。在弱肉強食的複雜海洋環境中,珊瑚魚的變色與偽裝,目的是為了使自己的體色與周圍環境相似,達到與周圍物體亂真的地步,在億萬種生物的頑強競爭中,贏得了自己生存的一席之地。
蝴蝶魚屬鱸形目蝴蝶魚科,蝴蝶魚是150多種熱帶珊瑚礁中遊動迅速的小型海水魚的統稱。這類魚的身體較高,側扁而薄;一個背鰭;口小,齒毛刷狀。兩齶有時延展為相當長的吻部。體型均小,長度很少超過20公分。因為它的遊動姿態很像蝴蝶,色彩極為鮮豔,所以又被稱為蝴蝶魚。
蝴蝶魚以黑與黃色調為主,花紋常為暗帶及一個或多個大斑。蝴蝶魚有150多種,包括四眼蝴蝶魚,為西印度群島常見種,近尾有一具白環的黑眼狀斑;斑鰭蝴蝶魚,為西大西洋種,鰭黃色,背鰭基有一黑斑;馬夫魚,印度洋-太平洋種,具黑白二色條紋,背鰭有一極長鰭棘。骨舌總目齒蝶魚科的齒蝶魚也叫蝴蝶魚,為淡水蝴蝶魚,僅產於西非熱帶。胸鰭擴展如翅。水位下降時,鰾可有呼吸器官的作用。魚體長約10公分。
蝴蝶魚主要分布於太平洋、東非至日本等海域。蝴蝶魚有著五彩繽紛的圖案,大部分分布在熱帶地區的珊瑚礁上。由於蝴蝶魚的體色豔麗,深受人們的喜歡,在沿海各地的水族館中被大量飼養。
蝴蝶魚的身體側扁而高,呈菱形或者近於卵圓形。最長是蝴蝶魚身體長3公分,比如:細紋蝴蝶魚。它的口小,兩頜齒細長,尖銳,剛毛狀或刷毛狀;齶骨無齒。蝴蝶魚嘴的形狀非常適宜伸進珊瑚洞穴去捕捉無脊椎動物。
蝴蝶魚的鰓蓋膜與鰓峽相連,後顳骨固連於顱骨。蝴蝶魚的側線不完全或者是不延至尾鰭基,無鱗鞘。
蝴蝶魚屬於大洋暖水性共棲生活的珍奇小型魚類,是近海暖水性小型珊瑚礁魚類,身體側扁,適合在珊瑚礁中來回穿梭。蝴蝶魚豔麗的體色可以隨著周圍環境的改變而改變。在複雜的海洋生活中,蝴蝶魚變色與偽裝的目的就是為了使自己的體色與周圍的環境相似,為自己贏得一席生存之地。
蝴蝶魚的魚體較小,這是以由於它們受到生活方式的製約。蝴蝶魚長度範圍140毫米~300毫米左右。以現有蝴蝶魚雌雄成對地共棲息於同一宿主體內的現象,配偶雙雙同居一寓,利於繁殖後代。蝴蝶魚產浮性卵,長圓形,有油球。
一般情況下,蝴蝶魚產卵於沿岸淺水水底,早期孕育需要經曆兩個階段,浮遊生活階段和營底棲生活階段。蝴蝶魚的浮遊生活階段比較特殊,在背鰭的前方有一絲狀或羽狀附屬物是其主要特征,早期發育過程中的這一階段,在魚類中,蝴蝶魚是惟一的例子。
淺魚通常隻在夜間離開宿主外出覓食。肉食性,食譜多毛類、小型甲殼類動物及小型魚類。
蝴蝶魚的胸鰭發達,在水麵上就像一隻蝴蝶。蝴蝶魚的捕食動作非常奇特,它可以躍出水麵,像海洋中的飛魚。
蝴蝶魚可以很奇妙的偽裝自己,它長把自己真正的眼睛藏在穿過頭部的黑色條紋之中,而在尾柄處或者是背鰭後留有一個非常醒目的“偽眼”,這常使捕食者誤認為是其頭部而受到迷惑。當敵害向其“偽眼”襲擊時,蝴蝶魚劍鰭疾擺,迅速的逃離。
全世界的蝴蝶魚有6屬30餘種,主要分布於印度洋、太平洋及大西洋較暖水域中,北大西洋有少量,少量分布於新幾內亞的淡水中。中國台灣海域、西沙群島海域均有分布。
蝴蝶魚產卵於沿岸淺水水底,早期以育需經兩個階段,羽狀幼體階段,即浮遊生活階段;纖長幼體階段,營底棲生活階段。羽狀幼體形態特殊,在背鰭前方有一絲狀或羽狀附屬物是其主要特征,早期發育過程中的這一階段,在魚類中,蝴蝶魚是唯一的例子。
蝴蝶魚胸鰭發達闊展,從水麵上看像一隻蝴蝶。蝴蝶魚捕食動作奇特,可躍出水麵如海洋中的飛魚。平時蝴蝶魚順水漂流,一旦有昆蟲飛臨,即使離水麵數十厘米,也可躍出水麵捕食。蝴蝶魚雌雄辨別容易,從尾部看,雄魚鰭膜較短,鰭條突出呈長須狀,體色較深,而雌魚有明顯的不規則花紋。
蝴蝶魚既愛打扮,又愛迷惑人,許多蝴蝶魚有極巧妙的偽裝,它們常把自己真正的眼睛藏在穿過頭部的黑色條紋之中,而在尾柄處或背鰭後留有一個非常醒目的"偽眼",常使捕食者誤認為是其頭部而受到迷惑。當敵害向其"偽眼"襲擊時,蝴蝶魚劍鰭疾擺,逃之夭夭。蝴蝶魚的體表有大量色素細胞,在神經係統的控製下,可以展開或收縮,從而使體表呈現不同的色彩。通常一尾蝴蝶魚改變一次體色要幾分鍾,而有的僅需幾秒種。
蝴蝶魚對愛情忠貞專一,大部分都成雙入對,好似陸生鴛鴦,它們成雙成對在珊瑚礁中遊弋、戲耍,總是形影不離。當一尾進行攝食時,另一尾就在其周圍警戒。
蝴蝶魚由於體色豔麗,深受中國觀賞魚愛好的青睞。它們在沿海各地的水族館中被大量飼養。
自然再生的海星
海星
海星是棘皮動物門的一綱,下分海燕和海盤車兩科,不過人們都俗稱其為海星或“星魚”。
海星主要分布於世界各地的淺海底沙地或礁石上,它對我們並不陌生。然而,我們對它的生態卻了解甚少。海星看上去不像是動物,而且從其外觀和緩慢的動作來看,很難想象出,海星竟是一種貪婪的食肉動物,它對海洋生態係統和生物進化還起著非同凡響的重要作用。這也就是它為何在世界上廣泛分布的原因。
人們一般都會認為鯊魚是海洋中凶殘的食肉動物。而有誰能想到棲息於海底沙地或礁石上,平時一動不動的海星,卻也是食肉動物呢!不過實際上就是這樣。由於海星的活動不能像鯊魚那般靈活、迅猛,故爾,它的主要捕食對象是一些行動較遲緩的海洋動物,如貝類、海膽、螃蟹和海葵等。它捕食時常采取緩慢迂徊的策略,慢慢接近獵物,用腕上的管足捉住獵物並將整個身體包住它,將胃袋從口中吐出、利用消化酶讓獵獲物在其體外溶解並被其吸收。
這樣便可以防止海虹的過量繁殖,避免海虹侵犯其他生物的領地,以達到保持生物群平衡的作用。在全世界有大約2000種海星分布於從海間帶到海底的廣闊領域。其中以從阿拉斯加到加利福尼亞的東北部太平洋水域分布的種類最多。
海星與海參、海膽同屬棘皮動物。它們通常有五個腕但也有四六個,有的多達40個腕,用管足既能捕獲獵物,又能讓自己攀附岩礁,大個的海星有好幾千管足。海星的嘴在其身體下側中部,可與海星爬過的物體表麵直接接觸。海星的體型大小不一,小到2.5厘米、大到90厘米,體色也不盡相同,幾乎每隻都有差別,最多的顏色有桔黃色、紅色、紫色、黃色和青色等。
在自然界的食物鏈中,捕食者與被捕食者之間常常展開生與死的較量。為了逃脫海星的捕食,被捕食動物幾乎都能做出逃避反應。有一種大海參,每當海星觸碰到它時,它便會猛烈地在水中翻滾,趁還未被海星牢牢抓住之前逃之夭夭。扇貝躲避海星的技巧也較獨特,當海星靠近它時扇貝便會一張一合地迅速遊走。有種小海葵每當海星接近它時,它便從攀附的礁石上脫離,隨波逐流,漂流到安全之地。這些動物的逃避能力是從長期進化中產生的。避免了被大自然所淘汰的命運。
盡管海星是一種凶殘的捕食者,但是它們對自己的後代都溫柔之至。海星產卵後常豎立起自己的腕,形成一個保護傘,讓卵在內孵化,以免被其他動物捕食。孵化出的幼體隨海水四外漂流以浮遊生物為食,最後成長為海星。
海星的經濟價值不大,隻能曬幹製粉作農肥。由於它捕食貝類,故而對貝類養殖業十分有害。海星一般通過體外受精繁殖海星是生活在大海中的一種棘皮動物,它們有很強的繁殖能力。全世界大概有1500種海星,大部分的海星,是通過體外受精繁殖的,不需要交配。
雄性海星的每個腕上都有一對睾丸,它們將大量精子排到水中,雌性也同樣通過長在腕兩側的卵巢排出成千上萬的卵子。精子和卵子在水中相遇,完成受精,形成新的生命。從受精的卵子中生出幼體,也就是小海星。
很多魚類和兩棲動物都是這樣延續生命的。不過,如今又有研究者發現,一些海星具有季節性配對的習性,即雄性海星趴在雌性海星之上,五隻腕相互交錯。這種行為被認為與生殖有關,但其真正的功能則尚未被確認。
海星還有自然再生的能力海星的腕、體盤受損或自切後,都能夠自然再生。海星的任何一個部位都可以重新生成一個新的海星。因此,某些種類的海星通過這種超強的再生方式演變出了無性繁殖的能力,它們就更不需要交配了。不過大多數海星通常不會進行無性繁殖。
海星通常有5個腕,但個別的也有4個或6個,最多的多達40個腕,在這些腕下側並排長有4列密密的管足。海星可以用管足來捕食或攀爬,大個的海星有上幾千個管足。海星的嘴在它的身體下側中部,可與它爬過的物體表麵直接接觸。海星有大有小,小的隻有2.5厘米,大的則有90厘米。體色也不盡相同,幾乎每隻都有差別,最常見的顏色有橘黃色、紅色、紫色、黃色和青色等。科學家還發現,海星渾身到處都是“監視器”,它凹凸不平的棘皮上長有許多微小發亮的晶體,這些像眼鏡一樣的微小晶體具有聚光功能,能使海星在同一時間觀察到各個方向的情況,及時掌握周邊的信息。
海星還有一種特殊的絕招——分身之術。在生死攸關的時刻,海星會硬生生扭斷自己的雙腕,從而脫離敵人的掌握。但我們不必擔心,海星的腕、體盤受損或自切後,都能夠自然再生。海星的任何一個部位都能重新生成一個新的海星。這種驚人的再生能力,使得斷臂缺肢對它來說根本就不算什麼。
海底森林——海帶
海帶
海帶是一種保健食品,它是個碘的倉庫。在幹的海帶裏含碘將近1%。碘,是人體內不可缺少的元素,它直接關係到人的智力、人口的素質。
海帶是海裏的藻類植物,生長在海底有“海底森林”之美稱。海帶呈棕色,它也含葉綠素,但因含有褐色素太濃,所以把綠色遮住了。海帶也依靠葉綠素進行光合作用。
海帶一般生活在淺海裏。它有假根但並不能用來吸取養料,是用來固著在岩石上,因而又稱為固著器。海帶既沒有莖也沒有枝,全身就像一條長長的葉子。
可是,海帶不會開花結籽。那麼,它是怎麼繁殖的呢?海帶屬孢子植物,它的繁殖方法較奇特,先在葉子上長出許多口袋一樣的孢子囊,裏麵有許多孢子。孢子成熟時孢子囊破裂,裏頭的孢子就出來了,用兩根鞭毛在海裏遊泳。當它們落在海底的岩石上,在適宜的條件下就會發芽長成一條海帶。
現在,人們已經能夠用人工養殖的方法來大規模地養殖海帶以滿足人們對海帶的需求。海帶除了食用以外,還可以提取褐藻膠、甘露醇等工業原料。
資料來源選《未來科學家叢書-植物篇》
渾身是寶的藻類——海帶
海帶是一種長在海底岩石上的褐藻。因為它的葉片又長又厚,在海底隨水流漂動,仿佛是舞動的綠褐色綢帶。海帶的名稱就由此而來。
海帶全世界大約有30多種,亞洲地區就有10多種。海帶大多分布在溫度較低、風浪較小的沿海和海灣,用固著器附著在淺海海底礁石、貝殼上,大量繁殖時形成一片水下森林。
海帶藻體由三部分組成:下部是一些假根狀的附著器。中部是圓柱形的短柄。上部是長而扁平的葉狀體,一般長3米左右,有時長達7米,寬20~50厘米,邊緣較薄,呈波狀皺褶,表麵光滑,綠褐色或棕褐色。
海帶是海洋植物中產量高、生長快、個體大、經濟價值高的食用及工業用的海藻。海帶是含碘量最高的海藻,含碘量一般在3~5%,最多可達7~10%。海帶裏的碘,人體能直接吸收。碘是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缺少碘會得粗脖子病——甲狀腺腫大。缺碘的山區,多食用海帶,能防止和治療這種病。
海帶還是一種優良的蔬菜,營養價值很高。每100克海帶幹品,含有蛋白質8.2克,脂肪0.1克,糖57克,粗纖維9.8克,無機鹽12.9克,胡蘿卜素0.57克,鈣2.25克,鐵0.15克和維生素B1。
海底玫瑰——海葵
海葵
海葵花棲息在海洋之中,有著鮮花的外表,卻比鮮花更加漂亮。它是一種動物和水母、海蜇、珊瑚蟲屬於一類,都是腔腸動物。它的長度從1毫米到1米不等。在熱海海域生活的海葵花一般體形都比較大,顏色也十分豔麗,而生在在寒冷海洋中的海葵花則相對較小,而且顏色十分單調。
人們通常稱它為“海底玫瑰”,因為它外貌像玫瑰,而且上端有一圈觸手向四周散開,很想玫瑰的花瓣,所以才被人們這樣稱讚。如果你想要摘一朵海葵花是十分不容易的事,因為一旦你要觸碰它時,它便會迅速突出一股清水,然後將觸手收回,繼而縮成一團。它還有一個名字叫“海底菊”。因為它的顏色五顏六色而且那些觸手又像極了舒展的菊花,所以才得此名。
就是這樣一個高貴且典雅的動物,卻有著驚人的胃口,它可以將蝦和小魚一並吞下,而且它的胃口仿佛特別好。它的身體非常柔軟,像海蜇一樣,可是它的每個觸手的尖端卻都有著一個毒囊,在毒囊裏會有一根盤著的線,在遇到獵物時,它便會向前將毒囊刺破,毒液便會流出來,刺殺靠近身邊的獵物。正是因此,一些海底生物對它都十分畏懼。
海葵目,共有1000種以上。廣布於海洋中。一般為單體,無骨骼,富肉質,因外形似葵花而得名。口盤中央為口,周圍有觸手,少的僅十幾個,多的達千個以上,如珊瑚礁上的大海葵。觸手一般都按6和6的倍數排成多環,彼此互生;內環先生較大,外環後生較小。觸手上布滿刺細胞,用做禦敵和捕食。大多數海葵的基盤用於固著,有時也能作緩慢移動。少數無基盤,埋棲於泥沙質海底,有的海葵能以觸手在水中遊泳。海葵為雌雄同體或雌雄異體。在雌雄同體的種類中,雄性先熟。多數海葵的精子和卵是在海水中受精,發育成浮浪幼蟲;少數海葵幼體在母體內發育。有些種類通過無性生殖,由親體分裂為2個個體;還有些種類是在基盤上出芽,然後發育出新的海葵。海葵多數棲息在淺海和岩岸的水窪或石縫中,少數生活在大洋深淵,最大棲息深度達10210米。在超深淵底棲動物組成中,所占比例較大。這類動物的巨型個體一般見於熱帶海區,如口盤直徑有1米的大海葵隻分布在珊瑚礁上。
海葵的外表很像植物,其實卻是動物。海葵共有1000多種,棲息於世界各地的海洋中,從極地到熱帶、從潮間帶到超過10000米的海底深處都有分布,而數量最多的還是在熱帶海域。在岩岸貯水的石縫中,常見體表具乳突的綠側花海葵。在我國東海,太平洋側花海葵數量之多每平方米可達數百至近萬個。在幾平方厘米的貝殼、石塊上,也會有紫褐色帶桔黃色縱帶的縱條肌海葵,當其收縮時酷似西瓜又名西瓜海葵。此外,還有觸手眾多的細指海葵等。海葵的單體呈圓柱狀,柱體開口端為口盤、封閉端為基盤。口盤中央為口,口部周圍有充分伸展的軟而美麗的花瓣狀觸手,猶如生機勃勃的向日葵,因而得名。觸手的數目因種而異,但內環者大於外環,數目均為6的倍數,具有攝食、保衛和運動的功能。附著端的基盤,可分泌腺體吸附於石塊、貝殼、海藻或木樁等硬物上。口盤的直徑大多為幾厘米,但棲息於北太平洋沿岸和澳大利亞大堡礁的巨型海葵口盤直徑可達1.5米之巨。海葵有著各種各樣的顏色,綠的、紅的、白的、桔黃的、具斑點或具條紋的或多色的,這些色彩來自何處呢,一是本身組織中的色素,另外來自與其共生的共生藻。共生藻不僅使海葵大為增色,而且也為海葵提供了營養。生活在熱帶珊瑚礁中的幾種海葵,白天伸展著有色彩的部分使共生藻充分進行光合作用,到了晚上觸手再伸出來以捕食。
海葵沒有骨骼,在分類學上隸屬於腔腸動物,代表了從簡單有機體向複雜有機體進化發展的一個重要環節。它是一種原始而又簡單的動物,隻能對最基本的生存需要產生反應。海葵環繞在一個共同的消化係統周圍的每一隻觸手能決定它所接觸到的食物適宜與否,卻沒有向其它觸手傳遞信息的功能。海葵的神經係統無法辨別周圍環境的變化,隻有通過實際的接觸,受到刺激才會發生反應。當海葵被觸動時,許多觸手都會發生一陣反射性痙攣,這說明有一些基本信號傳遞到了海葵的全身,但是隻有直接參與和食物接觸的觸手才有抓取食物的反應。這些信號是非常簡單的,因為每次接觸所產生的反應都相同。隻有當食物最終進入和消化係統接觸的狀態時,其它觸手才會開始活躍起來,紛紛把自己折皺起來,這種反應的目的隻有一個,就是攝取食物,將食物包圍起來,送到嘴上進食。
海葵原始的感覺器官是否具有進一步的辨別能力呢?科學家通過實驗發現,當觸手接觸到人工放置的塑料蝦時,海葵就把它抓住,停留片刻後把它放了。因此,我們可以清楚地了解到,海葵的神經細胞已精細到能告訴它自己塑料是不能吃的。這樣就節省了把塑料蝦送到消化係統在那裏加以辨別而需要消耗的能量,同時也說明信息並沒有傳遍海葵的全身,因為塑料蝦每次接觸不同的觸手,捕捉的過程都會周而複始地進行。海葵環繞在一個共同的消化係統周圍的每一隻觸手都能夠決定它所接觸到的食物適宜與否,但卻沒有向其它觸手傳遞信息的功能。
海葵沒有主動出擊的能力。但事實上,海葵並不都是永久附於一處,有的在緩緩滑行,有的靠觸手做翻轉運動,還有的能在水中做短距離的遊泳。極個別的海葵還會靠基盤分泌的氣囊倒掛在水層中浮遊。
海葵看上去好似一朵無害的柔弱的鮮花,但實際上卻是一種靠攝取水中的動物為生的食肉動物。它的呈放射狀的兩排細長的觸手伸張開來,在消化腔上方擺動不止就像一朵朵盛開的花,非常的美麗,向那些好奇心盛的遊魚頻頻招手。雖然不能主動出擊獲取獵物,但是當它的觸手一旦受到刺激,那怕是輕輕的一掠,它都能毫不留情地捉住到手的犧牲品。海葵的觸手長滿了倒刺,這種倒刺能夠刺穿獵物的肉體。它的體壁與觸手均具有刺絲胞,那是一種特殊的有毒器官,會分泌一種毒液,用來麻痹其他動物以自衛或攝食。看來,海葵鮮豔動人的觸手對小魚來說,其實是一種可怕的美麗陷阱。海葵所分泌的毒液,對人類傷害不大,如果我們不小心摸到它們的觸手,就會受到拍擊而有刺痛或瘙癢的感覺。假如把它們采回去煮熟吃下,會產生嘔吐、發燒、腹痛等中毒現象。因此,海葵既摸不得也吃不得。
海葵是一種構造非常簡單的動物,沒有中樞信息處理機構,因此,它連最低級的大腦基礎也不具備。簡單動物一般都把所有的精力集中於向中央消化係統輸送食物,以充分滿足自己的生存需要。海葵簡單的神經係統能力極為有限。海葵有根強的伸縮能力,口盤基部有發達的括約肌,體壁也有發達的縮肌和伸肌供柱體縮小或伸展。遇到危險時,會將身體收縮,排空觸手內的水,把口盤和觸手全部縮入體內。海葵在完成收縮的全部過程之前,觸手是不能向外伸展的,由於完成這一過程需要兩個半小時,因此海葵這兩個半小時之內恢複不了原狀。這樣,進攻者常常在海葵的觸手重新露出來之前便喪失了耐心,放棄了侵擾。
海葵除了依附岩礁之外,還會依附在寄居蟹的螺殼上。當寄居蟹長大要遷入另一個較大的新螺殼時,海葵也會主動地移到新殼上。這樣海葵和寄居蟹雙方都得到好處。由於寄居蟹喜好在海中四處遊蕩,使得原本不移動的海葵隨著寄居蟹的走動,擴大了覓食的領域。對寄居蟹來說,一則可用海葵來偽裝,二則由於海葵能分泌毒液,可殺死寄居蟹的天敵,因此保障了寄居蟹的安全。
海葵除了與寄居蟹互利共生之外,還與一種小醜魚共同生活。小醜魚的體表能分泌粘液,以防止海葵刺細胞的蜇刺,如果人為地除去粘液,它們也會被海葵蜇得落荒而逃。當海葵依附在岩礁上動彈不得時,這種紅身白紋的小醜魚會在漂亮的觸手處遊動,以引誘其他的小魚上鉤。海葵在捕捉到獵物,飽餐之後,小醜魚就可以撿食一些殘渣。此外,小醜魚遇到敵人攻擊時,就趕緊逃到海葵的觸手間躲避。總之,小醜魚以海葵為避難所,而海葵藉著小醜魚以獲得更多的食物。
海葵雖然能和其他動物和平相處,但也時常為附著地盤、爭奪食物與自己的同類進行爭裏鬥,常常出現一方把另一方體表上的疣突掃平或把觸手拔光的爭鬥場麵。
最近,科學家還發現海葵的壽命大大超過海龜、珊瑚等壽命達數百年的物種,是世界上壽命最長的海洋動物。采用放射性同位素碳一14技術對3隻采自深海的海葵進行測定,發現它們的年齡竟達到1500-2100歲。
遊得最快的魚——旗魚
在三萬多種魚中,論遊泳速度,冠軍是旗魚。旗魚在遼闊的海域中疾馳如箭,遊速每小時達120公裏,比輪船的速度還要快三四倍。如果從天津到上海1300多公裏的海路,旗魚隻要花10個多小時的時間就能遊完全程。其魚的嘴巴似長劍,可把水很快往兩旁分開;背鰭生得奇特,豎起展開來,猶如船上的風帆,當它遊泳起來,邊放下背鰭,減少阻力;尾柄特別細,肌肉很發達,擺動起來非常有力,象輪船的推動器。這類身體上結構的特點,是它創造魚類遊泳速度最高紀錄的可貴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