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 常見的海洋生物(3 / 3)

根據遊泳速度記錄,次序是:旗魚、劍魚、金槍魚、大槽白魚、飛魚、鱒魚,然後才輪到海豚。

旗魚遊泳的時候,放下背鰭,以減少阻力;長劍般的吻突,將水很快向兩旁分開;不斷擺動尾柄尾鰭,仿佛船上的推進器那樣。加上它的流線形身軀,發達的肌肉,擺動的力量很大,於是就像離弦的箭那樣飛速地前進了。

在美國佛羅裏達半島大西洋海域,人們曾經觀察記錄了旗魚的遊速。有一條旗魚,用了3秒鍾的時間。

旗魚,又稱芭蕉魚。一般體長2000~3000毫米。為太平洋熱帶及亞熱帶大洋性魚類。分布於印度尼西亞至太平洋中部諸島,北至日本南部。中國產於南海諸島、台灣海域、廣東、福建、浙江、江蘇、山東等沿海。旗魚呈圓筒形,稍側扁;背、腹緣鈍圓,較平直。吻尖長,呈槍狀。眼小,側位。眼間隔寬平。口裂大,近於平直;前頜骨與鼻骨向前延長形成槍狀吻部,長於下頜,上頜骨向後伸達眼後緣下方。體被針狀鱗。側線完全,在胸鰭上方漸向下彎曲後作直線延伸至尾部。尾鰭分叉較深。頭及體背側青藍色,背側有橫排列的灰白色圓斑,腹部銀白色,除臀鰭灰色外各鰭為藍黑色,第一背鰭鰭膜上密布黑色圓斑。以小魚和烏賊類等軟體動物為食。

外形特征

身長達6厘米,體形似月魚,但背腹寬闊,尾柄亦寬。頭吻部鈍圓。尾鰭外緣平直。背鰭大於臀鰭,背、臀鰭緣弧形,體色多變,有紅、淡黃、藍、紫紅等色,有深有淺,有偏藍或偏紅,上頜像劍樣向前突出。青褐色的身軀上,鑲有灰白色的斑點,這些圓斑成縱行排列,看上去像一條條圓點線。旗魚的第一背鰭長得又長又高,前端上緣凹陷,它們豎展的時候,仿佛是船上揚起的一張風帆,又像是扯著的一麵麵旗幟。人們因此叫它旗魚。

第二背鰭與第一背鰭間有一段距離,第一背鰭前部鰭棘約為中部鰭棘長的1/2。體側具許多淡色斑。第一背鰭特別高大,帆狀。腹鰭較長,僅有一枚鰭棘,可折疊入腹凹內,幾伸達臀鰭。除吻部裸露外,其餘均被針狀圓鱗,多埋於皮下。尾柄較細,每側有2個短而低的隆起脊。吻向前延伸,長而尖,似劍形。胸鰭位低。頭、體背為青藍色。

生活習性

生活習性及釣法

旗魚種類較多,主要有真旗魚、目旗魚、黑皮旗魚、芭蕉旗魚,其習性大同小異。體延長,稍側扁,長可達5米多。一般形體重60千克以上,有的可達600千克以上。前頜骨和鼻骨向前延伸,構成尖長喙狀吻部,形似寶劍。體呈青褐色,有灰白色圓斑。第一背鰭長而高,有黑色斑點,像隨風飄展的旗子,故稱旗魚。

這種魚為熱帶和亞熱帶大洋性上層魚類。性凶猛,遊泳敏捷迅速,攻擊目標時,時速可達70英裏,還可潛入800米深的水下。

旗魚的攻擊力特強。它那骨質利劍——尖長喙狀物部——非常堅硬。據有關資料記載: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一艘滿載石油的英國輪船“巴爾巴拉”號在大西洋上航行,就曾遭到旗魚的攻擊。當時,一條特大旗魚衝向“巴爾巴拉”號,用“利劍”刺穿油輪的鋼板,海水從大窟窿裏湧進船艙,船員們驚慌失措,以為遭到了魚雷的襲擊,但並沒爆炸,船員們醒過神來,在船體搖晃中看到一條大魚飛快地遊向另一邊。過了一會兒,這條大魚回過頭來,又朝船身衝來,刺穿了船舷的另一個地方。結果,旗魚的“利劍”被折斷了,一個水手用繩索套住了魚尾巴,大家把這條魚拖到甲板上。經測量,這條旗魚身長5.28米(包括1.54米的吻部),體重660千克。

旗魚分布在大西洋、印度洋及太平洋,印度尼西亞、日本、美國和我國的東海南部和南海等水域,均有它的蹤跡。台灣暖流(即黑潮,亦稱“日本暖流”)的本流是它的洄遊區。每年10月中旬以後靠近沿岸。

繁殖特點

雌雄魚容易區別,成熟生殖期的雄魚體色豔麗,處在發情階段的雄魚,體上星條紋散亂不齊;雌魚體色較暗,腹部寬大肥滿。產卵箱中要有水草、砂粒和增氧設備。雌魚排卵延續6-7天,每天10-20餘粒不等。然後撈出雌魚,留下雄魚,雄魚極其愛護後代。增氧器輕輕增氧,不要停止。1周左右,仔魚陸續破膜而出。

神秘美人魚——海牛

海牛外形呈紡錘形,頗似小鯨,但有短頸,與鯨不同。體長2.5~4.0米,體重達360千克左右;海牛皮下儲存大量脂肪,能在海水中保持體溫;前肢特化呈槳狀鰭肢,沒有後肢,但仍保留著一個退化的骨盆;有一個大而多肉的扁平尾鰭;胚胎期有毛,初生的幼獸尚有稀疏的短毛,至成體則軀幹基本無毛,僅嘴唇周圍有須,頭部有觸毛;頭大而圓,唇大,由於短頸,頭能靈活地活動,便於取食;鼻孔的位置在吻部的上方,適於在水麵呼吸,鼻孔有瓣膜,潛水時封住鼻孔;腸的長度超過20米;胃分兩室,賁門室有腺狀囊,幽門室有盲囊;眼小,視覺不佳;聽覺良好。肺窄而長,無肺小葉;頭骨大,但顱室較小,腦不發達。

陸地有黃牛,樹上有天牛,海裏會不會有海牛?答案是肯定的:有!海牛少見,有人指其為魚,也有人指其為鯨,因生活在海裏,又以鼻呼吸,故不足為奇。海牛就是塑造美人魚的原型。其實,它一點兒也不美,既無秀發,又不苗條。皮膚不但不嫩白,反而是鋼灰色的。臉龐非但不美,還有一嘴大胡子(觸須),而且鼻短唇厚,是個十足的醜八怪。那麼,讓我們來看看還沒有撩開它神秘麵紗的“美人魚”是什麼樣兒。

古今中外都有關於美人魚的傳說,它被描述為半人半魚的海怪,上身是裸體的美女,下身是魚身魚尾。“她們”經常在月明之夜,半立水中,懷抱嬰兒哺乳。您如果去過山西太原晉詞,或者波蘭首都華沙,就會看到它們的塑像。您如果讀過荷馬史詩《奧德賽》、安徒生童話《海的女兒》,就會看到關於她們的描述。

世界上有三種海牛,除了南非和西非各一種外,還有一種在大西洋熱帶海域沿岸,即加勒比海到墨西哥灣、西印度群島到墨西哥東岸,所以稱加勒比海牛或西印度海牛。我國的海牛大都分布於台灣、廣東、廣西等東南沿海。據說“海牛”這一名稱與哥倫布有關:有一次,在航行途中捕捉到海牛,烹煮後品嚐,發覺其味似牛肉,故名。由於它肉味鮮美,在18世紀被大量捕殺,海牛肉成為不少餐館的美味佳肴,甚至連它的尾巴也被當作美食。它的皮可以製革,脂肪可以作燃料或潤滑劑,並且是貴重藥材。

野生的海牛多半棲息在淺海,從不到深海去,更不到岸上來每當海牛離開水以後,他們就像膽小的孩子那樣,不停地哭泣,“眼淚”不斷地往下流。但是它們流出的並非淚水,而是用來保護眼珠,含有鹽分的液體。海牛喜歡潛水,它用肺呼吸,能在水中潛遊達十幾分鍾之久。它的肺髒、胸腔很大,自然肺活量也相應很大。那麼海牛是怎樣呼吸呢?原來它的2個鼻孔都有“蓋”,當仰頭露出幾乎朝天的鼻孔呼吸時“蓋”就像門一樣打開了,吸完氣便慢條斯理潛入水中,平時總是慢吞吞不知疲倦遊動,有時也愛翻筋鬥,但動作遲緩。真像一頭笨牛。但是,它在海上垂直地豎起時,遠遠看去,還真像神話裏的人身魚尾怪物呢。

海牛是哺乳動物,長1.5—4米,體重三四百公斤,有的更大,外觀頗像紡錘,頭小而頭骨厚。人一樣的臉,有鼻有眼,眼睛小,眼後有小耳孔。口裏有牙齒,雄性的門齒,突出口外,臼齒像圓筒,沒有琺琅質。毛發短而稀,前肢像鰭,沒指甲,尾鰭為圓形。它們平時吃海藻和魚蝦為生。每年生一個孩子。在哺乳時,雌海牛用一對偶鰭將孩子抱在胸前將上身浮在海麵,半躺著喂奶,這一點倒與傳說中的美人魚頗相似。幼兒吃奶時,要把鼻露外麵,免得悶死。海牛的牙齒有很強的再生能力。前麵的頰齒脫落了,由後麵的補充上。一頭成年的海牛,每天可吃50公斤海生植物,因而有“海洋清道夫”綽號。南美圭亞那曾利用2頭海牛清除了首都喬治敦市附近一條水道中的水草,使居民獲得了足夠的生活用水。

傳說“美人魚”會唱歌,早在古希臘時代就在西方廣泛流傳了。其實海牛並不會唱歌,此謎不久前才揭曉,那是美國海洋動物學家派恩和埃爾經過長期的水下觀察才發現的。波蘭首都華沙的城徽是一個拿著長劍和盾的“美人魚”,它成了華沙的“守護神”。海牛是珍稀海生動物,是我國第一類保護動物。我國早已把廣西合浦沙田海域劃為保護區。

海牛的戶籍

海牛隸於海洋哺乳動物海牛目,世界上有三種:西非海牛、南美海牛(亞馬遜海牛)、北美海牛(加勒比海牛、西印度海牛)。我國不出產海牛,但我國北京動物園卻有海牛,這是1976年1月墨西哥政府對我國贈送一對大熊貓的回禮。經精心飼養,這對海牛已在我國傳宗接代。剛生下的小海牛體長1.2米,體重34公斤全身被稀疏白毛。成年體長平均3米,重450公斤。在自然界有的海牛可長達6米,重900多公斤。壽命可到“而立”之年。海牛從出生到“長大成人”,雌海牛需七八年,懷孕期14個月,每胎一仔,隔2—3年生育一次。

海牛的模樣有“美人魚”之說。其實,它的“麵相”實在令人不敢恭維。正如航海家哥倫布在1493年的航海日記中寫到:“美人魚”不像寓言中描寫的那麼惹人喜愛。它有兩隻深陷的小眼,沒有耳輪,偌大的鼻子連著上唇,隆然鼓起,兩隻可以閉合的鼻孔位於頂端;下唇內斂,嘴邊生著稀疏的短髭。前身兩側各有手臂似的前肢一條,頂端外側尚有指甲,與大象相似,但也無任何用處。後肢退化,肥大的身軀向後漸漸收小,末端有一似魚尾鰭的扁平尾巴。

“水中除草機”

海牛是海洋中惟一的草食哺乳動物,海牛的食量很大,每天能吃水草相當體重的5%一10%。腸子長達30米,是典型的草食動物。它吃草象卷地毯一般,一片一片地吃過去,譽有“水中除草機”之稱。這在水草成災的熱帶和亞熱帶某些地區,是很有用的。在那些地方,水草阻礙水電站發電,堵塞河道和水渠,妨礙航行,還給人類帶來絲蟲病、腦炎和血吸蟲病等、非洲有一種叫水生風信子的水草,曾在剛果河上遊的1600公裏的河道蔓延生長堵塞嚴重,連小船也無法通行,當地居民由於糧食運不進去,被迫背井離鄉。紮伊爾政府為解決這一社會危機,花了100萬美元,沿河撤除莠劑,僅隔2周,這種水草又加倍生長出來。後來,在河道放入2條海牛,這一難題便迎刃而解了。

海牛與陸生牛一樣,都能為人類做出貢獻,我們對海牛的研究還太少了。然而,在人類對海牛的了解還不太多的今天,海牛卻已麵臨斷種絕代的境地。

海牛瀕臨滅絕

1493年,哥倫布航行到加勒比海,多米尼加比亞克河河口,看到不計其數的海牛時,他在日記中說當時他都驚呆了。然而,加勒比海牛今天的命運如同我國的大熊貓,正瀕臨滅絕。原來,海牛長期遭到捕殺。因為海牛肉細嫩味美,脂肪含有豐富的對人體有益的DHA和EPA,還可以提煉潤滑油,皮可以製耐磨皮革,甚至肋骨也可作象牙的代用品,全身是寶。這是導致它滅絕的根本原因。

1973年,美國等北美和拉美國家,都先後把它列為瀕危動物名單,加以保護。但海牛仍然在逐年減少,除了人為偷捕,無意中殺害也很嚴重。如美國佛羅裏達沿海,因水質汙染,連年發生赤潮,海牛也連年死亡不斷。去年死304頭,超過1990年創下的年死206頭的最高記錄。

早年有報道,說海牛聽力靈敏,可是近年來研究的結果證實海牛的聽力較差。據資料報道,僅在佛羅裏達半島周圍,每年被螺旋槳和高速快艇撞死的海牛就有百多頭。為了不使海牛成為昔日的恐龍,近年來,加勒比海周圍各國除了劃定海中禁捕區,還成立了各種宣傳和保護海牛的“俱樂部”。據最近一次調查,加勒比海牛隻有2600頭,也有人說僅有千頭左右。墨西哥政府贈送給我國的海牛,可見其珍貴程度。

海牛與“美人魚”

海牛看似笨拙,實際上很靈活,在水中每小時遊速可達25公裏。這與陸生草食動物自衛能力差,卻善於奔跑出於同樣原因。海牛的前肢是運動器官,也能與體軀形成一定角度,托浮幼仔吮乳。雌海牛前肢基部腹側有1對乳房、位置與人相似。加勒比海牛外文名是“manati”,在古代加勒比語言中的意思是“婦女的乳房”,因海牛的乳房頗像人的乳房,因此土著人以此為它取名雌海牛因哺乳幼仔,肥大的乳房常露出水麵,這就成了航海水手眼花誤認為的“美人色”而流傳至今。至於“美人魚”常被描繪成頭披長發的美女,這與海牛生活在海藻叢中,出水時頭上披有水草有關。

神秘海妖——烏賊

俗稱墨魚,漁業捕撈量很大,肉鮮美,富營養。生活在溫暖海洋中,遊泳快速,主要以甲殼類為食,也捕食魚類及其他軟體動物等。(種類有巨型烏賊、槍烏賊(俗稱魷魚)等等)

外形

身體可區分為頭、足和軀幹三個部分,軀幹相當於內髒團,外被肌肉性套膜,具石灰質內殼。

位體前端,呈球形,其頂端為口,四周圍具口膜,外圍有5對腕。頭兩側具一對發達的眼,構造複雜。眼後下方有一橢圓形的小窩,稱嗅覺陷,為嗅覺器官,相當腹足類的嗅檢器,為化學感受器。

已特化成腕和漏鬥。腕10條,左右對稱排列,背部正中央為第一對,向腹側依次為2一5對,其中第4對腕特別長,末端膨大呈舌狀,稱為觸腕(tentaculararm),可以捕食,能縮人觸腕囊內。各腕的內側均具4行帶柄的吸盤,觸腕隻在末端舌狀部內側有10行小吸盤,此稱觸腕穗(tentacularclub)。雄性左側第5腕的中間吸盤退化,特化為生殖腕或稱莖化腕(hectocotylizedarms)。可輸送精莢入雌體內,起到交配器的作用。根據莖化腕可鑒別雌雄。

漏鬥位頭的腹側,基部寬大,隱於外套腔內,其腹麵兩側各有一橢圓形的軟骨凹陷稱閉鎖槽(adheringgroove)。與外套膜腹側左右的閉鎖突(adheringridge)相吻合,如子母扣狀,稱閉鎖器(adheringapparatus),可控製外套膜孔的開閉。漏鬥前端呈簡狀水管,露在外套膜外,水管內有一舌瓣,可防止水逆流。

當閉鎖器開啟,肌肉性套膜擴張,海水自套膜孔流入外套腔;閉鎖器扣緊,關閉套膜孔,套膜收縮,壓水自漏鬥的水管噴出。此為烏賊運動的動力。

軀幹

呈袋狀,背腹略扁,位頭後。外被肌肉非常發達的套膜,其內即為內髒團。軀幹兩側具鰭,鰭在軀幹末端分離、鰭在遊泳中起平衡作用。由於軀十背側上皮下具有色素細胞,可使皮膚改變顏色的深淺。

烏賊軀體方位依其在水中的生活狀態,頭端為前,軀幹末端為後,有漏鬥的一側為腹,相反一側為背。但根據軟體動物的體製與烏賊的形態比較,其前端應為腹側,因足讓腹側,後端為背,背側為前,腹側為後,這是烏賊的形態學位置、但為了觀察敘述簡便多采用前種定位。

結構和功能

體壁

由上皮膚、肌肉等組成,具內骨骼.上皮為單層細胞,其下有許多色素細胞(chromatophore)呈扁平狀,細胞膜富彈性,周圍有放射狀的肌纖維。由於肌纖維的收縮,使色素細胞擴大呈星狀,肌纖維舒張,色素細胞恢複原狀、如此可使皮膚改變顏色的深淺。上皮下尚有一種虹彩細胞(iridocyste)使體表具光澤。

內骨骼

由內殼及軟骨組成。內殼位於體背側皮膚下的殼囊內,很發達,呈長橢圓形前端圓,末端有一尖形突起。殼為石灰質,背側硬,腹側疏鬆,空隙多。內殼不但可以增加身體的堅強性,又可使身體比重減小,有利於遊泳,並有助於保持平衡。軟骨發達,其結構與脊椎動物相似,隻是細胞有較長的分枝。主要軟骨有頭軟骨,包圍中樞神經係統和平衡囊,上具孔,神經可伸出。還有頸軟骨、腕軟骨等。

消化係統

烏賊的消化管呈“U”形。口位前端,口膜中央,口內為肌肉性口腔,稱口球,其內有一對似鸚鵡喙狀的顎片,一位背側,一位腹側,可切碎食物。口球底部為齒舌,用幫助吞咽食物。口腔內有前後唾液腺。前唾液為單個,唾液管開口於齒舌兩側,可分泌粘液;後唾液腺一對,位食管前端背側,有導管通入口球,分泌毒液,可殺傷、麻痹捕獲的動物。口球下接細長的食管,連於胃的責門部。胃位內髒囊頂端,為長囊狀,壁富肌肉。胃左側為一盲囊,內壁褶皺,具纖毛。腸短而粗,自胃幽門部轉向前伸,稍作拱曲,末端為直腸,以肛門開口於外套腔,漏鬥基部後方。肛門兩側有一對肛門瓣,功能不詳。

肝髒一對,甚大,為黃色腺體,占據內髒囊的前半部,位食管兩側。前端圓,後端尖。一對肝髒導管沿腸的兩側向後行,後兩管會合,通人胃的盲囊。在肝髒導管上被有分支的腺體為胰髒。肝可分泌酶輸入胃中,進行消化作用。肝管有節律收縮,可自盲囊和胃中吸收養分,故有儲存營養物質的功能。胰分泌澱粉酶及蛋白酶亦入胃中。消化後的食物入盲囊吸收,殘渣由肛門排出體外。在直腸的末端近肛門處有一導管,連一梨形小囊,即墨囊(inksac),位內髒團後端,實為一極發達的直腸盲囊。囊內腺體可分泌墨汁,經導管由肛門排出使,周圍海水成墨色,借以隱藏避敵,烏賊之名來源於此。

呼吸器官

羽狀鰓一對,位外套腔前端兩側。每鰓有一鰓軸,兩側生有鰓葉,鰓葉是由許多鰓絲組成。鰓上密布微血管,水流經鰓,完成氣體交換。鰓軸背緣有鰓腺,富血管,可能與鰓的營養有關。

循環係統

烏賊的循環係統基本為閉管式,仍有一些血竇。心髒由一心室二心耳組成,位體近後端腹側中央圍心腔內。心室菱形,不對稱,壁厚,心耳長囊狀,壁薄。心室向前伸出一前大動脈,分枝至頭、套膜、消化管等處;心室向後伸出一後大動脈,至套膜、胄、直腸、生殖腺等器官。血液經微血管網彙入主大靜脈,主大靜脈分2支成腎靜脈入腎;腎靜脈及體後的外套靜脈入鰓基部的鰓心(branchiaheart)(鰓心壁為海綿質,可收縮),由入鰓靜脈人鰓、再由出鰓靜脈入左、右心耳,返回心室。血液循環中,在腎內排出代謝產物,在鰓內進行氧碳交換。頭足類的血壓甚高,可以超過脊椎動物。

排泄係統

腎一對,為囊狀結構,包括一背室和二腹室。二腹室位直腸背麵兩側,左右對稱。一對腎孔,開口於直腸末端兩側套膜腔中。圍心腔以一對導管伸入腹室,其開口為腎口。腎可自圍心腔內收集代謝產物。二腎靜脈周圍有海綿狀的靜脈腺,其分支中空,與靜脈相通。這些腺體具有一層有排泄功能的腺質上皮,可從血液中吸收代謝產物,排入腎囊。腎的背室位於腹室的背側,有孔與腹室相通。烏賊的排泄物不含尿酸而是鳥嘌呤(guanin)。

神經係統

烏賊的神經係統發達,由中樞神經係統、周圍神經係統及交感神經係統組成。結構複雜。

中樞神經係統由食管周圍的腦神經節、髒神經節和足神經節等三對神經節組成,外有一軟骨質殼包圍。食管背側為一對腦神經節,腹側為一對足神經節和一對髒神經節,二者前後排列。另有一對腕神經節,位足神經節前萬,並與之相連。一對口球神經節位腦神經能前。周圍神經係統由中樞神經伸出的神經組成。腦神經節發出視神經,又分出嗅神經等;髒神經節伸出外套神經,其外枝於漏鬥基部兩側形成一對星芒神經節,內枝分出皮膚神經及鰭神經等。又分出漏鬥神經、頭縮肌神經等。

交感神經由口球下神經節後麵中央處分出的兩條,沿食管兩側後行達於胃,形成胃神經節,卵圓形,位胃前端腹麵。由此發出盲囊神經、胃神經、腸神經等。

感官發達,有眼、平衡囊、嗅覺陷等。眼結構複雜,最外為透明的角膜,無孔;中層為鞏膜,瞳孔周圍為虹彩,連於鞏膜,瞳孔後為晶體和捷狀肌;內層為視網膜,主要由杆狀體組成,外層是視網膜細胞。眼的構造似脊椎動物,但由外胚層內陷形成。平衡囊一對,位頭軟骨內,介於足神經節和髒神經節之間。囊內充滿液體,有一耳石,囊內前端背麵有聽斑(maculastatica),另有突起稱聽脊(cristastatica),為感覺作用部分。嗅覺陷位眼後下方,為上皮下陷,具有感覺細胞,腦神經節分出神經至此,為化學感受器。

生殖係統

烏賊為雌雄異體,外形上區別不明顯。生殖為體外受精,直接發育。

雌性具卵巢一個,由體腔上皮發育形成,位內髒團後端生殖腔中。卵成熟後落在腔內,由粗大的輸卵管輸出,管末端細,雌性生殖初開口於鰓基部前方外套腔內。輸卵管近末端處有一輸卵管腺,其分泌物形成卵的外殼。直腸兩側內髒囊壁上為一對大的產卵腺,開口於外套腔,其分泌物也形成卵的外殼及一種遇水即變硬的彈性物質,可將卵粘成卵群。纏卵腺前還有一對小形副纏卵腺,功能不明。生殖季節時,卵分批成熟,分批產出。

雄性有精巢一個,位體後端生殖腔中,來源於體腔上皮。由許多小管集成,精子成熟後,由小管落入生殖腔中。輸精管長,曲折一團,管上有貯精囊和前列腺,端部膨大成精莢囊(spermatophoresac),末端為陰莖,雄性生殖孔開口於外套腔。精莢囊內有極多的精莢。精子到達精莢囊內,包被一層彈性鞘而形成精莢。

繁殖和個體發育

每年春夏之際,烏賊由深水遊向淺水內灣燈產卵,此謂生殖徊遊。據青島附近情況,產卵時適宜溫度為15℃~20℃,鹽分為30%以上。產卵前雌雄交配,即雄性以莖化腕將精莢送入雌體外套腔中,精莢破裂,釋放出裏麵的精子,精卵在外套腔內受精。交配後不久,雌性即排出受精卵,圓形,一端稍尖,長徑10mm許,成串聚積一起,表麵黑色,粘於外物上俗稱“海葡萄”。烏賊卵含大量卵黃,屬端黃卵。經不完全卵裂(盤式卵裂)以外包法形成原腸胚,直接發育。孵化出幼體與成體相似。

我國烏賊種類較多,洄遊明顯的為曼氏無針烏賊(Sepiellamaindroni),盛產於浙江南部沿海及福建沿海;台灣槍烏賊(Loligoformosana),分布於台灣海峽以南海區,汕頭外海及北部灣為產卵場所。

食用價值

烏賊可以說全身是寶,食用味美,藥用效佳。難能可貴的是它將食物的美食功能與醫藥保健功能結合在一起。按我國中醫的傳統觀念,治病可以有藥療和食療兩種,而食療即是把食品的美食功能與藥用價值結合在一起,它既符合傳統的醫學觀念,又接近現代保健食品的概念。

烏賊的吃法很多,如涼拌,爆炒烏魚絲,爆烏魚卷,燒烏魚湯,溜烏魚片等,尤其用鮮蒜苔紅燒烏魚肉,味道異常鮮美。它的卵烤成魚膠,再經廚師之手,就成了馳名中外的上等佳肴了。另外,烏賊的內髒可榨製內髒油,是製革的好原料。它的眼珠可製成眼球膠,是上等膠和劑。

趣味烏賊

在海洋生物中,烏賊的遊泳速度最快,它的遊泳速度非常快,與一般魚靠鰭遊泳不同,它是靠肚皮上的漏鬥管噴水的反作用力飛速前進,其噴射能力就象火箭發射一樣,它可以使烏賊從深海中躍起,跳出水麵高達7米到10米。烏賊的身體就象炮彈一樣,能夠在空中飛行50米左右。烏賊在海水中遊泳的速度通常可以達到每秒15米以上,最大時速可以達到150公裏。號稱魚類中遊泳速度冠軍的旗魚,時速隻有110公裏,隻好甘拜下風了。世界上所有的烏賊中,最小的要算是雛烏賊了。它的身長不超過1.5厘米,和一顆花生的大小差不多,體重隻有0.1克。這種超小型的烏賊生活在日本海淺海的水草裏,其模樣同一般的烏賊非常相似,隻是背上多了一個吸盤,可以吸附在水草上,不致被海水衝走。平時它在水草上休息,一旦發現獵物便突然出擊,吃飽後,又回到水草上安靜地休息,等待下一個獵物。世界上最大的烏賊要算大王烏賊了。它們一般生活在大洋深處,白天在深海中休息,晚上遊到淺海覓食。在烏賊的王國裏,還有一種體形很小的螢烏賊。它是一種會發光的生物,其腹麵有3個發光器,有的眼睛周圍還有一個。它發出的光可以照亮30厘米遠。當它遇到天敵時,便射出強烈的光,把天敵嚇得倉皇而逃。

烏賊為什麼能噴墨汁?

烏賊肚子裏的墨汁是保護自己的武器。平時,它遨遊在大海裏專門吃小魚小蝦,但是一旦有什麼凶猛的敵害向它撲來時,烏賊就立刻從墨囊裏噴出一股墨汁,把周圍的海水染成一片黑色,使敵害頓時看不見它,就在這黑色煙幕的掩護下,它便逃之夭夭了。而且它噴出的這種墨汁還含有毒素,可以用來麻痹敵害,使敵害無法再去追趕它。

但是烏賊墨囊裏積貯一囊墨汁,需要相當長的時間,所以,烏賊不到十分危急之時是不會輕易施放墨汁的。

烏賊平時喜歡在遠海遨遊,到了春末時節,它們才成群結隊地遊到近海來產卵。它喜歡把卵產在海藻或木片上麵,像一串串葡萄似的掛在上麵。因此,沿海的漁民常把樹枝之類的東西捆成一束一束的,投入海中,引誘烏賊來產卵,待成群的烏賊遊來產卵時,再張網捕撈,獲益甚厚。

墨鬥魚的肉質鮮美,是一種可口的海鮮食品,它的墨囊裏的墨汁河加工為工業所用。墨囊也是一種藥材,因此,墨鬥魚全身都是寶。

烏賊是我國四大海產(大黃魚、小黃魚、帶魚、烏賊)之一。它不僅能像魚一樣在海中快速遊泳,還有一套施放“煙幕”的絕技。烏賊體內有一個墨囊,囊內儲藏著能分泌天然墨汁的墨腺,在遇敵害或危急時,墨囊收縮,射出墨汁,霎時,海水中“烏煙”滾滾,一片漆黑,自己趁機逃之夭夭。它還能利用墨汁中的毒素麻醉小動物,所以又叫墨魚。其實烏賊並不是魚,而是軟體動物的子孫。

在軟體動物中,烏賊堪稱強兵悍將。它的身體像個橡皮袋子,內部器官包裹在袋內。在身體的兩側邊緣有肉鰭,用來遊泳和保持身體平衡。頭較短,兩側有發達的眼。頭頂長口,口腔內有角質顎,能撕咬食物。烏賊的足生在頭頂,所以又稱頭足類。頭頂的10條足中有8條較短,內側密生吸盤,稱為腕;另有兩條較長、活動自如的足,稱為觸腕,隻有前端內側有吸盤。腕和觸腕是烏賊的捕食和作戰武器,不僅弱小的生命將喪生於烏賊的腕下,即便是海中的龐然巨物——鯨,遇見體長達十餘米的大烏賊也難對付。

烏賊頭部的腹麵還有一個漏鬥,它不僅是生殖、排泄、墨汁的出口,也是烏賊重要的運動器官。當烏賊身體緊縮時,口袋狀身體內的水分就能從漏鬥口急速噴出,烏賊借助水的反作用力迅速前進,尤如強弩離弦。由於漏鬥平常總是指向前方的,所以烏賊運動一般是後退的。

烏賊身體的特殊構造使它獲得了快速遊泳的能力。為適應這種遊泳方式,在長期的演化過程中,烏賊的貝殼逐漸退化而完全被埋在皮膚裏麵,功能也由原來的保護轉為支持。烏賊的貝殼又叫“海螵蛸”,能入藥。烏賊生活在遠洋深水裏,每年春暖繁殖季節由深水遊向淺水沿海產卵,這種現象叫生殖洄遊,產卵後的烏賊在近海大批死亡。

深海大烏賊

1873年,巨型烏賊在紐芬蘭附近的“葡萄牙”海灣首次被發現,當時一艘小船遭到了這個大家夥的突然襲擊,幸虧船主用斧頭砍下了它的一根長5米、直徑約0.3米的觸須,才僥幸逃脫。自此後,人們就開始追蹤“烏賊王”的蹤跡,但令人煩惱的是,它很少在淺海露麵,當它浮出水麵的時候,不是已經死亡就是奄奄一息,在開展研究前就死去了。全世界至今隻有250多個樣本可供研究,這些樣本不是殘缺不全就是嚴重損壞。它究竟住在何處,如何生活,如何覓食和繁殖,科學文獻上至今仍是空白。

科學家通過解剖巨型烏賊的屍體,也推測出了它長年潛伏海底的原因。巨型烏賊的一對直徑達25厘米的大眼睛已經適應深海的黑暗環境,因此,當它浮出海麵時會因為強光而致盲,變得脆弱不堪。這就注定了它隻能過“見不得光”的生活。

科學家們說:“巨型烏賊最大的特點是長著一對極長的觸須。這對觸須的長度能達到其身體總長度的三分之二。”科學家們說,以前他們曾猜測巨型烏賊是一種行動緩慢的動物。但親眼目睹後才發現,它遠比原先想象得要活躍得多,是一種積極、凶猛的捕食者。科學家說,失去一段觸須不會危及巨型烏賊的生命。

神秘一角鯨

清代南懷仁所著《坤輿圖說》一書中有:“獨角獸,形大如馬,極輕快,毛色黃。頭有角,長四五尺,其色明,作飲器能解毒。角銳能觸大獅,獅與之鬥,避身樹後,若誤觸樹木,獅反齧之。”國外早期的動物誌中也有獨角獸動物。這些動物的圖形都畫得像馬,但實際動物誰也沒有看見過。後來人們逐漸了解到,這獨角獸實際上是指北極海域的一角鯨。

一角鯨是生活在北冰洋較深水域的一種小型齒鯨類,雄性有5m長,900~1600千克重,雌鯨略小。雄鯨的上頜有二枚齒,惟左側一枚按逆時針方向成螺旋狀朝前生長,長者可以達3m,豎起來幾乎相當於兩個人接起來一樣高。西歐在17世紀前一直把它的牙誤以以是它的角,故名一角鯨或獨角鯨。在獸類中以大象的象牙最大、最珍貴,但遠不如一角鯨的齒長而奇特。這牙像摩圓柱一樣呈螺旋狀,又像輕劍一樣尖銳而鋒利,簡直是一支被磨快的長矛。

由於這種的牙齒在動物中是獨一無二的,過去的人們都把它當成魔杖,西歐用它來製藥,說它是能治百病的靈丹妙藥,使它蒙著幾多神秘色彩,身價百倍,價格非常昂貴。據說,當年羅馬帝國查理五世,用一對一角鯨牙交給兩位大日爾曼封疆諸侯,以償還所欠的一大債務。1559年威尼斯人出價3萬威尼斯金幣想買其中一枚,但未成交。諸侯們把這牙保存起來作為靈丹妙藥,如果氏族中有人命在垂危,家族的代表都集合起來,監督著從長牙上鋸下一點給病人吃。

1611年英船把一枚牙帶到君士坦丁堡,有人願出兩萬英磅購買它,貨主未賣。法蘭西王後凱瑟琳在16世紀中期與法蘭西皇太子結婚時,她的叔叔克蒙特七世教皇,送給他的一份厚禮,就是一枚用一角鯨的牙製成的頭飾。西歐稍大一些的領主,餐桌上都要放一根一角鯨的牙,認為它是一個能排毒的魔棒,隻要在含有毒藥的食物或飲酒中,放入這種角,毒物便很快變黑、起泡,毒性隨之消失,當時富貴階層不耗巨資來買這神奇的角。在曆代國王的餐桌旁,有專門侍從擎著它。還有的將它裝飾在國王的寶座上,或作成珍貴的手杖,或用做帝王所乘車上的華蓋支杆,成為權勢的象征。

一角鯨的角到底有什麼用處,一直是科學家感興趣的問題。有人認為一角鯨棲於千裏冰封的北極,這角用來破冰以利呼吸;有的認為是用於海底翻砂覓食的工具;也有的說,鯨回聲定位時作為發射超聲波的天線用;還有的說雄鯨用作統領鯨群,就宛如牧羊人用的趕羊鞭;有的認為是用做攻擊船隻的工具,或用來使身體散熱、調節體溫等。但人們發現,一角鯨是以烏賊、魚等遊泳生物為食,並不需要翻沙,它也不攻擊船隻,而且雌鯨沒有這種齒不照樣活得很好麼?所以多數人認為這長牙不過就像公雞的雞冠和獅子的鬃毛一樣是雄鯨的第二性征而已,在生殖季節這牙還用於爭雌鬥爭,鯨體身上常有傷疤就是證明。有的科學家檢查了39隻雄鯨,有24隻的長牙都折斷了,有的雄鯨身上有60多處傷疤,有一隻被檢查的雄鯨下頜有一段9厘米長的斷牙,顯然是被刺進去的,說明它們的廝殺還是相當激烈的。

但是仍有些問題不好回答,如它的牙齒為什麼隻有左側的一枚延長,而不是右側一枚或者統統都一樣延長?為什麼一定要長成螺旋狀,這螺旋狀為什麼一定是朝左旋而不是朝右旋呢?對此,還有待作進一步的研究。

在北冰洋寒冷的海域裏,生活著一種嘴裏長牙的怪獸,那根牙足的二三m長,從牙根到牙尖還有一條螺旋狀的溝,自右向左旋轉而上。這就是的一角鯨。

跟它的大牙比起來,它的雙眼和翻轉的嘴就比較小了,都位於它的長牙下麵不像其他鯨,它們沒有背鰭,隻有一個低低的脊背。沒有背鰭對一角鯨來說不是缺點而成了它躲避敵人的長處。平時,一角鯨活動在北極靠近冰層的附近,如果有殺人鯨想吃它們,它們就飛快地遊到冰層下,殺人鯨由於有高高聳立的背鰭,不敢追入冰下,害怕弄傷背鰭,隻好卻步。最大的一角鯨有1700多千克,形狀像一頭大白鯨,它們長有近10厘米厚的脂肪,可以抵禦北極地區的寒冷。

一角鯨是群居動物,它們常常10~100隻成群遊蕩在北極周圍的水域,追逐魷魚和格陵蘭大比目魚,這兩種動物都是它們最愛吃的。至於它們怎麼捉到食物,就沒有人知道了。在遊蕩中,它們還不斷地互相通信,發出尖叫、顫音、口哨聲及滴答聲。如果你處身其中,你就會發現它們發出的聲音簡直就是震耳欲聾。難怪有人說它們用很大的聲音將獵物震昏後吃掉。

關於一角鯨還有許多有趣的故事,在中世紀的歐洲,有錢人對一角鯨的牙著了迷,他們把一角鯨的牙當成了傳說中獨角獸的角,認為它是靈丹妙藥,可以醫治百病,用來做成酒杯,可以檢驗食物或酒中是否有毒。或者用它來做成飾物以顯示華貴和富有。

但是,北極地區的愛斯基摩人才不這樣迷信,他們把它叫做屍體鯨。因為它常常腹部朝上,躺著一動不動,就像一具鯨的屍體。它隻不過是愛斯基摩人的一種不怎麼好的獵物罷了。當地人看中的是它的皮和皮下的鯨油,一角鯨的皮很好吃,還含有大量的維生素C,北極寒冷,缺少水果和蔬菜,鯨皮是個很好的替代品。鯨油可以用來照明和取暖,至於肉嘛,由於不怎麼好吃,除非萬不得已,當地人是不會吃它,隻好用來喂雪橇狗了。過去,一角鯨的牙隻不過是一種做魚叉和矛頭的好材料,可是,當歐洲人把它當成寶後,一角鯨的牙就成了它喪命的主要原因。現在,一角鯨的數量正在急劇下降,人們不得不把它列入保護之列了。

一角鯨其實叫一齒鯨更恰當些,因為雄一角鯨有那麼一枚神秘的長牙。本來,在胚胎期的一角鯨有16隻牙,但這些牙好像停止了發育,到出生時,多數牙都退化消失了,僅上顎的兩枚留下來,而雌鯨的牙始終隱藏於上頜中,隻有雄鯨左側的一隻才破唇而出,像一根長杆一樣伸出嘴外。

那麼這個長牙用來做什麼呢?有人認為雄一角鯨在繁殖季節裏用長牙進行決鬥,爭奪配偶;有人說長牙中空,可能是它們聽覺係統的一部分,長牙在同族的聽覺對抗中起著傳播聲波的作用;也有人說一角鯨不是哺乳動物嗎,它要呼吸,如果它在冰層下來不及遊到呼吸孔,它就可以用長牙鑿一個冰洞呼吸空氣;還有人說它隻不過是枚牙,是它的第二性征,就像男人長胡子一樣。但是,這些說法都隻是人們的猜測,因為一角鯨和它的近親白鯨都棲息在遙遠而寒冷的北極海域,想研究它們並不容易。以前曾有科學家捕到幾條一角鯨,給它的長牙上帶上無線電監測器後放掉,但不幾天,這些鯨就神秘地逃出了科學家的監控,消失得無影無蹤,留給人的隻是更多謎。